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燕喜同和”款红地描金“喜”字碗》,烧造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江西巡抚景福督办,共烧制120桶7294件,绝大多数藏于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此对碗是同治帝大婚用瓷。清朝十二位帝王中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皇帝是在位的时候举行婚礼大典的。同治帝的婚礼在慈禧直接操办之下,极尽奢华。大婚用瓷烧制历时四年之久,为体现皇家风范多以金粉描绘,做工精致,色彩艳丽,纹饰考究,充满喜庆吉祥寓意。款识有“同治年制”、“吉祥如意”、“燕喜同和”、“长春同庆”等。该款为清宫大婚用瓷专用款识,取《诗经》“燕笑语兮”之意,象征婚庆吉祥。 </p><p class="ql-block"> 这对碗是由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碗呈撇口深腹圈足造型,通高7.2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3.9厘米,胎体轻薄规整。通体施珊瑚红釉为底,采用描金工艺:</p><p class="ql-block">(1)口沿内外绘双勾金彩回纹;</p><p class="ql-block">(2)腹部主体以双勾金彩书写变形囍字纹;</p><p class="ql-block">(3)内底心饰描金团寿字纹,外围环绕蝙蝠云纹;</p><p class="ql-block">(4)圈足外墙饰连续菱形几何纹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仿朱漆金彩御题诗菊瓣盘》,<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span></p><p class="ql-block"> 器形、釉色均仿明永乐朱漆菊瓣盘。盘心以金彩书“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伪)或比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博士品同谢青喻,仙人颜侣晕朱配(tuo)。事宜师古宁斯谓,拟欲(chi)吟愧即多。乾隆甲午御题。”底款以金彩书“大清乾隆仿古”。乾隆皇帝好古,故景德镇御窑厂不惜工本地仿制各种材质古器以迎合上意,仿漆瓷器即为其中一例。此件菊瓣盘胎薄体轻,取宛若珊瑚之朱色,秋菊之形,尤具自然清新、脱俗超轶之气质。乾隆皇帝喜爱朱漆菊瓣盘,不仅下令仿制,并以御制诗题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霁兰地描金万福团螭纹碗》,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米黄地白彩三果纹碗》,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白釉“南社祠堂祭器”双耳炉》,明天启(公元1621~162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白釉瓜棱执壶》,五代(公元907~96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上是《青白釉刻花碗》,北宋(公元960~1127年)。 </p><p class="ql-block"> 图中下是《青白釉花口盏托》,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 五代时,青白瓷以薄胎淡釉取胜;北宋以后,采用单件仰烧法,以支钉垫烧,器口仿金银器,有葵口式。装饰以刻花为主,釉里藏花,若明若暗,韵味无穷,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的总结恰到好处“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此即青白瓷又称影青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词中的“玉枕”即为景德镇窑的青白瓷枕。“色白花青”的青白瓷因胎体轻薄坚致,釉色青白淡雅,而被时人以玉相称。青白瓷的薄胎薄釉,为元代以后青花瓷的大放异彩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白釉刻双层莲瓣纹碗》, 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青白瓷在南宋时为增加产量,采用北方定窑流行的覆烧法,即将器物倒置,口朝下,致使口部边缘刮釉,形成芒口,为掩饰这种瑕疵,有的在口部嵌上铜或银扣。与北宋青白瓷相比,南宋器物口加厚,底薄,施釉,釉面泛黄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白釉刻花花口碗》,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白釉刻花出筋葵口盘》,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斗彩缠枝莲纹高足杯》,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p class="ql-block">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讨论,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p><p class="ql-block">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斗彩团花纹马蹄碗》,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斗彩绿双龙戏珠纹盖罐》,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斗彩团花纹盖罐》,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秀堂制”款斗彩缠枝莲纹盘》,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仿成化斗彩鸳鸯荷莲纹盘》,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嘉庆御题诗红地描金花式盘 》,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黄地绿桃纹碗》,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雍正款鳝鱼黄釉绶带耳葫芦瓶》,为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国家一级文物,是故宫博物院调拨品。</p><p class="ql-block"> 鳝鱼黄釉是釉色的名称,属于结晶釉。其烧制过程极为复杂,需加入铁与镁的元素,并配以足够的高温方能获得。烧成功的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极像鳝鱼的皮色,故称“鳝鱼黄釉”。</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鳝鱼黄釉成色方式较为复杂,非一般民窑所能烧造,因此这件文物为官窑烧制。鳝鱼黄釉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厂官釉”,厂官釉是雍正时期著名督陶官唐瑛仿明代的厂官釉发明的一个新品种。这件文物器型优美,釉色沉稳,底款“雍正年制”,是典型的雍正朝档案中记载的厂官釉瓷器。</p><p class="ql-block"> 葫芦,一种普通的爬藤植物,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p><p class="ql-block"> 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福气多多,俸禄多多。又因葫芦藤蔓连绵,内里多籽,又代表着子孙连绵,多子多孙。所以葫芦极具吉祥寓意。</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从古至今都未曾停下追求吉祥的脚步,在各种手工艺制品中都会注入吉祥图案。至明清时期,更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因此至清代,葫芦造型也大量应用在陶瓷器上,以期许一份福气。</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松石绿地粉彩花卉纹渣斗》,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p><p class="ql-block"> 渣斗在古代主要是置于餐桌旁,专门用于盛装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的器皿。“大雅斋”是慈禧太后的斋名,位于圆明园内“天地一家春”的西间。署有“大雅斋”款的瓷器,是光绪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慈禧太后设计、烧制的御用瓷。此器集“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永庆长春”三款于一身,是晚清慈禧太后专用的御窑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粉彩福寿纹长颈瓶》,清宣统(公元1909~1911年)。</p><p class="ql-block">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瓷在众多的清宫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简单率直,浓笔艳抹,富贵豪华而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粉彩属于釉上彩瓷品类,以铅粉掺合彩料,经700~900℃低温二次烧成。使用含砷玻璃白打底,通过洗染形成色阶过渡,呈现“色中有粉、粉中有色”的效果。粉彩突破了传统彩瓷色彩单调局限,实现花鸟纹样的立体效果。</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粉彩八宝纹盘》,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p><p class="ql-block"> 八宝又称八吉祥,是藏传佛教中八种表示吉庆祥瑞之物,为宝瓶、双鱼、宝盖、法轮、宝伞、吉祥结、法螺、莲花等。清代,佛教八宝图案普遍应用于瓷器的装饰中,取吉祥如意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粉彩过枝佛手竹纹碗》,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退思堂款粉彩湖石花卉纹碗》,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静远堂制粉彩梅雀纹转心瓶》,民国(公元1912~1949年)。</p><p class="ql-block"> 转心瓶为乾隆时期督陶官唐英的独出之裁之作。据清文献记载,转心瓶存世稀少。制作时,要求高超的工艺技巧,烧成难度大。静远堂为民国总统徐世昌的堂名,此瓶为民国期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粉彩福寿纹双耳高足盖盘》,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油红彩折枝莲纹藏草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p><p class="ql-block"> “藏草瓶”,亦称甘露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主要用于盛水或插草,为藏传佛教陈设法器,主要流行于乾隆时期。藏草瓶虽无官款,但却是著名的唐窑作品。据《乾隆记事档》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此器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精湛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素三彩双龙戏珠纹盘》,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 。</p><p class="ql-block"> 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为主,但不限于此三色,重要的是不用红色,因色彩素雅,而称为素三彩。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素三彩始烧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仿哥窑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窑变釉铺首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p class="ql-block">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对清代窑变釉的极致赞美,它出于偶然,变化于必然,又在偶然间呈现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窑变釉始见于宋代,是釉汁在窑内发生化学变化所致。清以前,官窑出现的窑变釉往往被人们认为“怪胎”而砸碎,几乎无实物流传下来。雍正、乾隆时景德镇御窑厂在仿钧釉基础上衍生了窑变釉新的品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Qing dynasty, Yongheng period (1723-1735)</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仿哥窑双耳扁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p class="ql-block">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金丝铁线”著称。旧有“千金易得,宋瓷难求”之说,后世多有仿制。清代雍正朝摹古之风盛行,宋瓷素雅大气,成为此一时期官窑追摹之典范。所烧器物除仿宋代器外,多为雍正时期的典型器型,且多书本朝款。造型十分丰富,除洗、盘等小件外,亦有六方瓶、贯耳瓶、扁壶、琮式瓶等大器。“仿旧须宗其典雅,肇新务审其渊源”,雍正仿器虽宗宋哥釉的神韵,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Qing dynasty, Yongzheng period (1723-1735)</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大雅斋款黄地墨彩四季花卉图缸》,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 </p><p class="ql-block"> 大雅斋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天地一家春”景区内的一所建筑,是专供慈禧太后绘画习字的书房。大雅斋的瓷器,于光绪元年至二年由景德镇官窑烧造,色调鲜艳、器形多样、绘画精美,以色地墨线双勾花者居多,无论质地和工艺都极为考究,代表了晚清官窑瓷器的最高水平。由于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疯狂掠抢、打砸,大雅斋瓷器存世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Qing dynasty, Guangxu period (1875-1908)</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海马纹将军罐》,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p><p class="ql-block"> 将军罐,得名于盖,因宝珠顶的盖形似将军的盔帽而命名。明代嘉靖、万历朝出现,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流行于清康雍乾三朝,以康熙朝为最。将军罐形体逐渐变得高大,演变成观赏器,并广受人们喜爱,民窑与官窑都大量烧造。此器挺拔俊逸,气宇轩昂,图案繁复,器腹绘瓶、宝鼎等八宝纹及海水、海马纹等纹样,不失为乾隆佳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缠枝莲纹贯耳尊》,清(公元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 造型由青铜器变化而来,端庄大气。纹饰为多层主辅式构图,主题纹样为缠枝莲纹,辅助纹样由口至底部依次为雷纹、卷草纹、波浪纹、如意云纹、仰莲瓣纹。构图层次分明,青花发色纯正,绘画细腻工谨。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瑞兽凤纹罐》,明崇祯(公元162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后是《青花勾云纹笔架》,明正德(公元1506~152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前是《青花云龙纹笔》,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盘》,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p><p class="ql-block">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主要采用从伊斯兰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色彩雅致凝重,有自然的晕散现象,积釉处往往出现“铁锈斑”,深凹于胎骨。此器器底露胎处细腻滑润,青花色泽纯正,是明永乐官窑典型器。这种大盘多出口中东国家。</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八仙过海图罐》,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玉兔朝元纹罐》,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海水八卦纹碗》,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开光福寿纹双耳扁壶》,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p><p class="ql-block"> 玉壶春瓶约创烧于北宋时期,相传由宋人诗句“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玉壶春瓶在出现初期作为酒器使用,后因其线条匀称,器形优美,受世人赏心,遂作陈设之用。明清两代,玉壶春瓶被皇家所钟爱,成为宫廷装饰之名品,是中国瓷器传统的经典造型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云龙纹盖碗》,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花卉纹烛台》,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饮中八仙图碗》,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p><p class="ql-block"> 《饮中八仙歌》是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这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 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此碗以诗入画,人物形象准确生动。</p><p class="ql-block"> 此诗大意为:贺知章(唐著名诗人,书法家)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唐玄宗侄子)饮酒三斗后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的车,口水直流,遗憾自己没能分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 左丞相李适为每日的酒兴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齐国公)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唐诗人)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召他作诗,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唐著名书法家)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其书如云烟泻于纸张。焦遂五斗酒下肚方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釉里红海水八仙人物图碗》,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釉里红三鱼碗》,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釉里红团凤纹小碗》,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釉里红龙纹长颈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霁红釉碗》,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霁红釉盖碗》,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豆青釉葫芦瓶》,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p><p class="ql-block"> 豆青釉为青釉中派生出的一种釉色,是宋代龙泉窑青釉瓷系之一。此件豆青釉葫芦瓶,胎体匀净细腻、造型端庄秀逸、釉色淡雅柔和,釉面润亮肥腴,彰显了彼时宫廷御窑厂制瓷工艺之高超精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霁红釉玉壶春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span></p><p class="ql-block"> “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这是《历代名瓷图谱》对霁红的评价。霁红被誉为千窑一宝,因烧成难度极大,明宣德以后一度衰退,直至清康熙才恢复。</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霁蓝釉玉壶春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p class="ql-block"> 清代,得益于景德镇陶工们精湛的技艺,单色釉的制作也大放异彩。清代的单色釉名目繁多,有红釉、蓝釉、绿釉、紫金釉、茶叶末釉等,而红釉又有郎窑红、豇豆红、霁红之分,蓝釉又有天蓝、洒蓝、霁蓝之别,品类多变。而康熙的天蓝釉又以釉色的淡雅悦目成为单色釉中的佼佼者。这些单色釉瓷,不仅是当时制作工艺发展有力的证明,更凝聚了康乾盛世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霁红釉盘》,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豇豆红釉菊瓣瓶》,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粉彩鸡缸杯》,清代(公元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 “……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 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珍贵程度从这首乾隆御题仿古鸡缸杯诗中即可得见,乾隆时亦多有仿制。关于鸡缸杯的由来,有史书载,成化皇帝在欣赏宋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深受触动,题了一首七言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呵护之情,并由此而生了制作鸡缸杯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康熙晚期,景德镇的大师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瓷器装饰艺术﹣-﹣粉彩,粉彩一经创烧,其清润柔和的气韵,国画般的艺术风格即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彩料中加入了"玻璃白",具有粉润清雅的艺术效果。雍正、乾隆时期是粉彩的鼎盛时期,至今仍常烧不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粉彩八宝纹贲巴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贲巴壶,主要用于藏族宗教活动,为信徒沐浴时所用的净水瓶,或礼佛陈设品。瓷质的贲巴壶始于康熙朝,乾隆时官窑大量烧制,用以赐赠天下喇嘛名寺,作为宗教法器,此时贲巴壶的烧造工艺达到了顶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松石绿地粉彩八宝纹双耳三足炉》,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松石绿地粉彩缠枝花纹双耳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黄地粉彩花卉纹碗》,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古代瓷器展厅。</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碧玉兽面蕉叶纹方觚》,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兽耳活环带盖扁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饕餮纹贯耳盖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碧玉“大清嘉庆年制”款爵》,清代嘉庆(公元1796~18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龙凤纹盖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碧玉象耳活环扁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翡翠兽耳活环盖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芙蓉石花鸟纹盖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芙蓉石(rose quartz),又称爱情石,据传能为情侣带来甜蜜,是一种含钛元素呈现淡粉至蔷薇红色的石英质宝石,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因含氧化铁和氧化钛致色。其莫氏硬度为7级,比重2.65,质地透明或半透明,断口呈贝壳状,具油脂光泽,优质品颜色浓艳且无杂质,部分含金红石内含物可呈现透星光效应。</p><p class="ql-block"> 芙蓉石属于石英族矿物中的蔷薇石英亚种,多呈块状产于伟晶岩脉核心部位。主要产地包括马达加斯加、巴西和中国广东等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兽耳活环香炉》,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玛瑙兽耳活环香炉》,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玉兽面纹兽耳活环香炉》,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翡翠兽耳活环盖炉》,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携琴访友图山子》,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山子源于宋代假山艺术,特指以整料雕刻山形景观的摆件,载体涵盖玉、石、木等材质。通常采用圆雕浮雕结合技法,依材料天然形态创作。</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碧玉山子》,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秋山行旅图山子》,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碧玉三羊开泰图山子》,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听瀑图山子》,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佛手》,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黄玉佛手花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海鹤添寿纹如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福寿三果纹如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三果,即佛手、桃、石榴三种水果,分别寓意多福、多寿及多子,又有“三多纹”之称。</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上是《白玉“福自天来""长命富贵”云头形锁》,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下是《白玉“玉堂富贵”方形锁》,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双龙戏珠白玉镯》,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玉扁方簪》清代(公元1644~1911年)和《白玉螭虎首簪》,明代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玛瑙“乾隆年制”款印盒》,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玛瑙龙纹洗》,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碧玉花蝶纹活环方洗》,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碧玉双狮镇纸》,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碧玉笔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碧玉缠枝花纹洗》,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单耳乳钉纹杯》,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玉梅花单耳杯》,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夔式双耳“永宝”杯》,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白玉龙首柄匜形杯》,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菊花双环耳翠碗》,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玉碗》,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从左到右分别是《白玉螭虎合欢佩饰》、《翡翠螭虎合欢佩》、《红碧玺螭虎合欢佩》,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上是《白玉螭虎纹兽首带钩》,清代(公元16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下是《墨玉螭虎纹兽首带钩》,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白玉螭虎纹兽首带钩》,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上是《青玉花篮形佩》,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上是《白玛瑙蝠灵坠》,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下是《白玉螭纹佩》,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下是《青玉螭虎纹佩》,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干尸及其随葬品,是日本大谷探险队第三次探险时从位于吐鲁番市东南30公里的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墓葬中盗掘的,是新疆乃至中国境内最早出土的一批古代人体标本。这批文物曾一度离开祖国,被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运至日本,后又被大谷光瑞从日本带到了中国大连旅顺,并最终留在了旅顺博物馆,其回流的过程充满了故事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新疆干尸形成与吐鲁番盆地极度干旱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与其一同出土的伴生随葬品,包括彩绘陶器、木器、泥塑品、钱币、丝织品和纸质文献等,涉及宗教文化、丧葬文化、历史文献等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丧葬习俗,并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活动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画面。</p><p class="ql-block"> 由于新疆干尸不允许拍照,所以无图片展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