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将武汉东湖与杭州西湖记录在一起,只是因为两地的游历时间相近。东湖因其在城东、西湖也仅仅因为在城西而得名,两者并没有历史或者地域上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  东湖以自然野趣和湖水广阔见长,这种大气磅礴孕育了荆楚人的豪放</p>  <p class="ql-block">  东湖水域33平方公里(是西湖的6倍),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单游东湖两天时间也只能看个大概</p>  <p class="ql-block">  湖岸线99道湾,分布34座山峰及11个子湖,森林覆盖达85%。这里是人们漫步、骑车、野炊、郊游的胜地,也是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行宫</p>  <p class="ql-block">  东湖历史相对西湖较晚,以屈原行吟阁、楚城等楚文化遗迹为主,展现的是江湖豪情</p>  <p class="ql-block">  漫步东湖之畔,桥影横斜,水色朦胧,雨后空气沁凉,栈道蜿蜒入林深处</p>  <p class="ql-block">         东湖的清幽深邃,融自然与学术于一体,周边分布着36所高校和27个科研院所</p>  <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坐落东湖岸边,老建筑飞檐翘角掩映在云雾山色间,李四光雕像前落叶轻旋,仿佛时光凝滞。校园内白桦成行,石阶通向书香深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面对东湖波澜广阔的湖面,武汉大学的牌坊静静矗立,山水孕育着莘莘学子,走出一代又一代弄潮儿</span></p>  <p class="ql-block">  据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武大列全球第122名,较去年有所提升,在国内高校中位列前13名</p>  <p class="ql-block">  刘道玉、易中天,雷军、陈东升……原以为这些武大的学子名流皆为佼佼者,上网一搜结果连前十名都算不上</p>  <p class="ql-block">  一座古塔独立水岸,飞檐映碧波,倒影如画。城市高楼与湖水遥相对望,古今交汇于一帧风景中,令人感慨岁月的流转,也见证武汉这座历史悠久城市的千年变迁</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杭州曾是两朝古都,五代吴越王钱镠以杭州为都;南宋宋高宗赵构因避金兵南迁定都临安(杭州),虽为“行在所”名义,实际行使都城职能,使杭州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建炎三年(1129年),宋室南迁杭州为行在所。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宋对宋朝的功绩和对杭州的历史贡献,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升杭州为“临安府”</p>  <p class="ql-block">  临安府是杭州在南宋时期的府名,这个时期的大宋是世界名城。但因宋朝皇室重文抑武,靖康之变后,北宋沦亡,被金朝所灭</p>  <p class="ql-block">  之前读过的穿越小说“南宋第一卧底”,主角穿越到南宋抗金灭蒙打败成吉思汗,把临安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翘楚。眼前马云的阿里、梁云峰的deepseek……又何尝不是这份担当呢</p>  <p class="ql-block">  抵达杭州,钱塘江碧波荡漾,两岸高楼耸立,夜晚灯火交相辉映。西湖的柔美秋风扑面而来。荷叶犹绿,橘子🍊初黄,游船划过碎了一池鎏金的🌇夕阳</p>  <p class="ql-block">  白堤的垂柳还眷恋着夏日的葱茏,而曲院风荷已悄悄酝酿着第一缕桂香。这是西湖最温柔的季节 — 夏未央,秋已至</p>  <p class="ql-block">  三潭印月的石塔的倒影里,游过娓娓红鲤,搅散了满池的云影天光,惊醒了睡在苏堤梧桐上的秋</p>  <p class="ql-block">  平湖秋月尚未圆满,保叔塔的飞檐已挂住早熟的桂花,连雷峰塔的残影都染上了甜香</p>  <p class="ql-block">  断桥浮在薄雾里,像被浣纱女遗落的素练,等朝阳来收取时,却沾满了桂花的胭脂</p>  <p class="ql-block">  南屏晚钟敲碎暮色时。夕阳🌇的🍁枫叶还保持着青涩,唯有湖心亭的茶烟,开始描摹“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的古老偈语</p>  <p class="ql-block">  孤山脚下的残荷还举着几支褪色的莲蓬,放鹤亭的秋桂已暗香浮动。这是西湖最具诗意的矛盾—夏的挽歌与秋的前奏同时上演</p>  <p class="ql-block">  红叶纷飞,枫树、银杏竞相斗艳,杨柳换上金秋盛装,微风吹落黄叶,犹如🦋蝴蝶起舞。踏着落叶🍂走在西湖边,享受着秋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与东湖相较西湖以人文底蕴和精致景观为傲,体现着江南之婉约,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西湖文化积淀深厚,是世界文化遗产之地</p>  <p class="ql-block">  西湖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这其中爱情悲剧的古老传说则是对西湖的润色和滋养</p>  <p class="ql-block">  苏小小是南宋歌伎,文采出众卖艺不卖身,与阮郁(宰相之子)一见钟情结为夫妇,仅仅三个月后被家人拆散,二人因出身差距被迫分离</p>  <p class="ql-block">  之后苏小小资助破落书生鲍仁求取功名,鲍仁在出任滑州刺史赶往钱塘报恩时,得知苏小小已暴病身亡,随尊其遗嘱将苏小小葬于西泠桥畔。苏小小墓前碑影沉静,竹林深处书斋重现古人笔墨风雅,</p>  <p class="ql-block">  断桥与白娘子的故事,已成为西湖的名片📇家喻户晓,至今白娘子还被压在雷峰塔下不得面世。同行朋友提醒:拍雷峰塔时不要与之同框!以免沾染晦气</p>  <p class="ql-block">  双投桥则源于南宋淳熙年间王宣教与陶师儿的爱情悲剧,二人因封建礼教阻挠在中秋夜投桥殉情,后人为纪念他们俩的的坚贞不屈而立此桥</p>  <p class="ql-block">  木船轻摇,穿过荷塘与柳烟,远处青山如黛,亭台点缀水面。双投桥上缓步而行,传说中的爱情故事在风中低语</p>  <p class="ql-block">  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都是绍兴人,但他们一起读书的学校却是杭州的万松书院。十八相送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回绍兴的途中</p>  <p class="ql-block">  江南细雨薄雾里总有两抹彩影掠过白墙黛瓦,这对翩跹千年的🦋蝴蝶,早已飞出了民间传说的边界,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文明图腾</p>  <p class="ql-block">  花妖故事出自聊斋,如今经刀郎的传唱尽人皆知。南宋一书生家住钱塘东,一日路径临安北遇到富家女降雪,二人情投意合私定终身。降雪父亲知道后随将书生杀害,降雪悲愤殉情   </p>  <p class="ql-block">地府阁罗王感其情深,许二人转世却转错了罗盘经。这个轮回悲剧在于:书生与花妖历经三生三世时空错位(宋代→秦代→汉代→唐代),终因罗盘经出错未能相遇</p>  <p class="ql-block">  刀郎采用杭州不同历史时期地名(钱塘、临安、泉亭等),通过时空折叠手法强化了宿命感更增强了这一悲剧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花妖与书生虽然都转世到杭州地界,却相隔上千年,被戏称千古第一冤。<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杭州博物馆里有半幅南宋黄娟,是花妖轮回的信物</span></p>  <p class="ql-block">  人们都喜欢圆满的结局,但现实中却往往是悲剧更发人深省,更刻骨铭心。借用大师之意:圆满的爱情家家相似,不幸的爱情个个不同。但愿花妖不吝辛苦,在年代轮回里穿越,相信终有相见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温婉多情的西湖同时也兼具历史悠久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气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墓和岳王庙坐落在西湖边的栖霞岭麓,“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岳家军的铁律至今回荡在庙宇之间</p>  <p class="ql-block">  抗清女英雄秋瑾死后遗愿希望葬在西湖,她的好友吴之英、徐白华冒险把她的遗体葬在西湖西泠桥畔。秋风拂过那“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言,依稀在低声吟唱</p>  <p class="ql-block">  位于西湖区和余杭区交界处的西溪湿地形成于东汉,发展于唐宋,明清达到全盛,民国衰落,21世纪复兴。“芦锥几倾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溪湿地见证了上千年人类活动和生态过程的交互作用</p>  <p class="ql-block">  西溪湿地另有一番野趣。“西溪且留下”的匾额下驻足凝望,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音,展现又一副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约公元960年),(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赵”姓打头)。原收集411个姓氏后增补至504个,采用四言韵文编排,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最早的姓氏启蒙读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家姓》石碑在此诉说着千年前的文化根脉</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溪湿地与施耐庵存在密切关联。施耐庵被认为曾长期居住于杭州西溪湿地,并在此完成《水浒传》的创作。西溪湿地作为《水浒传》的重要文化背景,近年来通过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和传播</p>  <p class="ql-block">  西溪湿地是水浒故事的流传地,通过戴敦邦作品“将古典世界带回故事原产地”,强化了“一部水浒传,半部见杭州,三分在西溪”的文化渊源</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帝在此地观赏🛶龙舟庆典,留下了亲书墨宝,也见证了西溪曾经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李商隐</p>  <p class="ql-block">  一路行来,自然与人文交织,现代与古典对话。这一程不只是风景的流转,更是心灵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2025.10.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