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路岭的景与魂

华歌

<p class="ql-block">  濛濛细雨如丝如缕,给起伏连绵的牛路岭披上一层朦胧的雾霭。车沿蜿蜒山路盘绕而上,窗外的高压电线从岭间舒展,像大地伸出的银色臂膀,一直延伸向远方的天际。当车轮终于抵达山顶,一座灰色巨坝骤然闯入视野——坝体如雄狮卧波,将奔腾的万泉河稳稳揽入怀中,这便是牛路岭水电站,藏在海南群峰间的“能源明珠”。</p> <p class="ql-block">  站在坝顶极目远眺,方能读懂“高峡平湖”的真正意境。这座水电站坐落于琼海、万宁、琼中三市县交界的峡谷深处,距加积县城68公里,是万泉河综合开发的开篇之作。1974年,海南水电局设计室的工程师们带着图纸走进这片荒野;1976年2月,第一锹泥土被挖起,几十万方混凝土与几十万吨钢筋在工人手中垒筑,最终化作长坝横亘山河。1979年12月27日,当四台机组在坝腹之中发出第一声轰鸣,电流顺着牛路至琼海、万宁、屯昌的三条110KV线路涌向全岛,海南电力短缺的时代自此画上句点。</p> <p class="ql-block">  作为我国第四座空腹重力坝水电站,牛路岭的“硬核”藏在数据里。它拦截的万泉河(乐会水)流域面积达1387平方公里,水库集雨面积占万泉河流域的三分之一,5.3亿立方米的库容如一座巨型“水塔”,承接着年均2600毫米的降雨——那是海南岛最丰沛的雨水,也是源源不断的能量源泉。曾经,它以年均2.81亿千瓦时的发电量撑起海南电网70%的供电量,1989年更是创下3.01亿千瓦时的纪录;如今虽退居调峰调频的“后盾”,却依然是保障博鳌论坛、嘉积镇安全的“防洪卫士”,1999年那场洪峰流量达64199立方米的特大洪水,正是靠着电站科学调度,以4249立方米/秒的泄洪峰值护住了下游万千家园。从发电到防洪,从供水到旅游开发,这座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电站,始终在时代浪潮中调整着自己的“角色”,却从未卸下担当。</p> <p class="ql-block">  若说大坝是牛路岭的“骨”,那环绕其间的山水便是它的“魂”。雨雾渐散时,库区的景致如画卷般铺展:百里人造湖泛着淇蓝的波光,天上的白云倒映水中,像是被揉碎的棉絮,轻轻贴在水面随波晃动。曾经峰峦突兀、需手攀岸壁的险地,如今化作碧波荡漾的航道,百余座被水淹没的山头成了湖中岛屿,岛上覆盖的热带森林藤蔓缠枝,野花在枝头绽出点点亮色,倒映在水里便成了流动的云霞。乘舟穿行湖中,两岸群峰叠翠,峰连壁立,接近峰顶处晨雾漫掩、暮霭轻遮,若逢细雨,远山影影绰绰,竟让人分不清是山在水中,还是水在山间。偶有渔舟划过,木排竹筏时现时没,桨声打破静谧,却更显这方天地的清幽,真正应了“船在画中行”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然而,牛路岭最动人的风景,从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那些守护水电站的人身上。初次在夜幕下走进水电站区时,我曾满心期待看到繁灯如海的景象——毕竟这里是“光明的源头”。可放眼望去,夜空下只有稀稀疏疏的灯光闪烁,宾馆外的路灯及职工的住宅区甚至刻意调暗了亮度。向工作人员询问才知,这是水电人多年的习惯:“多省一度电,就能多送一度电到岛民家里,到工厂车间,到学校的夜校课堂。”从1976年破土动工的建设者,到如今坚守岗位的运维人员,他们把家安在深山里,把青春献给了大坝。2025年5月,1号机组大修期间,技术团队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只为实现“一次性并网发电”的目标;每逢汛期,水文监测员顶着暴雨巡查库区,用精准的数据为防洪调度提供支撑。他们不常出现在聚光灯下,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电流始终奔腾不息。</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初,琼海市政府将这片山水打造成万泉湖景区,如今已是国家AA级旅游胜地。石片沟的怪石群嶙峋百态,乳泉谷的瀑布飞珠溅玉,十里峡谷间满是原始热带雨林的气息,年均24℃的气温让这里成了天然氧吧。游客可泛舟赏岛,可徒步溯溪,也可在湖边垂钓,钓起的或许是重达40斤的万泉河鲤鱼——这片优质水域孕育的渔产,是大自然对电站的馈赠。傍晚时分,民宿的灯光与湖面的星光交相辉映,黎村苗寨的歌声随风传来,让这方山水既有自然之美,更有人文之温。</p> <p class="ql-block">  离开牛路岭的那天,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站在山脚下回望,大坝在雾中若隐若现,高压电线依旧向远方延伸,像是在续写着光明的故事。我忽然明白,人们为何说这里“山美水美人美”:山美在雄奇,水美在澄澈,而人美在风骨——那是开天辟地的创业豪情,是甘于奉献的赤子之心,是与山河共生、与时代同行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高峡平湖映日月,也映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牛路岭水电站早已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它是海南发展的见证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更是一代代水电人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丰碑。当电流点亮海岛的万家灯火,当游船载着游客欣赏湖光山色,当下游的农田免受洪水侵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大坝的价值,更是一群人的担当——那是牛路岭最珍贵的宝藏,也是这片土地最美的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