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光年-时空回响

龙马

<p class="ql-block">上海海关大楼开放特展正当时。</p> <p class="ql-block">江海关大楼于1927年12月19日竣工。一楼大厅原建有2米高的青铜座灯,1947年折除。后用白玉与青铜复原仿制,于2013年1月18日落成。贴金花纹的天然大理石柱子,五彩石膏拓成的天花板,马赛克战舰图画的穹顶。真是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CUSTOM HOUSE”几个字母沉静地立着,玻璃旋转门映出外滩的天光云影。每次推门而入,都像推开一段被封存的岁月。门框上的木纹深浅交错,如同年轮,记录着无数脚步的来去。而今,它不再只是通关的入口,更像是通往城市记忆的通道。有人停下拍照,孩子踮起脚读那行中文——“上海关”,三个字,简短却厚重,像一声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那根白色的大理石柱静静立在厅中,贝壳纹样的基座泛着微光,金色线条如藤蔓缠绕而上。我绕它一圈,抬头,再抬头,视线顺着柱身攀至穹顶。它不说话,却比谁都懂得如何讲述时间。地面上黑白相间的瓷砖延伸开去,像老式胶片的格子,一格一格放映着过往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八角穹顶如星空般铺展。浅蓝中央,金线勾出船影,每一只帆都朝不同方向扬起,像是定格在某个风起云涌的清晨。红白花纹在边缘盘绕,像海浪,也像时间的褶皱。我站了很久,直到有孩子跑过,笑声撞上穹顶,又轻轻弹回地面——那一刻,历史不再是静物,它活了。</p> <p class="ql-block">喷泉雕塑静默地立在中央,水未流,却仿佛能听见水滴落下的回声。黑白地砖一圈圈扩散,像年轮,也像声波。墙上的航海壁画里,帆船正驶向未知的海平线。一百年前,真实的船只正从黄浦江驶入港口;一百年后,人们站在这里,用手机拍下这些船,再上传到云端——另一种形式的远航。</p> <p class="ql-block">海关大楼的纪念印章!</p> <p class="ql-block">我递上集章本,工作人员笑着盖下红色印记。那一声“咚”,像是从1927年传来的回响。印章边缘清晰,字迹庄重:“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黄浦展区 2025”。握着本子,仿佛握住了某个秘密的凭证,证明我曾在此,与时光对过话。</p> <p class="ql-block">墙边的黑色纪念牌泛着微光,钟楼浮雕在蓝底上静静矗立。“1927”两个数字,像锚,把整座建筑钉在了时间的河床上。英文写着“Memories of the Custom House on the Bund”,读来像一句低语。SUSAS 2025的标识在一旁轻声呼应——记忆不是封存的,它在一次次展览中被重新唤醒。</p> <p class="ql-block">展板前,一段文字让我驻足:“海关大楼的记忆”。它不说辉煌,不谈权柄,只讲一盏灯的消失与重生,一根柱子的雕刻与修复。原来最动人的历史,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那些被小心复原的细节中——比如一扇门的开启角度,比如一块瓷砖的拼接方式。</p> <p class="ql-block">玻璃柜里的老电话机停在1957年,旋转拨号盘像一只凝固的钟。旁边二维码提示可扫码听录音,我试了试,传来一段模糊的报关通话:“……货物清点完毕,准予放行。”声音沙哑,却清晰。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穿制服的职员摘下耳机,窗外,外滩的灯火正一盏盏亮起。</p> <p class="ql-block">小男孩站在玻璃门前比出“V”字,斗笠下的笑容干净明亮。他不知道这扇门背后有多少故事,可他的笑声却让整座大楼轻轻颤动了一下。历史需要庄严,也需要这样的闯入——一个孩子,一顶黄斗笠,把百年光阴照得通透。</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进口消防器材。</p> <p class="ql-block">楼梯蜿蜒而上,黑色栏杆泛着冷光,墙上的壁画却暖得像老照片。钟楼静静立在画中,而真实的钟声,就藏在头顶某处。我拾级而上,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时光。楼梯尽头,一个展示柜里陈列着旧图纸,那是建筑师的手稿,线条清晰,一如当年他落笔时的坚定。</p> <p class="ql-block">旧报纸被封在透明套中,1920年11月19日的日期清晰可见。钟楼插图旁是“TEXACO”的广告,还有“Kohler-Nestle-Peter”的促销信息。一百年前的人们也在赶潮流,也在为生活奔波。我忽然觉得,所谓“时空回响”,不过是不同时代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做着相似的事——活着,爱着,记录着。</p> <p class="ql-block">大厅尽头,建筑模型色彩斑斓,像被谁打翻的调色盘。两位游客举起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我站在他们身后,看玻璃窗映出钟楼的倒影,与模型重叠在一起。现实与再现,此刻与往昔,在这一帧画面里悄然合一。</p> <p class="ql-block">小女孩的手轻轻碰了碰钟楼模型的边缘,国旗在顶端微微飘动。她没说话,只是仰头看着,像在等钟声响起。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回响”,不只是声音的延续,更是记忆的传递——从一代人的心里,落到另一代人的眼中。</p> <p class="ql-block">分别是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现在的上海海关大楼。</p> <p class="ql-block">模拟乘电梯登上钟楼。百年钟声回想,也温暖着街巷里的烟火生活,见证了城市的沧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