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姓名:徐剑强</p><p class="ql-block">昵称:徐老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59934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我马占山宁死不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松花江的水裹挟着枯叶向东奔流,江面泛起的寒意顺着江风漫过东北平原。1931年10月的清晨,沈阳城的残垣断壁间还残留着硝烟的味道,关东军的太阳旗在曾经的奉天省政府大楼上刺眼地飘扬。而在这片被铁蹄践踏的黑土地上,反抗的火种正以各种形式悄然蔓延——从江桥两岸的枪炮声到乡村密林的秘密集会,从城市街巷的地下宣传到边境线上的物资转运,无数普通人在国破家亡的绝境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第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江桥烽火:马占山的铁血抵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齐齐哈尔以南的嫩江江桥,寒风卷着沙尘拍打在沙袋垒成的防御工事上。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马占山站在临时指挥部的土坡上,目光如炬地望着江对面日军的阵地。这位出身绿林、后投身军旅的东北将领,身着灰布军装,腰间别着一把勃朗宁手枪,脸上的胡茬带着连日操劳的疲惫,却丝毫掩盖不住眼底的刚毅。“日寇占我沈阳,陷我吉林,如今又想染指黑龙江,我马占山宁死不退!”他对着身边的参谋人员沉声说道,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江桥已被日军视为打通北满的关键节点。9月下旬,关东军攻陷沈阳、长春后,随即把目光投向黑龙江省,试图以“和平接收”的名义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全省。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马占山断然拒绝了“退让求和”的要求,通电全国:“国难当头,凡有血气者,莫不痛心疾首。苟有一兵一卒,亦必再接再厉,卫国保民,至死方休!”他迅速调集黑龙江省防军主力,在嫩江江桥两岸布防,一场硬仗已箭在弦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月16日清晨,日军先头部队在飞机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江桥南岸的中国守军阵地发起猛攻。炮弹呼啸着落在沙袋工事上,尘土飞扬中,守军士兵依托简陋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29岁的士兵张德胜趴在战壕里,紧握着手中的步枪,枪管早已被汗水浸湿。他亲眼看到身边的战友被炮弹击中,血肉模糊的身体倒在战壕里,眼中的恐惧瞬间被愤怒取代。“兄弟们,跟小鬼子拼了!”张德胜嘶吼着,瞄准冲在最前面的日军士兵扣动了扳机,子弹呼啸而出,日军士兵应声倒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马占山在前线亲自督战,他骑着战马穿梭在各个阵地之间,哪里战况危急就出现在哪里。当看到日军的装甲车突破前沿阵地时,他当即下令:“敢死队上!”数十名士兵身绑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日军装甲车。爆炸声此起彼伏,几辆装甲车被炸毁在阵地前,敢死队队员无一生还。马占山站在土坡上,看着士兵们壮烈牺牲的身影,眼角泛起泪光,随即抽出腰间的手枪,带领预备队冲了上去:“跟我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江桥之战持续了数日,中国守军在装备简陋、弹药匮乏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日军先后投入步兵、骑兵、炮兵及航空兵部队,兵力达数千人,而马占山的部队仅有一万余人,且多为地方保安队和骑兵,武器多为老式步枪和马刀。但就是这样一支“杂牌军”,却创造了抗战初期的奇迹——截至10月底,江桥之战共歼灭日军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到全国各地,举国振奋。上海、北平、天津等城市的民众纷纷举行集会游行,声援马占山的抗日行动,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物,支援黑龙江守军。马占山的名字成为了抗日救国的象征,就连偏远地区的百姓都知道,东北有个“马将军”,带着弟兄们在江桥跟鬼子拼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然而,胜利的背后是巨大的牺牲。10月20日,江桥南岸的阵地被日军炮火摧毁,守军被迫撤退。撤退途中,护士李玉华背着医药箱,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她的手臂被弹片划伤,鲜血浸透了衣袖,却依然咬牙坚持。看到一名重伤士兵呼吸困难,她毫不犹豫地俯下身,用嘴为士兵吸出喉咙里的血块。“坚持住,我们一定能打回去!”她轻声安慰着士兵,眼中却满是坚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地下烽火:沈阳城里的秘密战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江桥前线的枪炮声不同,沈阳城里的抗争的无声却同样激烈。10月的沈阳,街头随处可见关东军的巡逻队,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肆意搜查行人,昔日繁华的街道变得死气沉沉。但在这片白色恐怖之下,以阎宝航、高崇民为首的爱国志士,正秘密组织抗日救亡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阎宝航是沈阳基督教青年会的总干事,也是东北著名的爱国人士。九一八事变后,他没有跟随撤退的军队离开,而是选择留在沈阳,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秘密联络爱国志士,收集日军的情报。10月5日深夜,阎宝航乔装成商人,穿过日军的封锁线,来到城郊的一座破庙里。昏暗的油灯下,十几名爱国师生、工人代表围坐在一起,脸上满是悲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鬼子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同胞,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阎宝航压低声音说道,他的眼神里充满了焦急与坚定,“我们要成立抗日救国会,一方面收集日军情报,提供给马占山将军的部队;另一方面,宣传抗日主张,唤醒民众的爱国心。”众人纷纷点头,在烛光下庄严宣誓,决心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日子里,沈阳城里的秘密联络点不断传递着情报。青年学生王朴利用在学校读书的便利,观察日军的布防情况,将看到的日军人数、武器装备、巡逻路线等信息,用密写药水写在作业本里,交给联络人。为了不引起日军的怀疑,他每天照常上课、放学,脸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心里却时刻紧绷着一根弦。有一次,他在传递情报时遇到日军巡逻队的盘查,日军士兵翻看他的作业本,幸好密写的内容没有被发现,他才侥幸过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高崇民则负责联络东北军的爱国军官,试图策动他们起兵抗日。10月中旬,他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会见了原东北军某部团长王德林。王德林对日军的侵略行径早已忍无可忍,却苦于群龙无首。高崇民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高先生,我王德林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绝不当亡国奴!”王德林激动地说道,他握紧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只要有你牵头,我愿意召集旧部,跟鬼子拼到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阎宝航、高崇民等人的努力下,沈阳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兴起。爱国志士们印发传单,在街头巷尾秘密散发;他们利用收音机收听中央广播电台的消息,然后编成通俗易懂的口号,传递给民众;他们还秘密筹集药品、粮食等物资,想方设法运往江桥前线,支援马占山的部队。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如点点星火,在黑暗的沈阳城里点燃了希望之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乡村烽火:民众自发的武装反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和前线之外,东北的乡村也燃起了抗日的烽火。10月下旬,辽宁宽甸县的深山里,农民出身的邓铁梅召集了数百名农民、猎户和失业工人,成立了“东北民众自卫军”。邓铁梅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常年的田间劳作让他练就了一身结实的筋骨。他手持一把猎枪,站在山头上,对着聚集起来的民众大声说道:“鬼子来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不能等着被宰割,拿起手中的武器,保卫家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邓铁梅的自卫军没有精良的武器,大多数人使用的是猎枪、土炮、大刀和长矛,但他们熟悉地形,作战灵活。10月26日深夜,邓铁梅率领自卫军战士,偷袭了宽甸县城外的日军据点。日军据点里的士兵正在熟睡,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惊醒。自卫军战士们借着夜色的掩护,奋勇冲杀,日军士兵猝不及防,死伤惨重。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自卫军共歼灭日军30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成功占领了据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民众武装在东北各地不断涌现。在吉林延吉,朝鲜族爱国志士金佐镇组织了“反日救国军”,带领各族民众抗击日军;在辽宁盘山,绿林出身的张海天(外号“老北风”)竖起抗日大旗,召集数千人,多次袭击日军的运输车队和据点;在黑龙江绥化,农民孙朝阳率领的“朝阳队”,活跃在乡村与城镇之间,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民众武装虽然装备简陋、缺乏训练,但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志。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采取游击战的方式,袭击日军的据点、破坏交通线、抢夺物资,给日军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0月30日,张海天率领的“老北风”部,在盘山境内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车队。战斗中,农民出身的战士赵二柱手持一把大刀,奋勇冲入日军车队,一刀砍断了一名日军士兵的胳膊。日军士兵见状,纷纷举枪射击,赵二柱身中数弹,依然坚持战斗,直到壮烈牺牲。他的牺牲激励了更多的战士,大家奋勇杀敌,最终成功缴获了车队运送的粮食、弹药等物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民众的抗日斗争也得到了一些爱国士绅的支持。辽宁海城的士绅张子丰,主动捐献出自己的家产,为民众武装购买武器弹药和粮食;吉林长春的商人王广林,利用自己的商号作为秘密联络点,为抗日志士提供掩护和物资支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不分阶层、不分民族的中国人,都团结在了抗日救国的旗帜之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寒秋中的坚守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1年10月的东北,寒意渐浓,但抗日的烽火却越烧越旺。马占山的江桥抗战,虽然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被迫撤退,但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沈阳城里的地下工作者,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为抗战传递着重要的情报和希望;乡村里的民众武装,用最原始的武器,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月里,无数感人的故事在黑土地上上演:年轻的士兵为了掩护战友撤退,毅然冲向日军的炮火;爱国学生为了传递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普通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武器,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他们中有知名的将领,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绝不做亡国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月的最后一天,哈尔滨的街头飘起了零星的雪花。市民们冒着严寒,聚集在街头,收听着马占山将军的抗日通电。通电中,马占山再次表示:“誓率全军,效死疆场,绝不退缩!”市民们纷纷鼓掌叫好,有人举起写有“支持马将军”“抗日到底”的标语,寒风中,一张张坚毅的脸庞,诉说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寒秋,虽然东北的大片土地已经沦陷,但反抗的火种已经点燃。1931年10月的抗争,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抗战的道路。它让人们明白,面对强敌的侵略,只有奋起反抗,才能赢得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这些在寒秋中坚守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拉开了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松花江的水依然在奔流,它见证了这个十月的血与火,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与坚守。寒秋过后,必将迎来春暖花开,而那些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的人们,终将被永远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