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山东人

<p class="ql-block">师道薪火,薪火相传——读《师说》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韩愈的《师说》,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如警钟长鸣,为世人指明了求学问道的真谛。这篇短文不仅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更深刻阐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核心要义,让“尊师重道”的理念穿越时空,在代代人心中扎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师说》开篇便振聋发聩:“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人求学,皆以师为引,不因地位尊卑、年龄长幼而有所迟疑。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常人?反观当下,有人因虚荣而耻于问师,有人因自满而不屑求师,殊不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疑惑如迷雾,唯有借助师者的指引,方能拨云见日,探寻真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师者的价值,远不止于传授知识。韩愈所言的“传道”,是传递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家国担当的情怀;“授业”,是教授安身立命的本领与探索未知的方法;“解惑”,则是解开求学路上的困惑与人生途中的迷茫。记得课堂上,老师耐心讲解难题时的专注;困惑时,老师循循善诱的开导;失意时,老师温暖有力的鼓励——这些不正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生动诠释吗?他们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阶梯,托举我们攀登知识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师说》更告诉我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求学之路本无高低之分,唯有勤学好问、取长补短,方能共同进步。老师并非万能,却愿意倾其所有;学生或许青涩,却可能在某方面有所精进。这种教学相长的氛围,正是“师道”的精髓所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千年后的今天,《师说》的意义依旧深远。它提醒我们,尊师是一种美德,重道是一种追求。作为学子,我们当以谦逊之心向师求教,以恭敬之心对待知识;作为后辈,我们更应传承“尊师重道”的薪火,让师者的付出得到尊重,让求知的精神永远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师道如河,源远流长;师恩如光,照亮远方。《师说》中的智慧,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求学与做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尊师重道”的美德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