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896年,清政府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12月光绪皇帝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p> <p class="ql-block">南洋公学,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自1921年更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开始,历经多次更名与兼并,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浦东、崇明等校区。建校初期门前有法华泾(或李漎泾)河流经,河上木桥称为“校门桥”,后改为混凝土桥。</p> <p class="ql-block">交大徐汇校区,是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源地、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的创办地,自1896年办学以来,持续使用129年(截至2025年)。</p> <p class="ql-block">校内有许多承载百年历史的优秀老建筑,共有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9年,交大徐汇校区建筑群,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老校门(华山路校门),建于1935年,采用明清宫殿式设计,是交大最具标志性的入口,校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屋顶,铺砌绿琉璃,饰有旋子彩画,体量厚重,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内保留有1896年南洋公学界碑及刻有“南洋公学工程备用”的石磙,象征学校起源。</span></p> <p class="ql-block">广元路围墙</p> <p class="ql-block">广元路校门。</p> <p class="ql-block">徐汇校区实际占地面积为342亩,相当于228000平方米,目前涵盖经管、机械、材料、计算机等学科,师生规模约1.5万人,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为校训,融合近代建筑与学术传统,曾获“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前,大片的绿茵。</p> <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始建于1918年,为三层楼洋房,即有代表着西方古典主义的罗写科林斯柱式风格的表现,又有巴洺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以及对比色彩的运用,馆额“图书馆”三字由书法家李梅庵遒劲的篆隶体,现为“校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学百年校庆里程碑,大草坪中央,系1996年百年校庆时设立的纪念碑,碑高12.5米。三角形碑体以暖灰色花岗岩为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为根本,外围环绕不锈钢环,台阶采用花岗岩铺筑。</p> <p class="ql-block">该碑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以暖灰色花岗岩为碑面。纪念碑为不锈钢环所围绕,周围有花岗岩台阶,象征交通大学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台阶上有浮雕,象征交通大学所经历的百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北侧设喷水池,内置五座印度红花岗岩石球,中央主球可转动,池畔红色花岗岩镌刻百年校庆志及校友捐赠名录。</p> <p class="ql-block">2023年,校区对“红色纪念碑园区”进行了全面维护整修。</p> <p class="ql-block">史穆烈士墓:1950年建成。墓碑正面刻有陈毅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两位烈士于1949年5月20日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同年6月安葬于校园内。</p> <p class="ql-block">五卅纪念柱。</p> <p class="ql-block">英烈群雕。</p> <p class="ql-block">新上院,原址为初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院</span>,为三层山字型的楼房,英式文艺复兴风格,中部顶层有钟楼,底层大礼堂,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现建筑为一九五四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当时, “上院、中院两大楼建成后,在上海各高校中被称为最伟大的建筑”,内部包括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等,是当时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p> <p class="ql-block">上院的建设,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任校长(创始人、督办)盛宣怀,</span>与由美国传教士福开森一起筹划设计,大堂入口有盛宣怀塑像。</p> <p class="ql-block">容闳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办公厅,</span>建于1933年,曾作为校务会议、学术报告及学生运动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總辦公廳,爲紀念我國最早留美、主張引進西學的學者容閎而命名,建築面積二千一百六十五平方米,現門額“總辦公廳”四字,出自胡漢民手筆。</p> <p class="ql-block">新中院,相对于“中院”而名,现在是“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由上海市博物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办,该馆为中国高校首个航运专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建筑为西式二层校舍,内含中式天井,是学校早期的学生宿舍,建于1910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况味,<span style="font-size:18px;">改建设计获“香港建筑师学会2003年年奖”。</span></p> <p class="ql-block">“大思政课教学基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旁的天井区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船锚雕塑,</span>与博物馆内的航海主题陈列相呼应,船锚雕塑采用写实手法制作,造型简洁有力,锚链与船体造型清晰可见,设计上与博物馆内部展陈风格一致,写实细节还原了真实航海场景。</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第一个党团支部”纪念碑,纪念1925年12月,纪念交通大学建立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膏年团联合支部,成为国内最早建立党团组织的高校之一。</p> <p class="ql-block">展厅分设中国航运史馆和董浩云陈列室,馆藏含“顺丰轮”历史资料、“海上巨人”号油轮模型等1100余件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航运史馆通过文物、模型等展现新石器时期至近代造船与航海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二楼董浩云陈列室,楼梯拐角处有董浩云塑像,陈列其手稿、巨轮模型及航运事业成就,重点展品包括超级油轮"海上巨人"号1:100模型等。</p> <p class="ql-block">董浩云陈列室,以“海洋巨子”“陆地英杰”两部分展示其航运事业成就,董浩云被誉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其子董建华曾任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p> <p class="ql-block">“董浩云楼”,建成于1899年,是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建筑,建成之初,集附属中学的教学、办公、食宿等功能于—体,如间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是交大初创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p> <p class="ql-block">南洋公学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办时尚无校舍,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和公学第一任校长何嗣琨决定,在现在交大的位置上兴建校舍,首先造的就是这幢“中院”。</p> <p class="ql-block">这座中院,是上海交大最古老的建筑,即目前唯一一幢建成于19 世纪的教学楼,堪称上海交大百年校园的历史原点。</p> <p class="ql-block">三层楼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东西长60 米, 南北深30 米, 高21.48 米, 建筑面积为4950 平方米,造价为49926.2 两银元,近5000 平方米建筑,在当时的中国,是一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属于“大手笔”一类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体育馆,由设计师杨锡鏐(百乐门舞厅设计者)打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屋架,庄重简洁,馆内原设跑道、泳池等先进设施,2016年修缮后仍在使用,体现交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工程馆,1932年建成,由张元济等募资兴建,当时设备最先进的教学实验大楼,曾接待诺贝尔奖得主玻尔、马可尼夫妇,并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的重要据点。 </p> <p class="ql-block">安泰经管学院,跟包兆龙图书馆共用。</p> <p class="ql-block">包兆龙图书馆,是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性图书馆,由香港船王包玉刚捐资兴建并以其父命名,1985年10月建成,邓小平亲自批准接受捐赠并开创新中国高校接受海外捐赠先例。</p> <p class="ql-block">该馆建筑面积26162平方米,含18层主楼及辅楼,到1990年馆藏文献达163.52万册。</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演讲厅。</p> <p class="ql-block">教师活动中心,毗邻西式风格的老图书馆与展现现代科技智慧的钱学森图书馆,主楼由旅居巴西校友、著名实业家荣鸿元先生于1985年捐赠建造。</p> <p class="ql-block">中心的一楼大厅,交大出版书籍专题书柜,既为中心增添了一份巍巍交大书香流传的气质,也方便四方来宾随手借阅,拾级而上的走廊过道,随处可见展现百廿交大历史的建筑画作,二楼是师生共享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