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读论语开智慧,每周一次论语读书会,述而第七篇

中庸茶道

<p class="ql-block">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p> <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记录:海韵</p><p class="ql-block">孔老师:</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的核心,是孔子对弟子疑虑的坦诚回应,也揭示了为学、为师与修心的三重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1. 为师之道,在于“无隐”与真诚:孔子打破了“教者留一手”的陋习,树立了“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的师者风范。真正的教育,是倾囊相授,是知行合一的身教,其基石正是这份毫无保留的真诚。</p><p class="ql-block">2. 为学之方,在于“观察”与“内省”:学问不止在书本上,更在鲜活的生活中。孔子的言行本身就是教材,教导我们既要学习他人的长处,也要从他人的过失中反观自身,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p><p class="ql-block">3. 修心之要,在于“克己”与“去傲”:这段话最终指向人性的深层弱点——傲慢。它让我们习惯于自我美化,从而阻碍进步。孔子平淡的话语,正是对此的温和针砭。研究学问、提升人格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老师不教,而是我们内心是否真有那份谦卑与觉察,愿意从根性上改善自己。</p><p class="ql-block">总结而言,孔子这句“吾无隐乎尔”,不仅是一句师者的自白,更是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在求知道路上,最大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最高的法门,便是脚踏实地、反躬自省,并时刻警惕那份“越看自己越伟大”的傲慢。这正是其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的力量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璐姐:</p><p class="ql-block"> 学习这句话,从三个角度看问题:学生的角度、老师的角度、客观情况角度。</p><p class="ql-block">1、学生的角度:“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是以技谋生的传统观念,所以弟子有这忧虑,但是有没有呢?</p><p class="ql-block">2、老师的角度:“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在孔子这里,孔子真诚的回答“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p><p class="ql-block">3、客观情况角度:不管师傅是否保留没教的东西,说到底就是“师傅带入门,修行在个人”。夫子弟子三千,能学到夫子真经的有几个?真正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4、能学有所成的几个因素:</p><p class="ql-block">有天赋,天赋这种东西确实存在的,有些人对一些事一点就通,有些人你怎么讲他都无法理解;有些人看书过目不忘,而大多都人都要反复复习才能记住,一点就通过目不忘就是天赋,有天赋的人实现目标要快。</p><p class="ql-block">勤奋,“勤能补拙”,“拙”就是不足,勤能补拙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我们很多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别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赞叹世间美好时他会认为分享的人是在炫耀,而不是想“这么好的事、这么好的地方、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如何才能学到、做到,我也要去看一看,体验一下。”</p><p class="ql-block">坚持正道,“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学习如此,做事如此,旅游更是如此。《论语》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小剧场,一个小故事 ,可以代入自己的人生,前后可以互相呼应,也常与其他经典相呼应,但并不成关联,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小剧场,不是学一两个经典句子就能学好论语。做事也如此,竖立目标,持之经恒,遇到困难不断的调整的是方法,最终达到目标。旅游,如果走捷径,你就会错过很多美景。</p><p class="ql-block">5、分享与场:同频才产生共振,同场才有信任,分享才有共鸣,远离与自己不同频带给你负能量的人,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走出去看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大自然的雄浑,感受先人的伟大,深刻体会自己的渺小,你的认知就不会局限于家庭、工作,这个世界有很多值得学习、体验、分享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女:</p><p class="ql-block">1、一直在修行的路上,通过孔源老师的茶连接到了茶圣陆羽,走进了《论语》学习,思考着文化的最深层次,佛家有这样一话:“如果你因为想念上师而掉了一滴怜泪,那这滴眼泪是善业中最大的善业。”,因为上师并不是要你做什么,而是要你看他做了什么,他只是关心你过得好不好,有什么困难,过来,我帮你们。学习《论语》,看到孔子,让我有顶天立地的感觉,让我堂堂做人有内核的东西出来了。</p><p class="ql-block">2、有些人是为众生而活,有些人为家人而活,上师是前一种人,而自己是后一种人,遇见孔源老师、遇见茶、遇见《论语》是上师的祝福,也是自己与孔源老师、茶师、《论语》儒家文化有缘。</p><p class="ql-block">3、“愿力大于业力”,共同的观点,不仅是在我们佛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区师兄:</p><p class="ql-block">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稳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p><p class="ql-block">1、圣人授业解惑,言行身教,因材施教,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如当年释迦牟尼佛与迦叶尊者拈花一笑传心法。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来问夫子,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为什么呢?因为提问者的背景不同。这里能真切感受到夫子教书育人的用心所在!</p><p class="ql-block">2、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提问者接收到的信息多少,存在于主观能动性,包括他的认知度。他的信有多少?愿有多少?行有多少。当学生认为夫子有所隐瞒时,背后更多的含义是学生仍处于在向外求取,而不是向内求索的状态。</p><p class="ql-block">3、同为夫子的学生,悟性高的就一直在践行儒家思想体系。如夫子对颜回的评价曰:"吾语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渊做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他一生追随孔子,对孔子学说身体力行。回观我们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之中,有求的心,就会生比较心。似乎听闻的东西越多,自己就越有满足感。而没有意识到自己能接得住吗?背景不同,所要做的功课就不同。若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话,就会偏离了。</p><p class="ql-block">4、学习也是需要有天赋的,我理解的天赋就是生而为人累积而来的。并非只限于这一世。意识到这一点,先天不足的话后天补,只要方向是对的。相信经典的力量,可以将我们储存已久的我知我见,慢慢净化。转化成可以在更高一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自然明辩度就提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韵:</p><p class="ql-block">1、“二三子”,夫子对学生们的爱称,类似于“你们这些小子”, “你们这些小子是不是觉得我有一些东西没有教你们啊?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从孔子给弟子们讲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们的厚爱,在教育学生方面胸怀坦荡,不仅重视言教还重视身教,为人坦诚,在教学过程中毫无私心,他在弟子们面前毫无掩饰,为的也是让学生们能从他的言行举止当中,获得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所做所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教学不仅教书本上的东西,还注重品德教育,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重。</p><p class="ql-block">3、孔子的三层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吾无隐乎尔” ——知识的公开与透明,这是孔子对学生们疑虑的直接回应。孔子的学问(“六艺”)是系统、公开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这也体现了他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 这里重点在“行”,教育的实践性与身教这是关键所在。孔子说,我所有的行为没有不和你们一起参与的。教育在课堂这上,在生活之中,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在待人接物的瞬间,在面临困境时的抉择。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人格、品行、态度,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p><p class="ql-block">“是丘也”—— “这就是我孔丘的本色。”,实事求是,真诚一致的人格,教育对他而言,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展现和传递。</p><p class="ql-block">4、我们学到了吗?学到了什么?在工作中,作为上师以身作则,尽已所能所知指导下属;作为下属,应善于观察思考,对领导提出的要求、指导,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工作按时高质按量完成;在家庭里,为人父母,注重自己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在生活中,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次旅行,一场聚会,有一句话让你醒悟,这次旅行、这场聚会就是有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恩各位同修分享陪伴,感恩四哥真情点拨,感谢孔老师香茶款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