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岭坡文化娱乐中心的牌坊上,彩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像在向归来的女儿们招手。我沿着村道慢慢走来,远远就听见锣鼓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三年前冼夫人金身升光那日的盛况还历历在目,如今又逢三周年庆典,村里比过年还热闹。外嫁的女儿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娘家,红衣如火,映着笑脸,仿佛把整个秋天都点燃了。</p>  <p class="ql-block">人群早已在文化中心前整齐列队,一身红衣的姐妹们站成几排,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有人轻声笑着整理裙摆,有人踮脚张望久未相见的亲人。我站在角落静静看着,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庆典,而是一场血脉相连的重逢。横幅上“出嫁女回娘家”的字眼格外醒目,那不只是文字,是游子对故土最深情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牌坊下,金身开光三周年的横幅迎风展开,两侧对联写着“巾帼千秋颂,乡情万代传”。一位老阿婆拉着孙女的手,指着牌坊说:“这是我们的冼夫人,保佑一方平安。”孩子仰着头,眼里闪着光。这一刻,传统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口耳相传的记忆,是代代相守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队伍中不少人手持红扇,动作还未开始排练,却已透出默契。她们中有教师、有护士、有远嫁他乡的媳妇,平日散落在各地,今天却因同一个名字聚在一起——大岭坡的女儿。一位穿红白相间上衣的中年女子轻声哼起童谣,旁边的人笑着接了下去,歌声虽小,却让整个场地多了几分温情。</p>  <p class="ql-block">前排的长者们坐在红椅上,神情安详,像在等待一场久违的团聚。后排的年轻人挺直腰板,目光朝前,秩序井然。这不只是一次合影,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承诺:无论走多远,我们仍记得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村口那座红色拱门格外醒目,“昔日同饮家乡水,今朝共聚姐妹情”十四个大字道尽了今日的主题。灯笼高挂,写着“吉祥如意”“福寿安康”,风一吹,轻轻晃动,像是在点头应和。几个穿黄T恤的年轻人穿梭其间,忙碌地招呼着来客。谁说传统与现代不能相融?这满眼的红与彩,正是旧情与新意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走进室内,壁画上的岭南风光栩栩如生,书法横幅写着“敬老孝亲,薪火相传”。一群女子手持红旗与扇子,正为接下来的表演做准备。她们的动作还未开始,但那份庄重与虔诚已悄然弥漫。我忽然明白,这些仪式不是为了热闹而热闹,而是为了让记忆有处安放,让情感有路可循。</p>  <p class="ql-block">锣鼓声起,一支巡游队伍从文化中心出发。她们步伐整齐,手执乐器,红白相间的衣裳在阳光下格外亮眼。地毯铺展如河,流向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路边的老人笑着挥手,孩子蹦跳着跟随,整个村子仿佛被注入了活力。这是属于大岭坡的节日,也是属于每一个记得来路的人的庆典。</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粉色衬衫的男子缓缓走向坐在红凳上的老人,双手递上一个红礼盒。老人接过时眼角泛光,轻轻拍了拍他的手。没有太多言语,却有千言万语。重阳敬老,不只是形式,是晚辈低头递礼时的那份恭敬,是长辈回望时眼里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他弯下腰,将礼物送到老人手中,动作轻柔得像怕惊扰一场旧梦。老人穿着紫花衣裳,围着红围巾,笑得像个孩子。周围坐着的长者们也都收到了礼物,有人小心翼翼打开盒盖,有人直接戴上了新围巾。这份温暖,不靠豪言壮语,只在一递一接之间。</p>  <p class="ql-block">蓝衣老人整齐坐着,胸前红花映衬着笑脸。穿黄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间,递上礼品盒,轻声问候。这些老人曾是村里的顶梁柱,如今被温柔以待。我看到一位阿婆把礼物抱在怀里,对旁边人说:“今年女儿回来啦,东西不重要,人回来就好。”</p>  <p class="ql-block">满场的红蓝衣影交错,笑声不断。工作人员在人群中来回走动,有的搀扶老人,有的分发茶水。舞台边的孩子们好奇张望,也许他们还不懂“回娘家”的深意,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这一天,不只是庆祝神明的金身,更是庆祝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们依旧忙碌着,红黄马甲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们不时蹲下身子,帮老人调整坐姿,或耐心解释礼品内容。这些细微的举动,让整个活动少了几分仪式感,多了几分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三位穿红旗袍的女子站在舞台前,手执红伞与扇子,像三朵盛开的木棉。她们还未登台,气场已足。身后横幅写着“最美夕阳红浓情”,她们用姿态回应着这八个字——美不在年华,而在风骨,在归来时依旧挺直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她们排成一列,红裙飘动,扇子轻扬,笑容灿烂得如同秋日暖阳。有人悄悄补了口红,有人整理同伴的发髻,那份默契,是多年姐妹情的沉淀。她们不是专业演员,但此刻,她们是大岭坡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一群女子身着红粉旗袍,手持扇子,笑意盈盈。背景横幅上“最美夕阳红 浓浓敬老情”几个字格外温暖。她们不年轻了,可那份从容与骄傲,胜过千言万语。我忽然觉得,这场活动最动人的,不是锣鼓喧天,而是她们站在光里,被看见、被记住、被珍视。</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子站在舞台中央,手握麦克风,唱着一首老歌。她的声音不算完美,却字字深情。台下几位老人闭眼聆听,轻轻打着节拍。横幅上“岭坡村第三届出嫁女回娘家暨九九重阳敬老”清晰可见,歌声里,是乡音,是回忆,是漂泊后的归心。</p>  <p class="ql-block">她闭着眼睛,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首歌讲的是离别与归来,讲的是母亲的等待与女儿的牵挂。风轻轻吹起横幅的一角,像是在为她伴奏。这一刻,舞台不再只是舞台,而是一条通往记忆深处的小路,通向童年、通向故土、通向那个永远亮着灯的家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