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宝殿 一眼千年——义县奉国寺纪行

蓝调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当他来到义县,见到已屹立千年的奉国寺,不禁叹道:“千年国宝、无尚国宝、罕有的宝物!”</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几十年间,我曾多次与义县擦肩而过,终于在今岁初秋来到义县,拜谒向往已久的奉国寺。</p><p class="ql-block"> 义县是东北地区最具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名城重镇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行政建制先秦36郡之辽西郡治所,西汉时设交黎县,东汉时为昌黎县,五代前期为燕郡城, 辽代为宜州,金时为义州。义县是辽代著名女政治家萧绰的故里,《辽史》上称宜州为国舅部。义县是辽代让国皇帝、东丹王耶律倍的宜州大内行宫所在,是耶律倍子孙生活和成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奉国寺的诞生,始于辽代第六位皇帝耶律隆绪(辽圣宗)对母亲萧绰(萧太后)的深切缅怀。大雄宝殿内留存的辽代《奉国寺碑》提到 :“圣宗皇帝承先帝遗志,奉太后之命,建此寺以报母恩”。萧绰是辽代历史上唯一摄政的女性,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推动汉化改革,引入中原佛教文化,完成契丹从游牧民族向文明帝国的转型。辽开泰九年(1020年)耶律隆绪在母亲故里兴建奉国寺,初名“咸熙寺”,后更名“大奉国寺”。</p> <p class="ql-block">  奉国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现存有重建的外山门、清朝时期的内山门、牌楼、钟亭、碑亭、天王殿以及辽代时期保存至今的大雄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外山门,进入寺院,迎面是建于清代的内山门。山门也有“三门”的含义,即中间为“空门”、左侧为“无相门”、右侧为“无作门”。</p> <p class="ql-block">  古朴又精美的内山门上方悬挂的“大佛寺”牌匾,是由以行楷闻名的清代义州书法家刘钟麟于嘉庆十六年题写(大佛寺是奉国寺的另一种称呼)。内山门的体量与宏伟的大雄殿相比略显小巧,缘由之一是清代奉国寺周围建了许多民居,寺院面积因此缩小;二是设计者为更好地让内山门与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融为一体,从整体视觉考虑而修建成这种格局。</p><p class="ql-block"> 内山门内有两幅年代久远的壁画,从题材上看应该是龙王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  山门往里,是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四柱三间三楼式木柱瓦盖牌坊。这座牌坊是为表彰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马喀塔(固伦温庄长公主)下嫁义州,与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结婚,以安抚察哈尔部族,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及以后发展和巩固做出的贡献而建。牌坊上面有“德配天地”、“功等山河”匾额。</p> <p class="ql-block">  往前约10米,是建于清代的天王殿,原名万寿殿,后改为无量殿,现以汉传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为依据,更名为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有弥勒佛、四大天王彩塑;弥勒佛像身后保存有明万历年间的韦陀菩萨雕塑;天王殿后门内侧门楣上方的“千古通灵”牌匾为光绪八年重修此殿时所立;后门外侧门楣上方的“佛光普照”牌匾为同治五年义州俗家弟子刘彭寿病愈还愿时所立。</p><p class="ql-block"> 根据奉国寺金元两代碑刻、《奉国寺纪略》等史料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可以明确,辽代大雄殿前曾三阁耸峙,分别是正面的观音阁,东面的三乘阁,和西面的弥陀阁,四周环以廊庑。因此,专家推断天王殿所处位置就是辽代观音阁之址。</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天王殿便来到奉国寺的核心建筑:大雄殿。</p><p class="ql-block"> 奉国寺是我国现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标志性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也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单檐木构建筑,殿内保存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辽代彩绘泥塑造像群,以及2300余幅辽代建筑彩绘,艺术价值极高,被称为“天下第一宝殿”,在历史传承、建筑艺术和文化影响上都有着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是辽代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的巅峰之作,其建筑风格继承唐代遗风,又融合契丹民族特色,展现出“开阖万象”的磅礴气势。大雄殿是以梁、柱、枋、斗、拱组成木结构框架作为支撑的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其面阔9间通宽55米,进深5间通宽33米,通高24米(含月台)。</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内佛坛上供奉的七尊大佛,自东向西依次为:迦叶佛(Kasyapa)、拘留孙佛(Krakucchanda)、尸弃佛(Sikhin)、毗婆尸佛(Vipasyin)、毗舍浮佛(Visvabhu)、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和释迦牟尼佛(Sakyamuni)。这七位佛称作过去七佛,在佛教经典中,过去七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七位佛陀,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代出现,为众生说法,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供奉七佛,不仅体现了辽代佛教信仰的深厚,也寓意着佛法的传承与延续。</p> <p class="ql-block">  大佛造像气场宏大、神态庄严、身形伟丽、衣纹流畅,色彩鲜艳而不失古朴。每尊佛像的面容略有不同,但都透露出一种超然的宁静与慈悲。</p> <p class="ql-block">  七佛皆在须弥座上结跏趺坐,从殿内地坪至佛像肉髻通高均在9.5米以上,中间的毗婆尸佛最高,达9.65米,其手长1.2米,食指与拇指形成的圆圈直径为0.4米。两侧各佛依次略低,佛像面部和外露身体涂金,背光雕刻精巧细致,面部表情神圣慈祥,耳洞硕大。除释迦牟尼为红色袒右式袈裟外,其他六尊佛像皆披红色通肩袈裟。</p><p class="ql-block"> 辽代匠人对七佛服饰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除释迦牟尼外其他六尊佛像均露胸衣,胸前佩带系结,佛装注重形式上的宽松、质地上的柔软、视觉上的飘逸和气质上的王者风范。东一迦叶佛、东三尸弃佛、东五毗舍浮佛三尊佛像的胸衣上是花的图案,东二拘留孙佛、东四毗婆尸佛、东六拘那含牟尼佛三尊佛像的胸衣上是龙的图案,寓意“花开富贵、王者至尊”。</p> <p class="ql-block">  每尊佛像前有胁侍菩萨两尊,高2.5-2.7米不等,共14尊。菩萨头戴宝冠,臂戴宝钏,或仰或俯,或斜立平视,两足踏莲花一朵。佛坛两端有天王像两尊,高3.5米,神态夸张。</p> <p class="ql-block">  在传统佛教寺庙中,通常只供奉一尊主佛,或三世佛、三身佛等组合,而像奉国寺这样七佛并列的供奉方式极为罕见。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辽代佛教的包容与多元,也展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佛教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雄宝殿,七佛并列而坐的场面令人震撼,仿佛整个空间都被佛法的庄严所充满。仰望佛像,那种来自千年前的凝视,仿佛穿透时空,直击人心。</p><p class="ql-block"> 奉国寺供奉七佛的原因,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辽圣宗遵其母萧太后之命,因大乘佛教的流传而塑七佛阐释教义;二是辽圣宗为缅怀母后萧绰及六位已故功臣而作;三是按“人王即法王”的观念,以过去七佛分别对应自辽德祖(追谥)以下的辽太祖、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等六位先皇和在位的辽圣宗本人。</p> <p class="ql-block">  奉国寺大雄殿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遗存中规模体量最大、等级规格最高的木构建筑,其雄浑伟丽的体貌充分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其精湛的建筑技艺、绝妙的结构设计和极致的美学艺术代表着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并为日后北京故宫的建造提供了成熟的范式。</p> <p class="ql-block">  奉国寺的文化遗产既有博大之美,也有细节之妙。七佛莲花宝座下的神兽姿态迥异,有的暴怒嘶吼,有的蠢蠢欲动;而宝座下的力士覆甲束腰,耸肩承重,有的表情泰然自若,有的则瞠目锁眉,形神刻画得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  七尊大佛背后一尊高3.8米的明代彩绘观音塑像,保留了唐代以前男像观音的风格,倒坐姿态则体现“问观音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的佛教思想,寓意慈悲救世与劝人向善。</p> <p class="ql-block">  观音像左右两侧各有一方瓶和一只海东青(鹰),故又得名“鹰瓶观音”,这是契丹文化的展现。</p> <p class="ql-block">  该像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因观音像倾斜濒临坍塌,寺僧募捐重塑。辽东总兵李成梁的百岁母亲宿氏是主要施主,碑刻《重修观音碑记》记载了这一过程。</p><p class="ql-block"> 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章子怡饰)削发礼佛的场景即在此拍摄,大约在电影1小时10分时出现,长2分钟多(下图来自网络)。奉国寺也是《黑神话:悟空》在东北地区唯一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东西两侧立有金元明清碑记十一通 。殿内四壁及梁枋绘有飞天壁画和佛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  奉国寺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却屡次在战火中幸存: 金灭辽战争(1125年):金兵攻破辽国,焚毁大量寺院,却因传说释迦牟尼佛像“祥光护殿”而放过奉国寺。 元灭金之战(1234年):蒙古铁骑席卷中原,奉国寺是金国境内仅存的四座寺庙之一,其木构建筑经受住战火考验。元代大地震(1290年):以大宁路(今赤峰宁城)为震中的强烈地震波及义县,奉国寺墙体受损,但大殿结构并未坍塌,元大德七年(1303年)修复后更加坚固。</p> <p class="ql-block">  1948年辽沈战役首先在义县打响,一枚炮弹穿过屋顶落在释迦牟尼像右臂上,另有两枚炮弹落在寺院内,但均未爆炸,堪称奇迹,也许冥冥中真有佛祖保佑。</p> <p class="ql-block">  出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责任,现在的奉国寺实行“禁香禁火”政策,将烧香改为“献花供灯”,既保留信仰内容,又避免对古建筑的污染和破坏。</p><p class="ql-block"> 奉国寺作为辽代建筑的代表,至今仍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重要见证,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196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晋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24年牵头组建“中国辽代木构建筑联盟”,参与制定《木构建筑保护国际标准》,其“禁香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入《文化遗产保护案例集》。</p> <p class="ql-block">  奉国寺一直是个低调的存在,如同那个建造它的朝代。辽代200年的历史在中国5000年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幅员万里的大国。虽然主流史学界从未把辽、金、西夏视为正溯,但在唐朝灭亡后很长时间,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一直将辽朝——契丹,作为中国的代表称谓。</p><p class="ql-block"> 由于辽代推崇佛教,在中国北方留下大量佛塔佛寺,成为我们回首千年重要的实物参照。</p><p class="ql-block">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句台词我一直记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p><p class="ql-block"> 念念不忘的奉国寺,我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