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意正浓,西塘的青石板路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我们一行老干部趁着重阳登高踏秋,走进这座江南水乡。两旁是飞檐翘角的旧屋,木门半掩,仿佛推开就能听见百年前的市井声。有人背着包,有人拄着杖,步履不急不缓,像是要把这古镇的呼吸也纳入自己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街上红灯笼一串串挂着,风一吹,轻轻晃动,像是在跟我们这些“老小孩”打招呼。几位同伴穿着亮色外套,帽子戴得俏皮,一个戴白帽,一个顶着红帽还架着墨镜,活像要去拍旅游宣传片。路上行人来来往往,有年轻人举着相机,也有本地人提着菜篮子穿行其间,节日的气氛不只属于我们,也属于这整座活着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既是同事,更如挚友。重阳佳节,愿我们岁岁常相伴,共赏秋光,岁岁安康。”</p> <p class="ql-block">老戴和老王并肩走着,他穿了件灰色格子外套,戴着红渔夫帽,笑得像个刚退休的大学生。我俩在桥头站定,身后绿树成荫,远处人影模糊,阳光透过叶隙洒在肩头。他说:“这地方,比会议室舒服多了。”点点头,心里想,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模样——不必正襟危坐,只需并肩而行。</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处园林,老吴独自停下。黑夹克裹身,背包轻负,目光落在池塘那边的飞檐上。石桥弯弯,水清得能照见天光云影,几尾红鲤慢悠悠游过。他微微笑着,不是因为拍到了好照片,而是忽然觉得,年过花甲还能这样静静看一座桥、一池水,已是莫大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老陈夫妇在亭前合影,两人戴着同款红帽和墨镜,一个背灰包,一个拿相机,默契得像年轻时拍结婚照那会儿。背景是古建飞檐,近处有石桥流水,远处现代化的拱桥若隐若现。他们笑着比出“V”字手势,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了纹路,却没带走眼里的光。</p> <p class="ql-block">老张走在前头,蓝外套衬得他精神抖擞。他不说话,只是时不时停下看看屋檐雕花,或是摸摸石栏。他那副轻松自在的样子,让我想起他当年在会上发言时的沉稳。如今卸了担子,反倒更像个真正的“人”了,而不是某个“职务”。</p> <p class="ql-block">老魏站在树下,手举相机对着河面那座石桥。他戴着红帽子,专注得像个采风的学生。河水静静流着,桥影倒映如画,他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仿佛把整个秋天都收进了镜头。</p> <p class="ql-block"> 顾女士站在水边,红外套衬得她气色极好,墨镜遮不住嘴角的笑意。她举着手机自拍,背景是白墙黛瓦和一池碧水。她不是我们团的,但那股子优雅劲儿,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原来老去也可以这么从容。</p> <p class="ql-block">又见一位穿红外套的女子倚树拍照,手机是绿色的,衬得她像个春天误入秋景的人。她身后是老屋与绿树,她笑得自然,没有摆拍的刻意。我心想,这不就是我们此行的意义吗?在古意中找回一点属于自己的轻松与美。</p> <p class="ql-block">河边一位戴蓝帽的老人站着喝水,棕外套配着江南的景,像幅水墨画里走出来的人物。他望着水面,微笑浅浅,水如镜,映出树影与屋檐,也映出他平静的脸。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什么叫“心静如水”。</p> <p class="ql-block">三位老友并肩走在街上,一个挎包,两个拿水瓶,深蓝与黑色外套在红灯笼下显得格外沉稳。他们边走边聊,笑声不大,却透着熟稔。我跟在后面,听着他们说起退休后的生活,种花、带孙、旅行——平凡,却热气腾腾。</p> <p class="ql-block">一群老人聚在传统建筑前,有人戴格子渔夫帽,有人穿印字夹克,神情各异,却都透着闲适。红灯笼在屋檐下轻轻摇,像是为这场秋日聚会打着节拍。我们不再是会议室里的“领导”,只是几个爱看风景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 老周朝我们挥手,手机举在手里,笑容灿烂。他身后是红灯笼和老屋,还有三三两两交谈的人。那笑容太有感染力,我也忍不住扬了扬手——原来快乐真的会传染,尤其在这样晴好的日子里。</p> <p class="ql-block">老潘与老蒋两位老友在古建前低声交谈,一个戴格子渔夫帽,一个戴红边帽,蓝夹克配蓝外套,像一对老兄弟。他们神情认真,不知在聊什么大事,但那份专注,让我想起当年一起熬夜写报告的日子。如今话题变了,情谊却没变。</p> <p class="ql-block">老章戴着黑棒球帽,帽上有白标,穿灰夹克配格子衬衫,站在绿植前微笑。他身后灯笼高挂,植物葱茏,他笑得像个刚钓到大鱼的老顽童。我走近拍他肩膀:“精神头不错啊。”他回:“重阳不登高,哪来这身劲儿?”</p> <p class="ql-block"> 殳女士突然转身挥手,红围巾在风里飘了一下,像团火。她笑得热情,黑外套衬得她干练依旧。里几位老人正散步聊天,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整个画面热闹又温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不是“老干部”,而是一群正享受生活的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 老张父女在阳光下合影,右手比“V”。他们笑得开怀,背景人来人往,热闹却不扰他们的静好。我默默看着,心想:最好的晚年,大概就是有人陪你慢慢变老,还能一起出门看世界。</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专注地拍着植物,深蓝外套裹身,黑帽遮阳。阳光穿过树叶,在他身上洒下斑驳光影。他不说话,只轻轻调整角度,仿佛在跟这片绿意对话。摄影对他而言,早已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静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 韩老师站在路边跟人聊天,棕夹克配眼镜,神采奕奕。他身后有车有树,阳光明亮,人群熙攘。他讲起了摄影的过程的话题,眼里仍有当年那份热忱。我忽然明白,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参与生活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老潘双臂交叉站着,格子帽配蓝夹克,腕上手表闪着微光。他望着远山,神情平静,像在回忆,也像在思索。绿植在侧,人影模糊,他像一幅定格的画——沉稳、内敛,却自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他又在拍了,格子帽下眼神专注,手机对准石板路旁的树影。他不是专业摄影师,但那份认真,比谁都动人。绿树成荫,他站在其中,像一棵老树在记录春天。</p> <p class="ql-block">老王举着水瓶站在树下笑,深色外套衬得他精神十足。他不是最健谈的,但每次拍照都站得最齐。他笑着说:“走了一路,水喝得比话多。”我们都笑了——这才是最真实的老年旅行,不矫情,不逞强,只是好好活着。</p> <p class="ql-block"> 朱沈两位老兄在树下合影,一个背黑包,一个穿白Polo衫,笑容自然。他们不摆姿势,只是站着,像几十年来无数次那样。背景绿树摇曳,人群模糊,那一刻,友情比风景更值得珍藏。</p> <p class="ql-block"> 老孙戴着格子渔夫帽,黑夹克白T恤,忽然转身朝我们挥手,笑容灿烂。他身后是红灯笼和行人,古建静立,他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人。那一挥手,不只是打招呼,更像是在说:看,我还在这儿,还在笑着,还在走着。</p> <p class="ql-block"> 老王在公共区域挥手,黑夹克笔挺,笑容亲切。他不是在演,而是在享受。人群来来往往,他站在其中,像一位老朋友在召唤你加入这场秋日的欢聚。</p> <p class="ql-block"> 老蒋穿蓝夹克挎包而立,微笑望着远处。他身后绿植摇曳,几位同伴模糊地走动。他没说话,但那笑容里有种满足——属于一个曾为工作奔忙的人,如今终于能为自己走一遭西塘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 施大哥在街上挥手,深色夹克,笑容温暖。他不是我们一个支部的,但那股子亲切劲儿,让人想停下打个招呼。重阳节的西塘,不只是我们的,也是所有愿意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