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子口战斗英雄“云贵川”考之一

张宗荣

<p class="ql-block">  <b>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境内,曾是四川通往甘肃岷县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险门户”之称。</b></p><p class="ql-block"><b> 发生于1935年9月17日的腊子口战斗,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的通道。在这次战斗中,涌现出了一位当时人称“云贵川”的苗族小英雄,在红四团几次进攻受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云贵川”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攀爬悬崖,引导迂回部队攀上山顶,实施包抄。随着这段历史的远去,其真实姓名、民族、年龄、籍贯、所属部队、牺牲地点等一直未有明确说法。长期以来都在引起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进行探讨。本文着重从“云贵川”参军入伍的地点为主要线索和切入口进行了研究,并加以分析形成此稿。</b></p> <p class="ql-block"><b> 一、杨成武的回忆为研究“云贵川”提供了重要线索</b></p><p class="ql-block"> 曾参与指挥腊子口战斗,时任红一军二师四团政委杨成武曾经在回忆录中写到:“一个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来了个‘毛遂自荐’,说他能爬上去。大家都惊奇地望着他。当然,只要有一个人能上去,就可以上去一个连,一个营。可是,他怎么能爬得上去呢?”“原来他是从贵州苗区入伍的,从小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很深,反抗性很强,人伍后,经过教育,作战非常勇敢。战士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云贵川’”。“还是苗族小战士“云贵川”捷足先登,将随身带着的长绳,从上面放下来,后面的同志一个一个顺着长绳爬上去。”</p><p class="ql-block"> 杨成武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一是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二是战士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云贵川”;三是“云贵川”会攀崖爬树。根据上述三个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史料,通过进一步考证分析认为,“云贵川”可能是贵州桐梓人。</p><p class="ql-block"> 杨成武所述“云贵川”“是从贵州苗区入伍的”。也可在参加腊子口战斗老红军的回忆中得到印证。</p><p class="ql-block"> 曾参加腊子口战斗,时任红四团通信主任潘峰在回忆当时情况说:“团政委带来个小战士给我们说“这个小鬼是少数民族,贵州人,外号叫‘云贵川’。他很有爬绝壁悬崖的经验。让他在前面先上,带上绳子,你们抓住绳子往上爬。”</p><p class="ql-block"> 曾参与指挥腊子口战斗,时任红二师政委萧华在回忆腊子口战斗时说:“一个从贵州入伍的的苗族战士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战士在家乡的深山老林里采药时,练出了一套攀援绝壁的绝技。当敌人用密集火力把他们压在崖下时,他自告奋勇在前面开路。”</p><p class="ql-block"> 对于“贵州苗区”,可理解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贵州苗族地区”等。无可置疑,“云贵川”是贵州人。究竟是贵州哪里的,还值得进一步研究。</p> <p class="ql-block"><b>  二、魏巍所著《地球上的红飘带》为研究“云贵川”拓展了思路</b></p><p class="ql-block"> 据《桐梓县志》记载,1984年“秋,著名作家魏巍,沿红军长征路线经桐梓采访,后著《地球上的红飘带》一书。”</p><p class="ql-block"> 又据《遵义会议纪念馆接待手记》记载“1984年9月26日,著名军旅作家魏巍,为撰写有关表现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在夫人陪同下来到遵义。”</p><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研究员田兴咏在《著名军旅作家魏巍》一文写到:“早年沿着红军在川、滇、黔三省边境迂回盘绕进行采访的若干历史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相信对他的写作大有俾益。”</p><p class="ql-block"> 魏巍在书中写到:“他叫李小猴,是个苗族,是在遵义跟杜铁匠一起来的。现在有个外号,都叫他“云贵川”了。”魏巍所写的《地球上的红飘带》,说明“云贵川”是在遵义参加红军的。原来“云贵川”是有名字的,叫李小猴。这样一来,“云贵川”的籍贯范围进一步缩小。不妨再回顾《地球上的红飘带》描述“云贵川”参军入伍的情形,还有着不少的桐梓元素。</p><p class="ql-block"> 魏巍在写到:“在桥头(注:遵义南门关丰乐桥,现名迎红桥)这里欢迎红军入城的杜铁匠,现在又拥挤在人丛之中,黑油油的圆胖脸上挂着不少汗珠,他现在是遵义市一个区的苏维埃主席,随他欢迎红军的那帮挑煤炭的工人,已经参加了红军,差不多都补充到金雨来的连队里去了,他今天怎么能不来送送行呢!”接着,“杜铁匠同他们握手话别,他们一个个眉开眼笑,那个瘦猴似的李小猴笑得最响。看样子他们并没有多少留恋,倒是杜铁匠眼里含着泪花。金雨来笑着说:‘杜师傅,你是不是舍不得他们走呵?’杜铁匠说:‘不,是我也想跟你们走。你们一走,白军一来,我怎么办呢?再说,上级又托付给我几个伤员,我怎么走得了呢?’”“杜铁匠说过,又望着李小猴说:‘小猴,这次参军你告诉你妈了吗?’‘告诉了,告诉了。’李小猴嬉皮笑脸地说。‘我看不一定吧!’‘告诉她,就不会让我走了。’李小猴仍然满不在乎地说,‘来不及了,你替我说一声吧。’”时任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在该书作序时写到:“对其他典型人物也都刻得细致入微。这就构成了一部史诗般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b>三、党史资料记载为研究“云贵川”提供了充分的证据</b></p><p class="ql-block"> 魏巍在书中提到杜铁匠带领“那帮挑煤炭的工人”在遵义桥上欢迎红军,经查由中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红军在黔北》一书中,对群众欢迎红军入城这样写到:“1935年1月9日,欢迎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南门关丰乐桥(现名迎红桥)的接官厅一带,有的群众还按照当时崇敬贤明的传统习俗,摆上清水明镜(意即为官廉洁,清加水明加镜)的香案,伫立等候。欢迎人群中,除由潘汉年组织带领的“红军之友社”成员外,还有印刷工人代表季松柏,泥、木工人代表邓云山,小贩张兴发,老中医张魏华,张树堂,工商界,社会知名人士和太平洋药房老板谌明道等。丁字口‘协记’绸缎铺老板刘伯庄兄弟,因败兵溃逃时抢劫了他们的铺号,而红军入城后却受到了保护,深受感动,也带着店员参加欢迎的行列来到桥头。遵义城附近聂家坝、沙坝等处成群结伙的农民,手执红旗,扛起鞭炮缠绕的竹杆,也纷纷和城市居民一起,汇集在大桥附近的湘江沿岸,等候着红军的到来。”从中发现,遵义带头欢迎红军入城的并无姓杜的铁匠,而在桐梓却发现一条重要线索,与魏巍在书中描述基本相符。</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9日上午,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二师四团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后。桐梓县城南街打铁铺的铁匠师傅杜少云便邀约皮鞋匠潘永章、缝纫匠陈国珍等一些穷苦的人,“买起鞭炮到官渡河迎接红军从赵家嘴进城。”</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一个姓李的红军问杜少云:“你不是那个放火炮的嘛(当时,桐梓人也称鞭炮为火炮)?好,好好,你跟我来。”我好高兴,拉起周国钦一起去。那个红军说要开会,问杜少云哪里宽敞。杜少云说,万寿宫地方大,百把人都装得下。红军就叫杜少云带他去看,看了后,那红军点点头,就要杜少云到街上去打锣,通知人们到万寿宫开会。杜少云找了一面锣,一面敲,一面喊:“红军要开会罗,都到万寿宫去!”会上推选杜少云为桐梓县南郊革命委员会主席。姓李的红军走后,又派一个姓黄的红军来领导“南郊革命委员会”,并安排姓张的红军带领南郊游击队。这与红二师教导队学员何辉回忆:“我是1935年1月上旬随师部到达桐梓的。”“我们团(从桐梓出发,我从教导队调到二师五团三营七连任三排长),这个连抽了三个干部到地方组织游击队。”并且这与桐梓县党史资料记载的“李红军”、“黄红军”、“张红军”等三个红军也是符合的。</p><p class="ql-block"> 据时任桐梓县南郊革命委员会主席、以打铁为业的杜少云回忆:“一天,他告诉我,要发动游击队员和暴动队员参加红军。我就把毛大华找来商量,又开了个游击队员会,大家听了都很高兴,当场就有十几个人报名。我们就组织群众敲锣打鼓地把他们送到周公祠红军驻地。‘黄红军’夸我办得好,要我再发动,我又回来找年青人商量。”随后杜少云又到乡下发动青年参加红军,等他回到桐梓县城时,红军已经离开,其家里的人都被伪政府抓去关起来了,东西也被抄光了。杜少云被迫又借钱回到四川老家。</p><p class="ql-block"> 笔者研究发现,魏巍在桐梓期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一书中注入不少桐梓元素。从魏巍笔下的杜铁匠的身份、欢迎红军的地点、任职苏维埃主席的情况来加以佐证,桐梓县南郊革命委员会主席、打铁匠杜少云与魏巍《地球上的红飘带》中任遵义市一个区的苏维埃主席的杜铁匠特征相符,魏巍笔下的杜铁匠原型就是桐梓县城南街铁匠铺的打铁工人杜少云。而李小猴仅是杜少云在背煤老二(挑煤工)中扩红的红军之一。</p> <p class="ql-block"> <b>四、老红军的回忆为研究“云贵川”提供了参考依据</b></p><p class="ql-block"> 据《左权传》记载:“在群众工作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广大工人、贫苦农民和学生纷纷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红一军团在桐梓等地扩大红军1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据贵州习水籍老红军、参加过腊子口战斗、时任红四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战士王树清回忆:“1935年初,我流浪到了遵义城,红军来了,我为他们搬运过东西,红军对我们干人真太好了,有一天,他们把打土豪的财物分给了穷人。对我们这些下苦力的小伙子,不管吃饭歇息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们为穷人打天下,真是和穷人心连心。红军在遵义城到处进行征兵宣传,我听后便邀约了王兴等十几个背盐巴的干人小伙子,在遵义毛草铺参加了红军。参加后的第二天,组织上就送我们到桐梓火电厂旁的一幢小楼住下,受训十天后,我们100多个新兵,分到了各个连队,我和王兴再三向领导要求,生死不能分开,领导同意了我们的要求,把我俩分到红一方面军一师二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当战士。我们团是杨成武当团长(应为政委)。参军后的第一仗是打松坎。”</p><p class="ql-block"> 与王树清一起从松坎背盐巴到遵义,同时在遵义茅草铺参加红军后,又在桐梓一起进行短期训练的的鸭溪人王兴和松坎人“聋子”在直罗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放羊娃陈万清成为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之一。</p><p class="ql-block"> 时任红一军团教导团政委邓飞回忆:“教导团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扩充红军。沿路我们动员参军的新战士,经过教导团学习和教育,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然后输送到各团营,连去,增强战斗力。那时桐梓的老百姓(当时叫干人)很穷,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的,肉都露在外面,看到很可怜,也很同情他们。每逢我们部队开饭,都要把饭菜给他们吃,打土豪得来的粮食、盐,布匹都要分给他们,这样群众对我们很好,都称我们“红军先生”群众渐渐向我们靠拢,谈真心话,报告敌情。时间长了,他们知道我们部队是为穷人办事的,加上宣传教育,年青人就要求参加我们部队。部队急需补充战斗力,这样,我们在桐梓扩充红军新战士三百多人,将近一个营的兵力,跟随部队长征。”</p><p class="ql-block"> 曾参加腊子口战斗,时任红四团一营二连连长杨上堃回忆:我们在松坎宣传发动群众,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自动报名参加红军的不少,仅我们二连在松坎扩红十二人。这些人在行军打仗中表现得很勇敢。我们连还扩充了一个外号叫“聋子”的新战士(实际不聋,听力不太好),在打仗时只知道勇猛向前冲杀敌人,到了陕北直罗镇战斗中不幸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时任红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回忆:“我们团在桐梓驻了一个星期,记得在桐梓打土豪得了很多东西。”“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扩充红军,使我们部队不断壮大。桐梓参加红军的人不少。”“到桐梓后,我们在一个庙里开过群众大会,会议是由王集成政委和张国华他们去主持召开的。会上主要宣传党的主张,宣传抗日,宣传红军是人民群众的军队,是穷人的队伍。在天主堂开过排长以上的干部政工会议,是由我亲自主持的。”“我们在桐梓成立过革命委员会和游击队,这些工作由团政治处的同志去做的。训练游击队由参谋处派正、副班长一级的干部去。”笔者向朱水秋的之子朱桂勤了解情况时,朱桂勤回复“听家父说过,他们团有个贵州的苗族小战士,非常会攀崖爬树。”</p><p class="ql-block"> 从史料记载和老红军的回忆,进一步佐证了“云贵川”是桐梓人。一是魏巍到桐梓县采访过,获得了不少创作素材,写入作品之中,顺理成章;二是杜铁匠真名杜少云,在桐梓确有其人;三是杜铁匠带领穷苦人在桐梓官渡河桥欢迎红军,确有其事;四是杜铁匠被推选为苏维埃(南郊革命委员会)主席,事实存在;五是杜铁匠动员并欢送“云贵川”等十几个穷苦青年参加红军,符合逻辑。</p> <p class="ql-block">  <b>根据上述历史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云贵川”是在红军的宣传影响和铁匠杜少云的教育动员下,在桐梓参加的红军。其真实姓名叫李小猴,苗族,其籍贯应是贵州桐梓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