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阳杲杲,金风送爽。 10月22日,顺义二中高二年级全体同学,满怀期待与好奇,奔赴北京市顺义区九洑地农耕民俗文化园,开展了一次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这不仅是一次走出校园、拥抱自然的旅程,更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文化传承课与生命教育课。</p><p class="ql-block">一、 生命关怀与自然感知:动物园的亲密互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伊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园区的动物园。与课堂上接触的抽象知识不同,这里是鲜活生命的课堂。温顺的羊驼、灵动的梅花鹿、活泼的兔子……不仅缓解了学业压力,更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二、 文化瑰宝的震撼:非遗变脸的艺术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一场精彩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变脸表演。表演者身形矫健,手法迅捷,脸谱变幻莫测,引得同学们阵阵惊呼与热烈掌声。表演结束后,变脸传承人走到同学们中间,进行了近距离的互动与讲解,同学们简单体验了变脸的技巧与奥秘。这激发了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文化自信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三、 农耕文明的深度体验:水稻脱谷与农业知识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金色的秋日阳光下,同学们来到了稻田区域,亲身体验了水稻脱谷这一传统农事活动。手持稻穗,在特制的脱谷工具上用力摔打,看着金黄的谷粒纷纷落下,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汗水与收获的直接关联,让书本上的诗句变得无比具体而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同时,指导老师系统讲解了水稻的分类、生长全过程,回顾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伟大贡献及其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卓越功绩。同学们还重温了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理解了古人顺应天时、智慧耕作的哲学思想。这一系列的学习与体验,不仅普及了农业科学知识,更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光荣,懂得了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四、 匠心智慧的亲手实践:皮影制作与鲁班锁挑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动手实践环节,同学们分组体验了手工皮影制作和鲁班锁拆解。在皮影制作工坊,从描画图样到裁剪皮革,再到连接关节,同学们精心制作着自己的皮影人物。这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耐心、细心和动手能力,更让他们领略了光影艺术的魅力与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鲁班锁的体验区,面对一个个造型精巧、环环相扣的木质结构,同学们凝神静气,尝试拆解与拼装。这个过程极大地考验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次次尝试与协作中,同学们感悟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理解了“榫卯”结构所蕴含的不用一钉一铆而构架万物的哲学,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p> <p class="ql-block">五、 古礼雅趣的浸润:投壶游戏中的礼仪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间隙,同学们还体验了源自古代的投壶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士人的礼仪风范与娱乐雅趣,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九洑地农耕民俗文化园之行,如同一扇窗,为同学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如同一座桥,连接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更如同一粒种子,将热爱劳动、尊重文化、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植于心,必将伴随其成长,在未来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我们相信,这次宝贵的经历,将成为二中高二学子成长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激励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实的步伐,走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