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醪载道,雪浪承心

鱼乎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浩瀚星河中,苏轼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周晓音教授的《寻踪,遇见东坡·偶遇"又见东坡"展及中山松醪》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与细腻的学者笔触,带领读者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之旅。这部作品远非简单的游记或观展记录,而是融合了学术深度、文人情怀与生活美学的文化随笔,在当代苏轼研究中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  周教授以"寻找中山松醪"这一具体物事为线索,构建起整篇叙事的骨架,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极具匠心。中山松醪不仅是苏轼亲手创制的酒品,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密码。作者从杭州苏东坡纪念馆的志愿者经历写起,对《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的反复研读,再到定州实地寻访,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与空间轨迹。这种"寻踪"式的叙事结构,恰如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宇宙观照,让读者在微观与宏观之间自如穿梭。</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苏轼两赋的考证尤为精到:"1091年作于颍州,后赋1093年作于定州,苏轼从定州赴英州,过韦城,书此二赋赠友人传正"。短短数语,既点明了创作时空背景,又揭示了苏轼在政治风波中仍保持的艺术创造力。作者特别强调苏轼书写二赋时使用的"李氏澄心堂纸,杭州程奕鼠须笔,传正所《品水供堂墨》",这些细节考证不仅展示了苏轼对艺术创作媒介的讲究,更让千年前的创作场景栩栩如生地重现于读者眼前。</p> <p class="ql-block">  "又见东坡"展览的解读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周教授以学者特有的敏锐与细致,将展览空间转化为学术阐释的场域。她对展览主题的评价——"很平实,又很亲切,好像东坡回到了我们中间"—准确把握了当代文化展览的叙事趋势:不再将历史人物神化,而是让其"走下神坛",与观众平等对话。</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展览内容的梳理系统而全面,从苏轼得"雪浪石"、拜谒孔子、祭奠韩琦,到修北岳庙、赈济饥民、教民艺稻,再到修改秧歌、强兵固边、自酿松醪,最后到作文赋诗,几乎涵盖了苏轼在定州期间的所有重要活动。这种全景式的呈现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透过每项具体事迹,深入剖析苏轼的精神世界与为政理念。</p><p class="ql-block"> 尤为精彩的是对苏轼《祭韩忠献公文》的解读,作者摘录"我独何幸,敬践后尘。公惟人杰,而不自贤"等句,指出苏轼"何其诚恳真挚、谦而有礼"的人格特质。这种文本细读的方法,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苏轼对前贤的敬仰与自我期许,也为理解苏轼在定州的一系列施政举措提供了心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在周晓音教授的笔下,"中山松醪"不再只是一种古老的酒品,而成为解码苏轼精神世界的关键符号。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苏轼与酒的复杂关系:"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揭示了苏轼对酒的独特态度——酒量虽小,精神体验却极为丰富。</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中山松醪赋》的阐释尤为深入:"味甘余而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作者指出这些词句不仅描写了酒的风味,更暗含了苏轼的人生态度—甘苦相间、超然物外。将酒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认为饮酒后的苏轼"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羁绊,与神仙、竹林七贤遨游天地之间",这种解读赋予了酒文化深刻的哲学意涵。</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发现的"中山松醪"现代产品及其历史渊源:"1915年,中山松醪同茅台酒一起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赛,荣获金奖",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历史纵深感,更巧妙地将苏轼的文化遗产与现当代连接起来,体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周教授对苏轼在定州期间创作的诗词作品进行了独到的美学分析。她特别推崇《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认为这首词"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词境很美"。作者将词中"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意象概括为"至简至美的诗意生活和哲学",这种解读准确把握了苏轼后期作品趋于简淡的美学风格。</p><p class="ql-block"> 对于词作背景的考证也显示出学者的严谨态度:"定州人认为是苏轼在定州多次到曲阳视察,在水窦崖书写'浮休'两个大字,并写下了这首词"。将词与题字联系起来分析,指出两者都体现了苏轼受庄子思想影响的人生观,这种跨文本互证的方法增强了阐释的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作者还注意到苏轼在定州创作的数量特征:"作诗29首,词1首,赋2篇,还有铭、颂、祝文、祭文、表、启、奏议等合起来31篇",并特别提到《戚氏》词"最得意"。这种基于统计的观察,为读者提供了苏轼定州时期创作的全貌,有助于理解其文学创作与生活境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强烈的历史对话意识。周教授不满足于单纯描述历史或解读文本,而是不断将苏轼的精神世界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如看到现代"中山松醪"产品时,她幽默地评价:"东坡是一名'教授'级酿酒师啊,一出手,就是国际金奖!"这种轻松的语言风格拉近了古代文人与现代读者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在展览现场,作者与苏轼的想象性对话尤为动人:"'您好,东坡先生!'我向他致礼,进入了展厅,穿越到北宋元祐八年(1093)和北宋绍圣元年(1094)"。这种拟人化手法不是简单的文学修辞,而是体现了作者试图与历史人物建立情感连接的真诚努力。</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定州文庙"东坡双槐"的描写更是跨越时空的见证:"931年了,它们一直替东坡守护着文庙,主干苍劲坚挺,枝叶蓊郁可喜"。将古树作为历史延续的象征,这种意象选择既富有诗意,又饱含哲理,暗示了苏轼精神遗产的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部学者随笔,周晓音教授的作品在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之间找到了难得的平衡。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证一丝不苟,如指出苏轼书写二赋的具体时间、地点及所用文具;对文本的解读深入浅出,既能阐发微言大义,又不失通俗易懂;对展览的叙述层次分明,使读者如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本书给予读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展示了如何从具体物质文化(如中山松醪)切入,解读宏大的历史文化命题;其次,它示范了学术研究如何走出象牙塔,与公共文化展览、大众阅读需求有机结合;最后,它体现了一位学者对自己研究对象的热爱与理解,这种情感投入使学术写作不再是冰冷的分析,而成为有温度的生命对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在篇末写道:"我看着'中山松醪',又见东坡,他从定州出发,在疾风骤雨中行走,留下了一个长长的背影,开始远游。"这一富有诗意的结尾,既概括了苏轼离开定州时的人生境遇,也暗示了其精神遗产的长远影响。而作者对苏轼的这种"又见",不只是视觉上的相遇,更是心灵上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寻踪,遇见东坡·偶遇"又见东坡"展及中山松醪》以酒为媒,以展为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苏轼的新视角。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周教授引导我们放慢脚步,与东坡共酌一杯松醪,品味那份"味甘余而小苦"的人生况味,体会那种"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的精神自由。这或许正是本书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它不仅让我们更了解苏轼,更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活出东坡式的豁达与创造。</p><p class="ql-block"> 2025.10.27于桂花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