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曾用名中山街、人民路,1986年定名为老街。街区依山临水,蜿蜒伸展,西起镇海桥,东至青春巷,全长1273米,核心地段长832米,一条正街,三条横街,十八条小巷,呈鱼骨式结构分布。</p><p class="ql-block">历经六百余年兴衰,老街遗存古代建筑二百余处,建筑古朴典雅,特色鲜明。由正街、后街、河街构成的街巷肌理,凸显徽州地域商埠特点,保留着中国古代街衢的典型形态。老街是明清徽商发源地之一,商家在秉持徽商商业理念的同时,亦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街区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是研究徽商推动商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德阳楼位于黄山市屯溪区老街154‑156号,是屯溪老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坐落在老街十字口的中心位置,正对万粹楼,形成老街最醒目的建筑群景观。楼名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馆名则由刘文西题写,体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氛围与商人文化的融合。 德阳楼既是屯溪老街的建筑标志,也是徽州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兼具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万粹楼坐落在黄山市屯溪老街的核心位置,是国内首家以古建筑形态呈现的私人博物馆。它由收藏家万仁辉(自号“幽兰居士”)历时三年、耗资上千万元,以明清时期拆除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原件重新组合建成,四层高、约24 米,建筑面积约500 平方米,展览空间超过2000 平方米。 楼内收藏丰富,主要包括五百多件当代名人字画、九百方以上的歙砚及其他文房四宝、以及大量徽州古建筑构件和古董家具,形成了“古建筑博物馆”与艺术展览相结合的独特格局。 万粹楼不仅是屯溪老街最高大的建筑之一,也是徽派建筑风格的集中展示——灰青瓦当、白马头墙、漏窗红柱、飞檐翅角等细部均取自原始徽州古宅,兼具古朴典雅与现代功能。它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在国内外文化界享有较高声誉,曾接待过众多政商学界的国内外人士。 简而言之,万粹楼是屯溪老街的标志性文化地标,以私人收藏与古建筑复原相结合,向游客呈现徽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登瀛楼是屯溪老街上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座古楼之一,位于万粹楼以东、相距十余米的地方,属于老街的核心景区。 **主要特点** - **建筑风格**:采用徽派砖木结构,楼体两层,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外立面以灰青瓦、白马头墙为主,兼具古朴与庄重。 - **名称寓意**:“瀛”本指大海,也象征神话中的长生之地,古时秦、汉两代都曾派人寻找“瀛洲”以求不老药。因而登瀛楼常被赋予“富贵长寿、海屋添筹”的吉祥含义。 - **文化内涵**:楼名来源于当地流传的“孝子救母建登瀛楼”故事,楼内设有孝文化艺术馆和孝文化艺术医馆,展示徽州孝悌传统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物、书画、砚台等。该楼因此成为老街上宣传孝道文化的重要窗口。 **旅游价值** 登瀛楼与万粹楼相邻,游客在游览老街时常把它列为必看景点之一。楼体虽不高,却因其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精美的徽派建筑细节,常被导览解说用来讲述屯溪老街的明清孝悌文化。 简而言之,登瀛楼是屯溪老街的标志性古楼,兼具建筑美学、吉祥寓意和孝道文化展示功能,是游客了解徽州传统精神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这几间房屋看他的样子有老的痕迹和破旧样子,应该有可能是保存了原有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自古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街区保留了大量明清徽派建筑,如粉壁黛瓦、曲杆回廊等传统风貌。 屯溪老街是保存最完整的明清街市,街区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黄山三江口街区是一个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文旅综合体,既保留了徽州古城的传统风貌,又通过夜间经济和创意产业实现了“古今交融、文化出圈”。</p>  <p class="ql-block">弄堂里的好多房子,现在都是民宿。</p>  <p class="ql-block">黄山三江口街区位于黄山市屯溪区,是以横江、率水、新安江三江交汇处为核心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街区由镇海桥连接的“三条老街”组成——屯溪老街、屯溪河街和黎阳老街(亦称黎阳in巷),形成“一桥三街区”的格局,整体面积约0.321 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面上望南看不远处左右都是一条河。</p>  <p class="ql-block">这座位于黄山屯溪“三江口”、跨在横江口上的桥叫**七孔石拱桥**(也常称为“屯溪七孔桥”),它是安徽省现存的少有的大型古石拱桥,桥身共有七个拱洞,桥长约133 米、宽15 米。桥下流过的河流是**横江**(横江口),它与新安江、率水一起构成了屯溪的“三江口”水系。</p>  <p class="ql-block">在来水方向每个桥墩都有一个大大的分水尖。起到分水作用。</p><p class="ql-block">因为它的桥墩是平面的受到来水的冲击。现代桥墩都是采用圆形的可以自然起到分水作用。</p>  <p class="ql-block">屯溪七孔石拱桥(俗称“镇海桥”或“老大桥”)坐落在黄山市屯溪区的“三江口”,跨越横江口,连接老街与西镇街,是屯溪古城的标志性通道之一。 **建造与历次重修** - 桥梁最初于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由当地官绅倡建,采用六墩七孔的石拱结构,桥长约133 米,宽约15 米。 -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行大规模重修,后在1695年因洪水再次受损,1699年再次重建,形成今天所见的六墩七孔石拱形态。 - 此后历经多次小修补,保持了原有的徽派石拱风格和防洪功能。 **历史与文化价值** - 作为横跨新安江、率水、横江三江交汇的要冲,镇海桥是古代徽州商路的重要节点,曾是茶叶、盐业等商品运输的必经之路,也是徽商聚集、信息交流的场所,因而被称为“屯浦归帆”八景之一。 - 桥头曾设有古玩摊、旧书铺,徽州文书的大量流通与收藏都与此桥密切相关,桥本身成为徽州文化记忆的象征。 - 2009 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安徽省现存不多的明代大型石拱桥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2020 年洪灾与倒塌** - 2020 年 7 月连续强降雨引发洪水,桥体在约十分钟内被冲垮,整座桥梁被毁,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一突发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惋惜与对古桥保护的反思。 **修复与重建** - 事后黄山市启动了镇海桥修缮工程,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并结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受损石料进行精准复原。2021 年 12 月,修缮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桥体恢复原貌并重新向公众开放,重新承担起行人通道和文化展示的功能。 **总体概括** 屯溪七孔石拱桥历经近五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徽州的商业繁荣、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水利防洪技术。它不仅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徽州历史记忆的实体载体。如今的修复工程让这座“徽州第一古桥”再次屹立于三江口,继续向游客和当地居民讲述那段跨越时空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鼎鼎有名的胡雪岩。</p><p class="ql-block">胡雪岩(1823年9月29日﹣1885年12月6日),名光墉,幼名顺官,唐昭宗李晔皇子胡昌翼(李改胡,明经胡氏始祖)第34代孙,光绪年间正三品布政使,赏二品顶戴、赐黄马褂、紫禁城骑马,总办"四省公库",世称"红顶商人"。故居杭州元宝巷,占地10.8亩,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商人,银行家、企业家、实业家、慈善家。0.8亩,建筑面积胡雪岩出生于徽州绩溪县胡里村,家中五兄妹,排行老三,幼时家境贫寒,帮人放牛为生,换取微薄银粮贴补家用。12岁时,父亲胡鹿泉去世,13岁,为谋生计,背着母亲烙制的挞粿,过伏岭、爬江南第一关、露宿清凉峰,沿着徽杭古道,,步步走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人生。从沿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寒放牛娃,干步步登顶青史留名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生。从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寒放牛娃,一步步承"仁义礼智信"、集"忠义仁勇晋"、行"齐家治国平天下"、举"药局义塾、悬壶济世、赈灾恤贫",中华正统的孔孟儒学、程朱理学、行善积德思想烙印在他身上交相辉映、熠熠生辉。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义举,至今流传坊间;他的传奇,激励着徽州、杭州、江苏、上海·浓﹣代代力图经商致富实业报国的后人,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巅峰人物·江苏、上海……一代代力图经商致富实业报国的后人,成为后人学习</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与胡雪岩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胡雪岩创办的老字号仍在老街上营业** 胡雪岩在清代创办的药店“同德仁药店”,至今仍坐落在屯溪老街,成为向游客展示徽州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2. **胡雪岩的商业精神塑造了老街的徽商文化** 胡雪岩以“戒欺、真不二价、守信”为经营理念,树立了“货真价实、守信为本”的商德标杆。正是这种诚信精神,推动了屯溪老街从明清至今的繁荣,使老街成为徽商“诚实守信、秉德为商”传统的活生生写照。 3. **以胡雪岩故事为主题的文化体验项目** 老街内的“阜康钱庄”等店铺,以胡雪岩的创业故事为切入点,推出沉浸式复古体验、密室寻宝等互动项目,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这位“红顶商人”的商业传奇。 4. **胡雪岩是屯溪老街所在的徽州地区的代表性人物** 作为绩溪(今黄山市)出身的徽商巨子,胡雪岩的事迹在当地被广泛宣传,老街的宣传资料和导览中常把他列为徽州商贸历史的重要符号之一。 综上,胡雪岩不仅在屯溪老街留下了实体店铺(同德仁药店),其诚信经商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老街的商业氛围,甚至成为老街文化创意项目的主题素材,构成了胡雪岩与屯溪老街之间的历史与文化纽带。</p>  <p class="ql-block">胡雪岩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了 财政与后勤保障的关键作用。 1.  左宗棠西征新疆时,清廷财政极度匮乏,军饷、粮草难以为继。胡雪岩利用自己在阜康钱庄的资源,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海关收入为抵押,先后向上海的外资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等)借得 约1500‑2000 万两白银为西征提供了必需的军费。 2. 胡雪岩不仅提供资金,还组织从上海、广州等地采购大米、药材、军火等后勤物资,解决了军队在新疆作战期间的粮食和医药短缺问题。 3.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成功后曾称赞胡雪岩的功劳“实一时无两”,并为其授予黄马褂等荣誉,体现了当时官方对其贡献的认可。 4. 虽然胡雪岩在后期因政治斗争被抄家、破产,但其在新疆收复中的财政支援被视为左宗棠能够顺利完成西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史料普遍将其列为“红顶商人”对国家领土完整的重大贡献。 胡雪岩并未直接参与作战,而是通过大额借款、组织军需采购,为左宗棠的西征提供了关键的经费和后勤保障,使清军能够在新疆地区持续作战,最终实现了对新疆的收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