十年美篇书里的教学案例(十三)

吴曙友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教育案例:一支被“兑现”的烟——当信用成为戒除瘾疾的良药</p><p class="ql-block">一、 案例背景:一个危险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一名高中男生抽烟成瘾。班主任在班级公开处理此事时,没有采取简单的惩罚与说教,而是与学生们达成了一项看似“危险”的约定:以后确实想抽烟时,可以来找班主任,班主任会提供烟和场所,其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可控的、带有心理干预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戒除烟瘾。这个承诺,在高三艺术节结束后的晚上十点半,迎来了一次猝不及防的考验。</p><p class="ql-block">二、 关键事件:深夜的质问与兑现</p><p class="ql-block"> 男孩在深夜情绪异常地找到班主任,质问他曾经的承诺是否算数。面对学生异样的状态和这个棘手的要求,班主任面临抉择:</p><p class="ql-block">1. 以“为你好”为由拒绝,坚守“吸烟有害”的绝对正确,但这可能意味着信用崩塌与情感疏离。</p><p class="ql-block">2. 兑现承诺,但此举看似在“支持”不良行为。</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做出了最关键的决定:坚守信用。他明确答复:“当然算数。”尽管自己不会抽烟,身边无烟,他依然选择立刻外出为学生买烟,并让其在办公室等候。</p><p class="ql-block">三、 教育过程:一场无声的心理疏导</p><p class="ql-block"> 整个过程,班主任没有进行任何言语的说教,而是用一系列行动完成了一次高超的心理干预。</p><p class="ql-block">1. 信用的无条件兑现</p><p class="ql-block"> “我买完烟回到办公室,学生依然在那里等我。我给学生递过去一支烟,递过去打火机,说:‘想抽就抽吧。’”</p><p class="ql-block">策略分析:行动先于言语。递烟这个动作,是兑现承诺的仪式,它传递了一个压倒一切的信息:“我答应你的事,我一定做到。你是可以被认真对待的。”这首先建立了绝对的安全感与信任感。</p><p class="ql-block">2. 创造安全的情感宣泄空间</p><p class="ql-block"> “学生接过烟,一口气抽掉了半支,另外半支就踩灭了。”</p><p class="ql-block">策略分析:办公室这个“特许”的吸烟场所,成了一个临时的“心理安全屋”。他猛吸半支烟的动作,更像是在宣泄内心巨大的情绪压力,而非享受吸烟的快感。班主任的沉默与陪伴,给了他处理内心风暴的空间。</p><p class="ql-block">3. 关键询问与保密约定</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问他:“还抽吗?”学生难过地回答:“不抽了。”</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关心地问:“遇到什么事儿了吗?”学生回答:“没有。今晚抽烟的事儿能不能替我保密?”</p><p class="ql-block">班主任说:“这是我们的秘密,怎么会跟别人说呢?放心吧,心里的事儿想跟我说的时候我随时都在。”</p><p class="ql-block">策略分析:</p><p class="ql-block"> “还抽吗?”:这三个字,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是对其自律能力的试探与唤醒。</p><p class="ql-block">“遇到什么事儿了吗?”:在情绪宣泄后,给予关怀的入口,但绝不强求。</p><p class="ql-block">坚守“秘密”:这是巩固信任的终极一步。承诺保密,意味着教师理解并尊重他此刻不愿言说的困境,这保护了他最脆弱的尊严。</p><p class="ql-block">四、 案例结果与教育反思</p><p class="ql-block">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自那晚之后,该生再也没有抽过烟,学习状态判若两人,最终成功被天津传媒学院录取。教师始终不知道那晚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显然,那支被“兑现”的烟,仿佛一个仪式,将他内心的郁结与尼古丁一同燃烧殆尽。</p><p class="ql-block">教育反思:</p><p class="ql-block">1. 信用是教育的基石,而非手段。当学生试探我们的承诺时,任何功利性的解释都会显得苍白。唯有不惜代价的兑现,才能建立起真正牢不可破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治愈力。</p><p class="ql-block">2. 真正的尊重,始于接纳学生的情绪。教师读懂了学生“异常情绪”这个比“抽烟行为”更重要的信号。他没有纠正行为,而是先接纳情绪,为学生内心的洪水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泄洪道。</p><p class="ql-block">3. 有时,守护秘密比探寻真相更重要。教育者不必是全知全能的侦探。尊重并守护学生心中的“秘密花园”,就是对他们独立人格的最大尊重。这种“不追问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深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这个案例看似在“纵容”恶习,实则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价值排序”:守信的权威 大于说教的道理;学生的情感需求大于行为的对错评判;长期的信任关系大于 一次冲突的暂时平息。正是这种高于常规的教育智慧,触动了学生内心最深处,从而实现了真正的自我转变。</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