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5日——26日,“和美课堂”第二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于江西南昌隆重举行。朱煜、魏星、何捷、李祖文、孙双金等一位位深耕教坛的名师接连登台,以深厚的学养与精湛的技艺,为我们奉献了一场高规格、高品质的学术盛典,点亮了探索语文教学新境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 朱煜老师的《爬山虎的脚》,先从梳理字词、介绍作者入手,再聚焦爬山虎的脚与爬墙过程,通过“读—划—提取信息—图文结合—动作演示”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与连续观察。环节层层递进,将观察方法融入教学,结合课后习题,运用图文、动作演示等手段,实现“教—学—练”的统一,既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准确表达的能力,又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的语言艺术。</p> <p class="ql-block"> 朱煜老师的讲座聚焦“核心素养与单元教学”,强调语文课程核心是提升语言素养,要教表达形式;还讲解了统编教材单元整合教学的步骤,以及低、中、高年级不同的教学侧重点。</p> <p class="ql-block"> 魏星老师执教的《古人谈读书》一课,借助人工智能创设“书院”情境,引导学生自读梳理“读书三到”观点,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还通过互文解读《观书有感》两首诗,探究“心到”内涵。其课构思新颖,运用数字人创设情境,将古文与古诗互文解读,既培养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又深入挖掘读书智慧,实现了传统文本与现代技术、人文素养与阅读方法的融合,极具启发性。</p> <p class="ql-block"> 魏星老师围绕“生成式AI提升言语实践品质”展开讲座,结合《小英雄雨来》《景阳冈》等课例,阐述AI在创设情境、思维可视化、发展媒介素养等方面的应用,展现AI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采用三首诗整合的教学方法,先聚焦诵读明确目标,再通过理解典故、深入读句、对比异同理解诗句,接着聚焦“诗眼”品味诗情、拓展延伸。其课构思新颖,以对比学习为核心,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自主探究,在诵读与品析中感受古诗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是一堂高效且具启发性的古诗教学课。</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在其讲座《新课程下的全新备课方案》中,破题“极简备课”之道,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方法论。他强调,真正的极简源于精密的顶层设计,并将其归纳为三个核心环节:一是从三个维度(学习结果的获得、学习程度的把握、学习路径的设定)解读目标,从三个方向(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分析课后题,从三个要点(课程教学点、学习支撑点、执行助力点)统筹教学。此三步环环相扣,为革新备课思路提供了清晰抓手。</p> <p class="ql-block"> 李祖文老师《将相和》的教学流程以“提升阅读速度与效率”为主线,设计层层递进。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初读与再读的时间与方法,初步感知速读策略。接着,通过梳理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结构,辨析其不同于常规的叙事方式。随后,深入探讨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图与故事主角,引发学生思考“三个故事中哪一个最为重要”,推动学生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思辨。最后,回归经典价值,总结速读方法与故事启示,实现策略运用与人文感悟的双重目标。</p> <p class="ql-block"> 李祖文老师在《什么是适切的教学设计》中强调了“教学点”的重要性,即文本重点和学生难点的重合,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目标。他用《将相和》的例子说明,教学点要根据单元目标和学生情况调整。比如统编教材中强调阅读策略,所以设计要侧重叙事结构来提升阅读速度,而不是传统的人物和内容分析。另外,李祖文提到教材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教学设计应示范阅读方法,而不仅仅是讲解内容。所以适切的设计需要动态调整,基于学情、目标和情境。找到适合孩子的教学设计才是适切的教学设计。</p> <p class="ql-block"> 孙双金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先从题目与关键词“潋滟”“空蒙”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西湖晴雨两种景物的直观之美,紧接着聚焦于“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名句,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此比喻的精妙之处。随后,孙老师引入《望洞庭》《暮江吟》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在多个比喻案例中归纳出古诗运用比喻的普遍规律——即“贴合物象特点,传递独特美感”,实现了从“学一篇”到“通一类”的能力迁移。最后,教学设计落脚于言语实践,鼓励学生回顾并尝试运用精妙比喻进行写作,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语言表达能力。</p> <p class="ql-block"> 孙双金老师的讲座围绕“文化自信”与古诗教学展开,先阐述文化价值,以唐诗宋词为例,说明其可带来经济效应,还能培养逻辑、形象、灵感思维;接着从文化底蕴、脱稿表达、语言运用、多元思维、审美创造等方面,论述文化与能力培养的关联;最后聚焦古诗教学,给出激发兴趣、启迪想象、比较品味等教学要领,同时补充提及紧扣“诗眼”的教学方向,以及不同年段教学方法策略的差异,整体为古诗教学与文化素养培养提供了多维度的见解与实操指引</p> <p class="ql-block"> 赵志祥老师的《桥》以冲突和悬念为主线,先让学生理解“冲突”(人与环境、人与人、自我冲突)与“悬念”概念,点明“冲突引悬念,悬念扣人心”的关联。然后结合环境与人物反应,分析“人与环境冲突”及“人们能否脱险”的悬念;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剖析“人与人冲突”,并引导发现“自我冲突”。最后悟题升华,引导学生表达情感,结合“矗立”“垮塌”悟“桥”的深层含义——老汉与村民、党员与群众间的“心桥”。</p> <p class="ql-block"> 曹爱卫老师执教的《刘胡兰》一课教学目标分层明确,基础性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与朗读能力,发展性目标聚焦英雄形象感知与品质颂扬,符合低年级教学要求。课时安排合理,教学过程以“感受英雄形象,颂扬英雄品质”为核心任务,分解为四个子任务,通过课前聊天引发认知冲突、课堂多活动推进等环节,将识字、朗读、感悟、表达有机融合。还注重预习指导,助力学生自主学习。整体设计紧扣语文要素,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能有效引导学生感受英雄魅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曹爱卫老师在以《让语言和思维并进——谈低年级阅读教学实施路径》为主题展开讲座,她结合《比尾巴》、《刘胡兰》等课例,通过字词教学、文本解读等环节,强调语言学习要回归运用,同时要借助红色课文实现精神引领,为低年级阅读教学提供了实用且具深度的实践方向。</p> <p class="ql-block"> 孙庆博老师执教的小学六年级《月光曲》一课,聚焦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的语文要素,以“联想和想象”为核心教学重点。课堂设计了三大任务:通过辨析“清秀”与“清幽”夯实字词基础,通过梳理对话、品味四个“您”的用法,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与尊敬,更以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锁定文中联想段落。他通过“去掉联想部分对比读”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联想的妙用,还以《牧笛》配乐让学生练写想象片段,将语言理解与表达实践结合,让课堂扎实且生动。</p> <p class="ql-block"> 孙老师的《好课堂的“七项”修炼》专题讲座。他从内化课标理念 、深化教材解读优化教学设计、活化课堂实践、强化教学反思、固化教研常态、硬化教学内功七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对“一堂好课”的标准进行了思考和分享,为老师们指明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向。他认为“一节好课,就要发展学生阅读力、表达力、思维力”,大家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学习,使语文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在南昌的这两天,我们在“和美课堂”的浸润中,见证了名师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每一堂课、每一场讲座都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我们的教育初心。我们将把这些智慧的火种带回校园,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和美”理念,让语文课堂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诗意栖居、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撰稿:陈艳 黄芸</p><p class="ql-block">审核:罗贵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