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0月27日</p><p class="ql-block">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公园收费区</p><p class="ql-block">摄影:关中骆驼</p> <p class="ql-block"> 绣眼(学名:Zosteropidae)是雀形目、绣眼鸟科鸟类的统称,俗称相思、白眼圈。全球已知13 属,约150余种。体型纤小,羽毛常为绿色,眼周有白圈,嘴小而尖,舌能伸缩,舌尖有两簇刷状突,可伸入花中捕食昆虫或采食花粉。以绿色为主、具白色眼圈的小型树栖性鸣禽。喙尖细。雌雄同色,少数种类具羽冠。两翼圆短,善飞行;尾中等长,多为平尾;脚略强健。</p><p class="ql-block"> 绣眼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分布于南方各省。喜集群活动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以昆虫、花蜜、植物果实为食。多数种类不具迁徙习性。巢呈杯状,营造于树枝的丫杈间。</p><p class="ql-block"> 绣眼鸟具有观赏价值,绣眼鸟的名气初始于宋朝。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让绣眼鸟声名鹊起,在之后的中国鸟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到了清朝中期,鸟文化蓬勃发展。绣眼鸟体态灵活小巧,加之声音悦耳婉转、舞姿婀娜多变,堪称鸟中的“精致王子”,愈发受到欢迎。</p><p class="ql-block"> 绣眼具有迁徙习性,多数种类不具迁徙习性。夏季迁往北部和高海拔温凉地区,有时可达海拔 2000米左右的针叶林中,冬季多迁到南方或下到低山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疏林灌木丛中。单独、成对或群体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喜成群,有时多达50-60只。每年立春(一般在2月3-5日)之际,绣眼鸟兵分三路,向中国北方迁徙。东路绣眼鸟群借助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飞越台湾海峡来到福建;随着季节的推进,逐渐向北并紧贴着海岸线迁徙,在清明节(4月4-5日)前后抵达青岛;短暂停留后,跨越山东半岛经河北、辽宁和吉林,于大暑(7月22-24日)时来到黑龙江流域。中路绣眼鸟群借助南海的气旋跨越琼州海峡,从海南岛来到广东;其后经过粤北、江西、皖南,在清明节前后到达长江中下游南岸;随后继续北上,经苏北、河南进入山西、陕西,在小暑(7月7-8日)到来时进入内蒙古。西路绣眼鸟群飞过越缅北部,来到广西和云南;其后陆续跨越四川省阿坝州北部的松潘草地,飞越青藏高原的青海地段和河西走廊,于大暑前后来到瓜果之乡——新疆吐鲁番盆地。每年9月中旬至10月底,当秋去冬来、天气转寒时,绣眼鸟就会再次集结成群,开始向南方迁徙。绣眼鸟一般在夜间迁徙,它们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五六十千米。</p><p class="ql-block"> 中国四大名鸟之一。</p><p class="ql-block"> 三有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场景</p> <p class="ql-block">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