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改编自作家孙甘露同名小说的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上下集 将一段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隐蔽战线的故事娓娓道来。两集演绎了25万字小说。</p><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讲述1932年中国共产党上海秘密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党中央决定重建绝密交通线,以陈千里等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与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p> <p class="ql-block">昨晚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看了评弹《千里江山图》很感动。我是江苏人,离开家乡到四川工作,一晃就是五十八年。乡音早改了,鬓发也白了,但吴侬软语也听得懂,说得来。没想到,在这个秋夜,一台评弹剧竟把我拉回了江南的烟雨巷陌。那熟悉的语调,那三弦一拨,就像从儿时的窗棂外飘进来,一下子湿了眼眶。</p> <p class="ql-block">演出前抬头看厅堂,红底圆匾上写着“艺动巴山蜀绘时代新篇”,时间是2025年10月15日至11月5日,舞台前那扇雕花屏风静静立着,像一道时光的门,门后是千里江山,也是无声岁月里那些带笑赴死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部中篇评弹改编自孙甘露的小说《千里江山图》,讲的是1932年上海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中重建秘密交通线的故事。陈千里他们不是挥刀斩敌的将军,而是藏身于市井、用沉默传递火种的无名者。他们走在刀锋上,却从不回头。评弹把这段历史讲得沉静而有力,没有呐喊,只有低语,可那低语里,藏着惊雷。</p> 《千里江山图》的主要人物 <p class="ql-block">高博文是上海评弹团的团长,也是这部《千里江山图》的主创之一。他把小说里那种冷静克制的笔调,化成了评弹中绵里藏针的唱腔。他不说悲壮,只说“走完这条路,天就亮了”;他不写牺牲,只写“你先走,我断后”。这些话从三弦声里淌出来,比任何口号都更戳人心。</p> <p class="ql-block">看剧后我做了个美篇,想把这份感动留下来,也想让更多人知道评弹。剧里的台词唱段我能听懂,特意在美篇里配了几段字幕。</p> <p class="ql-block">台上坐着的,是上海评弹团的一群老中青演员。他们有的演过几十年《珍珠塔》,有的擅长《玉蜻蜓》的缠绵,如今却都聚在这部红色题材的新作里。他们不是在“扮演”英雄,而是在用声音为历史画像。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念白,都像在说:我们记得你,虽然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p> <p class="ql-block">主题曲响起,歌词写的是“踏过千山不言归,一纸密令赴晨晖”,没有提血与火,却让人想起那些在晨雾中消失的身影。音乐如江水流淌,带着江南的柔,也藏着钢铁的硬。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片土地能一次次从灰烬中站起来——因为总有人,愿意做那根沉默的火柴。</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不是一幅画,而是一段用生命绘就的轨迹。它画的是1932年的上海,也是今天每一个默默坚守的人。那些地下工作者,像风中的烛火,明知会灭,仍要照亮一程。他们无名,却在评弹的弦索间,留下了带笑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评弹《千里江山图》在悼念龙华英烈</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布景是一轮满月,照着江面,照着几叶小舟,照着两个穿长衫的人低声交谈。他们不说“为了革命”,只说“明晚渡江,带伞”。可你知道,那伞下藏的不是雨,是密信,是命,是一整个未来的重量。评弹的魅力就在这里:它不煽情,却让人泪落无声。</p> <p class="ql-block">评弹《千里江山图》里陈千里的弟弟是陈千元,他与 董慧文是情侣关系,二人曾在岳父家吃饭时,被国民军队带走。</p><p class="ql-block">剧中,陈千元与董慧文在江边的唱段:在最后一回中,编导艺术性地让江边的董慧文和江上的陈千元“隔空对话”,陈千元说:“你的信可以写在云上,化在风里,飘在江面上,刻在我的心里”这几句台词来自原著小说结尾,导演用普通话处理,饱含深情,催人泪下。</p> <p class="ql-block">评弹《千里江山图》歌颂的是信仰与忠诚:通过一群无名英雄在隐蔽战线上的英勇斗争,展现了他们对信仰的坚定和对忠诚的执着。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