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何妨

心随风

<p class="ql-block">“等等我”“等我一会儿”这是女儿小时候常对我说的话。这句话平常稀松,估计每一个儿童都会说过,只不过对象不同。奇怪的是,入学后,教室里再也听不到这句话了,似乎每个孩子都是同一起跑线,也没有孩子会提出等等我这个提议。进入社会后,也听不到这句话,似乎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同一节奏,或者也不应当有人提出让大家等一等,因为没有人有义务停下来等你。就这样,社会的飞轮就这样越走越快,越来越卷。但我想说,等等又何妨?</p><p class="ql-block"> “等”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被归入“竹”部,许慎原文:“等,齊簡也。从竹从寺。寺,官曹之等平也。”竹简是书写的材料,需要整齐的编联,而寺代表官府中等级有序、公平有序的形态。等是秩序与平等的辩证智慧,从竹简到等级本身就是一种建立秩序的行为,社会需要秩序,便衍生出“上下尊卑”的等级概念,体现了儒家的差等之爱。即爱有差等,社会有秩序,万物有伦常。从官寺到平等,法律面前理应平等,一视同仁。“等”字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承认着差异,建立秩序的等级,也需要维护公平,保障底线的平等。真正的和谐是在差异中寻求平衡,在秩序中守护公平。</p><p class="ql-block"> 那在一个普通的教育人的眼里,“等”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等”是一种策略,一种让儿童主动发现的策略。拥有这个策略,课堂上老师不会急着解答孩子的问题,而是把一个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是学习真实发生。等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像竹简被编连前的一个准备阶段,是一种积极的静止。在等待中,看见儿童的生长。</p><p class="ql-block"> “等”是一种自信,一种对自我认知的自信。竹子生长有节,一节一等,循序而进。等待就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强求,不揠苗助长。当一个教育者准确的把握教育的规律时,他是不疾不徐的,正如《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摇着羽毛扇,谈笑间完成立下的“军令状”</p><p class="ql-block"> “等”是一种心态,一种对事物的宽容心态。拥有这种心态,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允许儿童犯错,允许每个儿童不一样,允许他们成长的路径、节奏的不同。在这个宽容中,儿童的心理安全圈得以建立,他们可以自主探索,可以勇敢的试错,还可以在挫折中得到鼓励。</p><p class="ql-block">等是在积蓄能量,观察形势,等待最适合的时机。在我们这个健步如飞的时代,聪明的你是否可以等一等?等是对自己的关怀,也是对他人的负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