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九届丝路影像博览会,暨西安市民影像艺术周2025.10.24-2025.10.30在西安·翠华里举办。</p>
<p class="ql-block">秋意正浓的西安,风里带着一丝清冽,阳光斜斜地洒在翠华里的石板路上,像铺了一层薄薄的金箔。我踩着这光斑走进影展的入口,一眼就瞧见那块蓝天下矗立的展牌——“第九届丝路影像博览会暨西安市民影像艺术周”。时间是2025年10月24日到30日,短短七天,却像要装下整条丝绸之路的光影与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深色外套的男子站在一幅黑白风景画前,嘴角微微扬起。画里是峡江旧事,山水之间一叶小舟静静漂浮,题字竖排而下,墨色沉静。他手里捧着一束花,红的、黄的、紫的,像是从春天里偷来的颜色,与黑白画面形成奇妙的对峙。我走过时,他正低头轻嗅花香,仿佛那画中的江风,也吹到了此刻。</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位穿浅羽绒服的男人静静立在一张大照片前。照片里是个农人,弯腰在田里劳作,手里的锄头扬起一缕尘土,阳光从他背后斜照过来,勾出一道金边。墙上还挂着好几幅黑白作品,有人在集市叫卖,有孩子在巷口踢球,有老人坐在门槛上抽烟。他看得入神,像是被拉回了某个遥远的午后,那个自己也曾赤脚踩在泥地里的夏天。</p> <p class="ql-block">户外展区的墙面上,照片一张接一张地铺展开来。风景、人物、街角的猫、雨中的伞,每一张都像一句没说完的话。几位参观者站得近近的,一个穿浅色外套的女人微微歪头,像是在听照片里的人低语;另一个背着黑包的姑娘举起手机,轻轻按下快门——她不是在拍照片,而是在收藏别人的生活碎片。</p> <p class="ql-block">有人牵着一只穿蓝衣服的小狗慢慢走过。小狗耳朵竖着,鼻子凑近一幅城市夜景的照片,仿佛真能嗅到霓虹灯下的烟火气。它的主人笑着蹲下,轻声说:“好看吧?”我忍不住也停下脚步。那照片里灯火通明,车流如河,而此刻我们站在这里,安静得像被世界温柔地遗忘了一瞬。</p> <p class="ql-block">一个穿红背心的男人抬起手,指向墙上那条热闹的街道——行人穿梭,一辆红卡车缓缓驶过,背景是座古老的拱门。他没说话,但那手势像在说:“你看,时间就停在这里。”周围的照片有雪山、有集市、有孩子在雪地里奔跑,每一张都像在讲述一个“曾经”。阳光正好,照得那些黑白影像也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穿红裙的女子举起手机,对准一幅远山与湖泊的照片。她身后,绿树成荫,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替她按下快门。她拍得很认真,像是要把这片刻的宁静装进手机里,带回日常的喧嚣中去。我忽然想,我们来看影展,不就是为了从别人的眼睛里,借一点光,照亮自己的生活吗?</p> <p class="ql-block">舞台搭在树影之间,红幕布在风里轻轻晃动。几个表演者正在台上唱一段老歌,台下坐着些观众,有人鼓掌,有人笑着拍照。一个穿深蓝外套的男人举着相机,镜头稳稳对准舞台中央。他没看取景器,只是凭感觉按下快门——有些瞬间,根本不需要对焦,心早就对好了。</p> <p class="ql-block">灰墙前挂满了照片,山川、街巷、孩子的笑脸、老人的皱纹。一个穿米色外套的男人低头看着手机,不知是在查信息,还是在整理刚才拍下的画面。远处有人走动,有人驻足,有人轻声交谈。这里没有喧闹,只有光影在低语。我忽然觉得,这些照片不只是被观看的,它们也在看着我们——看我们如何被它们打动,如何在别人的记忆里,找到自己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一组照片整齐地挂在木框里,瀑布从悬崖倾泻而下,一只鸟在晨光中展翅,夕阳把整片湖水染成金色。色彩浓烈得像是能溢出来。我站在那儿看了很久,仿佛听见了水声,闻到了林间的湿气。原来最美的风景,不一定在远方,也可能被装在一方相框里,静静等你路过。</p> <p class="ql-block">黑色金属架上的照片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背景是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倒映着天空和树影。一个穿绿夹克的男人背对着我,身子微微前倾,像是要把自己嵌进那幅画面里。他不动,我也不动。这一刻,看展的人也成了展览的一部分——我们都在寻找某种共鸣,某种“我也曾如此”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浅大衣的女士站在展板前,目光缓缓移动。山脉、湖泊、城市天际线,一张接一张。她站得很直,像在参加一场无声的仪式。风撩起她的发丝,她抬手别了别,又继续看。我猜她或许在某张照片里,看见了自己去年旅行的影子,或只是单纯地,被那份辽阔治愈了。</p> <p class="ql-block">她抱着一只小白狗,狗爪子轻轻搭在展板上,眼睛圆溜溜地盯着照片里的草原。旁边的朋友背着包,笑着伸手摸了摸狗头。她们没说话,但那种默契,像极了照片里一家人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的场景。原来艺术周最动人的,不只是影像,还有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展区间随意走动,有人拍照,有人聊天,有人只是站着发呆。照片挂在两侧,像一条时光长廊。一只松鼠跃过草地,差点撞上支架——后来我才发现,那是一张海报,松鼠正“拿着”相机对准镜头,俏皮得让人笑出声。原来影展不只是回忆,也可以是玩笑,是生活突然眨了眨眼。</p> <p class="ql-block">穿粉色上衣的女孩弯下腰,凑近一幅小动物的照片。她看得极认真,像在读一首诗。背景里的树影斑驳,落在她肩上,像披了件光做的衣裳。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在秋天的午后,走进一场影展——因为我们都在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微小却闪着光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男孩穿行在展区之间。一个边走边回头,像是怕错过什么;另一个坐在墙边,手里攥着个红色小玩具,笑得眼睛弯弯。他们不懂构图,也不知光影,但他们看得最认真。或许,最纯粹的观看,本就不需要解释。</p> <p class="ql-block">穿红外套的女人举起手机,对准一幅乡村照片——田埂上晾着衣服,一个孩子正伸手去碰。就在她按下快门的瞬间,照片里那个穿白外套的小孩,和现实中一个踮脚的孩子,仿佛重叠在了一起。我站在旁边,忽然鼻尖一酸。原来我们看的不是照片,是记忆,是童年,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下午。</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白上衣、系红围巾的女士站在两个孩子身后,笑着看他们伸手触摸墙上的画面。一个穿红外套,一个穿黑外套,小手在照片上轻轻滑过,像是在抚摸一段真实的故事。旁边有人举起手机,拍下了这一幕——三个身影,两代人,一场关于观看与被观看的温柔循环。</p> <p class="ql-block">一群人站在一幅大集体照前合影。照片里有老人有青年,笑容各异,背景是某个村庄的祠堂。现实中的参观者穿着鲜艳的冬衣,笑得同样灿烂。快门按下,两张“集体照”就这样叠在一起。我忽然觉得,影展的尽头,不是结束,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陌生人与陌生人,都在这一刻,轻轻握了手。</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灯光亮起,金属架上的照片在光影中显得更加深邃。高楼在远处静静矗立,树影婆娑,像守护着这片小小的艺术角落。几个人还在看,手机屏幕亮着,映出他们专注的脸。风有点凉,但没人急着走。有些光,白天看不见,要等到夜深,才肯浮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