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aidgqt"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第一章 新时代,新形态</a>,<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ayds0i"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第二章 生命之爱,发于天然。第三章 表达:始于现实超乎现实</a></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p><p class="ql-block">“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集中展现了十余名活跃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艺术家的作品,这其中有与罗丹互相欣赏的同龄好友和忘年之交,也有他的学生、助手、情人,以及深受他影响的追随者和后辈艺术家,还有罗丹同时代的一些与之私人交集不甚密切的艺术家,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艺术创作中看到他们彼此的联系和影响。此外,本章节还展现了“被艺术呈现的”、在那个时期的法国艺术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这些艺术家以及资助和支持艺术家的人,共同绘就了这幅“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初繁荣的艺术图景。</p><p class="ql-block">皮埃尔-阿德里安·达尔佩拉特</p><p class="ql-block">《花瓶》,19世纪</p><p class="ql-block">釉面粗陶器</p><p class="ql-block">26 ×25 ×20 厘米</p><p class="ql-block">手机VIVO X100pro拍摄</p> <p class="ql-block">关于欧洲雕塑的“三根柱子”</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埃米尔·布德尔 Émile-Antoine Bourdelle (1861-1929),以及</p><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Aristide Maillol (1861-1944)被称为欧洲雕塑的“三根柱子”。</p><p class="ql-block">埃米尔·布德尔É ile-Antoine Bourdelle (1861 - 1929)</p><p class="ql-block">1893至1908 年,布德尔作为罗丹的学生和助手,与罗丹共事十五年。</p><p class="ql-block">现场展出的《女人头像)创作于1899年,当时布德尔还是罗丹工作室的助手,同时也在寻找摆脱“罗,子造型风格”的现代表现形式。作品表面四凸明显,显然是受到罗丹的影响,但他使用的扁平、简化的形式则借鉴了罗马式艺术。著名的纪念碑雕望《神箭手海格力斯》(Hercules the Archer),是布德尔离开罗丹工作室后寻找个人风格、并获得成功的作品,让他跻身现代雕塑名家之列。</p><p class="ql-block">布德尔最知名的学生—贾科梅蒂,创作出标志性的“火柴人”般的《行走的人》。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罗丹的《行走的人》。这条师承脉络见证了现代雕塑的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Aristide Maillol (1861-1944)</p><p class="ql-block">马约尔的职业生涯始于画家,并从事装饰艺术。1900年后,40岁时开始投身雕塑。</p><p class="ql-block">罗丹和马约尔是莫逆之交,两人的艺术风格正相对峙。一位美术权威在评论马约尔时说:“假如说罗丹的理想是把云石和青铜变成肉体,那么马约尔的理想则是将肉体化为云石和青铜。”</p><p class="ql-block">现场展出的《马约尔夫人头像》展现了一张丰盈饱满、安静自足的女性面孔,节奏舒畅,不失有力,一种发端于古希腊罗马的净化和明快,彷如阳光潋滟的爱琴海面。</p><p class="ql-block">罗丹对这位晚辈雕塑家充满欣赏,并盛赞马约尔:“马约尔是与所有伟大的大师同样伟大的雕塑家。”</p><p class="ql-block">儒勒·德布瓦</p><p class="ql-block">《吻》,约1915年</p><p class="ql-block">釉面粗陶器</p><p class="ql-block">14.5 ×20.5×10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p><p class="ql-block">《马约尔夫人头像》,约1905年</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26 x 19.5 × 11.5 厘米</p> <p class="ql-block">珍·巴尔德</p><p class="ql-block">《母亲头像》,1920年</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高23 厘米</p> <p class="ql-block">珍·巴尔德</p><p class="ql-block">《女儿头像》,1920年</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高24厘米</p> <p class="ql-block">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女人头像》,1899年彩色石膏</p><p class="ql-block">30×27x26 厘米</p> <p class="ql-block">艾梅-儒勒·达鲁</p><p class="ql-block">《阅读课》,1874年</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42 × 33.5 × 29.5 厘米</p> <p class="ql-block">朱利安·迪兰斯</p><p class="ql-block">《跪女像》,1885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48 × 22.5 ×30.5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亚森特·德贝《最初的摇篮》,1845年汉白玉</p><p class="ql-block">64 × 17 × 28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多·皮纳《吻》,约1915年汉白玉</p><p class="ql-block">48 ×56×33 厘米</p> <p class="ql-block">儒勒·德布瓦</p><p class="ql-block">《持弓女像》,1902年</p><p class="ql-block">彩色石膏</p><p class="ql-block">56 ×35 × 23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巴尔托洛梅</p><p class="ql-block">《哭泣的女孩》(也称为《掩面的女孩》》,</p><p class="ql-block">1904年</p><p class="ql-block">彩色石膏</p><p class="ql-block">24.5×42×25.5 厘米</p> <p class="ql-block">惠斯勒缪斯女神 THE WHISTLER MUSE</p><p class="ql-block">美国画家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1834-1903)于1855年移居巴黎学习绘画。他与莫奈、雷诺阿、西斯莱等法国画家都有接触,还与亨利·方丁-德拉图尔和阿尔冯斯·勒格罗成为朋友,之后于1859年定居伦敦。1903年惠斯勒去世后,罗丹应邀接替他担任国际画家、雕塑家和雕刻家协会主席一职,而这个协会正是惠斯勒本人于1898年创立的。1905年,罗丹受邀为惠斯勒创作纪念雕像,直到去世前他一直为纪念雕像不辍耕耘。1918年,罗丹去世一年多后该雕像才展出,但被英国委员会拒绝,因为委员会希望雕像上能有象征惠斯勒成就的“胜利之翼”,但罗丹更愿意以缪斯女神的形象来塑造这一雕像,于是他请来英国威尔士女画家格温·约翰(1876-1939)作为这件雕像的模特。</p><p class="ql-block">在这件作品中,罗丹使用了断臂和站姿人体雕像的形式,雕像的右腿靠在左腿正在攀爬的岩石上。罗丹有许多古代雕塑收藏,其中很多都有残缺或只是碎块。这可能反倒帮助他将自己不完整的雕塑想象为完整的、独立的艺术品。这尊雕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罗丹的艺术风格已逐渐成熟,彰显了雕塑的现代主义特色,他走在了当时前卫艺术的前沿,而与罗丹同时代的艺术家仅仅是效仿他。这种看似支离破碎实则合为一体的雕塑形式,体现了罗丹在艺术领域掀起的革命,他通过彻底改变观众的感知提出“另类艺术美学”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艾梅-儒勒·达鲁</p><p class="ql-block">《夏尔·奥祖半身像》,1902年</p><p class="ql-block">汉白玉</p><p class="ql-block">高76 厘米</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 人类命运的剧场</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有时会刻意享受折磨,而比痛苦更强烈的是,他体会到理解和表达的苦涩、快乐。在他所看到的一切中,他清晰地领会了命运的意图.....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存在的理由,向他们揭示生命的意义,启发他们去了解自己的命运,从而为他们的存在引导方向。”</p><p class="ql-block">一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罗丹热爱并擅长处理悲剧主题,比如他一生中创作的最宏大的作品《地狱之门》。1880年,罗丹受邀为未来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博物馆计划最终未能实现)设计一扇青铜大门,其灵感来自佛罗伦萨诗人、“意大利语之父”但丁(1265-1321)的《神曲》,尤其是“地狱”篇的内容。罗丹充满激情地投入了近10年时间设计《地狱之门》,他并未在1889年的世博会上展出《地狱之门》,而是等到了1900年才在巴黎阿尔玛展馆中展出,即便如此,1900年的《地狱之门》仍然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关于地狱之门</p><p class="ql-block">如同米卡朗基罗,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对人类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罗丹职业生涯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出现在1880年,40 岁的罗丹受委托为拟建的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创作一对青铜门。</p><p class="ql-block">这对铜门名为《地狱之门》( Porte de l'Enfer),主题来源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第一部《地狱篇》。这件纪念碑式的作品高6米、宽4米、深1米,有着 180 多个人物造型。罗丹用千变万化的雕像展现人类的众生像和命运图景。</p><p class="ql-block">罗丹许多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如《思想者》、《乌戈林与他的子孙》,《里米尼的保罗和弗朗切斯卡》,最初也是作为项目中的人物形象,后来才作为独立作品展出。</p><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从1880年直至1917年罗丹去世,历时37年,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罗丹的大门都没有完全实现。《地狱之门》最终未能实现,但却成为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成了一座形体素材宝库,罗丹余生创作的灵感来源。这件“未完成”的煌煌巨制,集广大而致精微,如同永不落幕的人类命运的剧场。《地狱之门》于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在罗丹的首次个展中首次展出。</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顶着瓦罐的女像柱》,约1883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24.5×91.6×93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惩罚》,1904-1906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30.5 ×18.8 ×19.4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女像柱》,1886年</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40 × 32×30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创世纪》,1890-190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20 × 25.5 ×11 厘米</p> <p class="ql-block">关于《乌戈林和他的子孙》</p><p class="ql-block">《乌戈林和他的子孙》是一件将文学、雕塑和人类最深沉情感完美融合的杰作。</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地狱篇》冲的一个著名悲剧故事。</p><p class="ql-block">乌格林是 13 世纪意大利比萨的政治家,后因被指控叛国而遭逮捕,并与儿孙一同被囚禁于塔楼之中,让其缓慢饿死。</p><p class="ql-block">乌格林向但丁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然后饥饿就战胜了悲伤。”这句话留下了千古悬念—在极度饥饿的驱使下,他是否吃掉了自己孩子的尸体以求生?</p><p class="ql-block">正是这个典故使乌戈利诺被称为”食人伯爵”。</p><p class="ql-block">罗丹深入挖掘了乌戈林内心极致的痛苦、挣扎、悔恨和绝望。乌戈林被饥饿所噬咬,绷收缩身体犹如痛苦的凝结,张大的嘴巴在绝望地呐喊,手指因痛苦几乎要抠入地面。他的子孙们已经虚弱或死亡,无力地缠绕在他身边。处于极度痛苦与挣扎中的乌格林,像极一只穷途末路的猛兽,俯身在其子孙的躯体之上,进行着内心的天人交战与困兽之斗——是生存的本能,父爱的伦理,还是为人的尊严?这个爬行的动作将那个“是否食子”的道德困境可视化,充满了张力。</p><p class="ql-block">《乌格林和他的子孙》是《地狱之门》上的一个核心群像。罗丹一生都在探索如何用雕塑的形式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乌戈林和他的子孙》是他表达“痛苦”这一主题最成熟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乌戈林》,1882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43×36×36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乌戈林的儿子的躯干》,1902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21 × 86 ×58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第二版青铜稿》,188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6.5 ×13.9×2.7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第三版青铜稿》,</p><p class="ql-block">1880—1881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09.8 × 73.7 × 28.5 厘米</p> <p class="ql-block">罗丹的中国情</p><p class="ql-block">罗丹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深厚兴趣的收藏家,此次展览特别呈现难得一见的16件罗丹本人生前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例如明代青铜观音像、隋唐陶俑、清代青铜器和瓷器等,这展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反映出罗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情怀,也体现了艺术无国界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鼓凳》</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青花瓷</p><p class="ql-block">高27.6厘米;直径24厘米</p><p class="ql-block">这种类型的凳子最早于中国明代出现,往往被用作花园中的坐凳,通常呈现为鼓的造型,周身凸起处模仿鼓乐器上用来固定皮革的铆钉。</p><p class="ql-block">在纹饰方面,凳身采用白底钴蓝色、釉下彩装饰,图样灵感来自康熙年间。</p> <p class="ql-block">《花瓶:端午庆祝主题》</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珐琅彩瓷器</p><p class="ql-block">高38厘米;直径26.7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瓷器具有 18世纪中叶中国“官窑”瓷器的特征。罗丹非常喜爱中国瓷器,中国瓷器之美呼应了罗丹喜爱的兰斯挂毯中的绘画元素和丰富的色彩,二者均有壁画的特点,而罗丹也曾将日本版画与壁画进行比较。</p> <p class="ql-block">《观音抱子坐像》,15-16世纪(明代前中期)</p><p class="ql-block">1911年5月或6月,罗丹以400法郎的价格从巴黎蒙索街9号的保罗·泰尔塞手中买下了这件作品。</p><p class="ql-block">根据罗丹博物馆档案中保存的收据,这件作品被命名为“洛可可风格底座/古青铜圣母像”,罗丹称它为“他的中国圣母”。</p> <p class="ql-block">《龟形墨盒》,清代</p><p class="ql-block">这只墨盒整体由压花铜冲压成乌龟的形状。墨盒下方的中文铭文印有“墨宝”字样,以此表明这只盒子的用途。书法和乌龟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中国商代甲骨文诞生的时期,骨头和龟甲在当时被用来当作书写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带柄龙吻杯》,清代</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以龙为造型,倒嘴部分是龙首,由骆驼头、魔眼、牛耳和鹿角等组合而成。</p><p class="ql-block">罗丹购得这件器具后,将其展示在默东布里昂别墅(Villa des Brillants)的绘画工作室的一个玻璃柜里。</p> <p class="ql-block">《一对带盖花瓶》,清代乾隆未期和嘉庆初期(1775-1800年)这对带盖花瓶的纹饰描绘了身着长袍、头戴帽子的士兵向县令服罪的场景。它们被归类于“粉彩”瓷器,使用了荷兰化学家安德烈亚斯·卡修斯于 1650年发明的氯化金制成的粉红色珐琅。这种工艺于 18 世纪初由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罗丹将这对花瓶置于古董陈列厅的柜子最上方,以此来凸显它们顶部圆形盖子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带盖瓷瓶》,清代(康熙年间)</p><p class="ql-block">这件《带盖瓷瓶》呈白底钴蓝色,釉下彩,底部印有“康熙”字样。康熙年间 (1661-1722),钴蓝色得到了充分提炼,这项技术使得陶瓷画家们能够通过细微的强度区别控制颜色的深浅。</p><p class="ql-block">罗丹拿掉这个瓷瓶的盖子,将它用作花瓶并摆于比隆公馆的桌上。</p> <p class="ql-block">《骑士俑》,隋代</p><p class="ql-block">罗丹从古董商约瑟夫·布吕默尔(1883-1947) 那里收购了这尊雕塑。布吕默尔在巴黎拉斯帕伊大街3号开了一家商店。1912年9月11日,布吕莫尔给这座陶俑定价500法郎。罗丹经过协商,在10月4日用600法郎买下了两件古物一这件骑士俑以及一件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浮雕碎片。罗丹较晚才购得这件陶俑,用以补全他后续将在比隆公馆所创建博物馆的中国藏品部分。</p> <p class="ql-block">《生肖俑——六生肖:猴、羊、羊、鸡、鼠、蛇》,唐代</p><p class="ql-block">这六个陶俑以中国的生肖为原型,每个陶俑都由兽首和人身组成,身着中国官吏的服饰,双手揣袖。</p><p class="ql-block">罗丹从巴黎圣乔治广场26号店铺的老板弗罗利娜·郎维尔(1861-1958) 处购得这一系列“在中国的发掘中发现”的陶俑。罗丹为他在比隆公馆的新博物馆购买了这个系列的陶俑。</p> <p class="ql-block">俑。罗丹为他在比隆公馆的新博物馆购买了这个系列的陶俑。</p><p class="ql-block">《立人像》,唐代</p><p class="ql-block">《立人像》是一件冥器,由泥土模制而成,雕塑上还保留着原来的白色几何体痕迹。</p><p class="ql-block">陶俑身着汉服,外罩长袍,双手紧握,根据其姿势和着装,可以判断其应该是一名官员或宦官。</p> <p class="ql-block">1900年巴黎世博会</p><p class="ql-block">特别章节“1900年巴黎世博会”将罗丹的艺术生涯与法国巴黎、中国上海两座城市通过世界博览会的主题联系到一起。罗丹作为一名生前即取得巨大成功的艺术家,在19世纪后期已名扬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而他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举办的大型个人展览让他登上其光辉艺术生涯的巅峰,真正成为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法国建筑师雅克·费里耶为110年之后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备受赞誉的法国馆,而今被改造成本艺术中心,展示罗丹的展览和作品。</p> <p class="ql-block">尤金·卡里尔</p><p class="ql-block">《雕塑中的罗丹》,1900年</p><p class="ql-block">石版画</p><p class="ql-block">57×45 厘米</p> <p class="ql-block">关于《悲剧缪斯》</p><p class="ql-block">《悲剧缪斯》的灵感来自于雨果《悲惨世界》冲一位悲剧人物:芳汀(Fantine)。</p><p class="ql-block">这位未婚单亲母亲遭到种种歧视,为了抚养女儿珂赛特,不得不变卖一切,甚至卖掉头发和牙齿,最后被迫沦为妓女,在贫困与疾病中死去。</p><p class="ql-block">罗丹塑造的《悲剧缪斯》方汀,匍匐着身躯,仿佛在跪求,她整个儿遍体鳞伤:坑洼的头颅、歪瘪的嘴巴、肿大的脖颈、残缺的手指。然而在这样一具支离破碎的躯体上,传达出一种不屈服的力量,尤其是她的大腿和背充满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无所畏惧,她的双手像母鸡展开翅膀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孩子。方汀成了苦难、无私、坚强的母亲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悲剧缪斯》也是《雨果纪念碑》冲的一个人物。悲剧缪斯匍匐在雨果的右上方,低着头,仿佛在对着雨果诉说</p><p class="ql-block">她的故事,而雨果的一只手放在耳朵旁,动情地聆听着,仿佛由此得到了灵感,写出《悲惨世界》。</p><p class="ql-block">罗丹将倚坐着的雨果与匍匐的悲剧缪斯,两两组合,创作出了气势澎湃,情感张力十足的《雨果纪念碑》,而组合正是罗丹标志性的现代性创作手法。</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悲剧缪斯》,189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78 × 117 ×125 厘米</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 走向现代-局部化、组合和放大</p><p class="ql-block">巴黎正是在罗丹生活的时期成为艺术之都,1878年、1889 年和1900年三届巴黎世博会期间,这座城市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为1900年世博会建造的第一条地铁线、大皇宫和小皇宫,而罗丹也在这一届世博会上设立了自己的展馆。1900年世界博览会之后,罗丹在晚年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给自己以前的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罗丹像造物主一样,通过放大、缩小、分割、重复或组合等处理手法,重拾旧作品将其改变。这些极具现代主义品质的新作品从最初的创作语境中抽离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作品,其艺术价值获得了更新。</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组合雕塑:女半人马和女性半身像》,</p><p class="ql-block">约191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21.7 ×14.5×13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组合雕塑:女半人马和绝望的少年》,</p><p class="ql-block">约191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31.2×24×13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组合雕塑:女半人马和彩虹女神半身像》,</p><p class="ql-block">约191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23×11.5×13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吻,男性躯体》,1882/1888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51×41.8×34 厘米</p> <p class="ql-block">关于《阿波罗大战巨蟒》</p><p class="ql-block">1895年,罗丹受邀为阿根廷第七任总统兼记者、历史学家多明戈·萨米恩托设计纪念雕像。</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展出的雕塑局部用于该纪念碑的底座,雕像于 1900 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揭幕。罗丹在浅浮雕中使用了众神使者墨丘利,头像换成了披着长发的卡米耶·克洛岱尔。这是罗丹经常使用已有雕塑来创作新雕塑的又一个例证。</p><p class="ql-block">这个浮雕的灵感来自希腊神话,其中的巨蟒其实是守卫德尔斐神谕的巨龙。阿波罗杀死巨蟒后,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管理权,获得了“德尔斐神殿祭司”的称号。</p><p class="ql-block">阿波罗向前迈出右腿,右脚压住巨蟒,双臂张开,做出胜利的姿态,象征着力量,他展露出骄傲的神情。</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阿波罗大战巨蟒》,1898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22 × 87 ×52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惠斯勒缪斯女神躯干》,</p><p class="ql-block">约1905-1906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37 × 68 × 62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费纳耶泉边的男人(无双臂,躯体</p><p class="ql-block">倾斜)》,1887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87.6× 53.1 ×77.3 厘米</p><p class="ql-block">关于《费纳耶·泉边的男人》</p><p class="ql-block">法国石油工业实业家、艺术收藏家莫里斯·费纳耶(Mauric Fenaille, 1855-1937) 向罗丹订购了多件雕塑作品来装饰自己在巴黎西郊讷伊的别墅,罗丹还为其设计了喷泉,罗丹经常在不同作品中使用此前创作的雕塑,</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费纳耶先生的形象很有可能是喷泉设计中的一部分。但喷泉始终没有完成建造,且目前无论在罗丹博物馆还是其它地方,几乎都没有该喷泉的设计记录,具体内容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费纳耶先生也向罗丹委约《费纳耶夫人半身像》,该雕塑在展览第四章中展出。</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让·德·艾尔巨型头像》,</p><p class="ql-block">1908-1909年</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66.5 × 48.5 × 57 厘米</p><p class="ql-block">关于《加莱义民》</p><p class="ql-block">在《加莱义民》纪念碑里,罗丹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方法表现英雄人物,成为他最著名、最受人研究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是罗丹在 1884 年应法国加莱市政府的委托而创作的一组纪念雕塑,借此缅怀在英法百年战争初期,1347年8月加莱之围中挺身赴死的六位贵族义士。</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作品取材于(Jean Froissart) 的《编年史》(Les Chroniques)。</p><p class="ql-block">1347年,加莱市已被英军围困长达一年多。英王爱德华三世表示愿意赦免全城百姓,条件是:加莱城必须选出六个最有声望的市民出城请降,并要求六个人离城时必须身着素服、光头赤足颈套绳索、手捧城门钥匙,以此换取全城人免于受难。</p><p class="ql-block">罗丹选取了六位义士走出城门,迈向英军阵地、踏上生命最后旅程的那一刻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矛盾的英雄</p><p class="ql-block">罗丹是卓越的心理造型师、激情的形体思想家。他塑造的《加莱义民》从人物的形体姿态到情感表现都没有遵循传统的英雄范本。与慷慨赴义的理想英雄形象相反,罗丹将六位义民塑造为身平性悴、面容枯槁,神情痛苦。加莱市长最初并不满意这样的“英雄”。然而,在罗丹看来,对英雄主义的美化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他试图展现历史真相:这些人经历了长期围困的严重饥馑,已然形销骨立。</p><p class="ql-block">罗丹将他的“英雄”表现为复杂、矛盾的普通囚徒,每个人的内心在生存意志与挺身赴死定间挣扎。</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物的手脚奇大,与身体的其他部分不成比例。这些又大又笨重的脚传达了加莱义民处他的因顿、赴死决定的沉重。如罗丹所说:</p><p class="ql-block">“他们仍在质疑自己是否有力量完成至高无上的牺牲--他们的灵魂推动着他们前进,但池们的双脚却拒绝行走。他们痛苦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前行,这既是因为饥荒使他们变得虚弱,t 是为牺牲的可怖...”</p><p class="ql-block">维桑的时刻</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德·维桑 (Pierre de Wissant) 是六位义民中最动人、最复杂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他的身体左侧直立,左脚走向敌军营地,右侧则向后拧转,右脚拖在身后。这依依回顾的拧曲姿态体现了他面对死亡时的矛盾心理。他举起一只摊开的大手,悬于那扭转的面颊,遮挡住视线,仿佛在逃避自己的命运,也暗示了英雄式的自我控制与绝望之间持续的内心冲突。德国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在罗丹晚年时,曾任他的秘书。在《罗丹论》里,里尔克动情描述维桑:</p><p class="ql-block">他(罗丹)创造那“只从生命穿过”的人的渺茫的姿势....他已经动身了,却还一度回顾,并非回顾城门,也不是回顾那些啜泣的人,也不是回顾他的伙伴,他只回顾他自己。</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德·维桑(无头无手)》,1886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90 × 110×79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彩色石膏</p><p class="ql-block">217 × 100 ×125 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吻》(大尺寸版本),1882/1888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81.5×112.3×117 厘米</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