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国宝一号:广州三元里古廟

阿蛋肥鸡蚊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历届中学历史课本里,我们不会忘记"三元里抗英"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的重要篇章,记载着中国人民自发抗击外敌的首次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鲜有人知的是,在广园中路与解放北路的交织处,隐藏在三元里村落中的三元古廟,是这场波澜壮阔抗英斗争的起点,抗英志士的誓师地遗址。今年夏天,我特意走进三元古廟,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3月4日国家公布第一批共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人们惊讶的发现,名不经传的三元古廟竟然是首批编号001,排名第一,于是便有了“国宝一号”的美名。照片中的这块牌子,我发现是在三元里牌坊对面人行道上,不是在古廟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元里村是广州市白云区的一个古村落,因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而闻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自发反侵略斗争的象征地,现保留多处历史遗迹并处于城市更新进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过去三元里村落分为四约,各有门楼守护。我从南约门楼进。门楼始建于民国14年(1925年),顶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为凹斗形,门口宽1.45米,花岗岩门夹石青砖墙,石额阴刻楷书“三元南约民国14年”,由顺德李伦道敬书。顶部女儿墙正中阴刻“古道依然”四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门楼曾于1925年重修,保留了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是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历史见证。外门原刻有“古道康庄朝绿水,依然怀旧对青山”对联,后因重修被覆盖。目前仍作为村民主要通道使用。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是三元里村,村民依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第一次走进重建于1995年三元里村,这里与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同,楼与楼之间的道路非常狭窄,建筑密度较高形成“握手楼”格局,看上去虽然破旧但还是十分干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内现存11座宗祠,在通往三元古廟的路上我见过几座,各有不同的风格,但我没有进去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这里启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建设21层商业综合体,打造文化商业生态轴,现正在拆建中……我拍的这几张照片已成过去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村巷内走了二十几分钟,我终于见到清代建筑北约门楼。此楼高6米的青砖墙体,花岗岩基座,门额阴刻“三元北约”字样‌。保留清代风格的石刻门联,古韵十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约门楼见证了与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全过程,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邻近就是三元古廟,当年抗英誓师的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北约门楼出来后经过三元里小学,来到广园中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突然出现在车水马龙的路旁,灰砖黛瓦的轮廓在周边高楼映衬下格外醒目,这就是三元古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元古廟它没有恢弘的山门,也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那灰墙青瓦,檐角微翘的小廟极不起眼,仿佛是一枚被遗忘的印章。可正是这份低调,轻轻地提醒人们:有些历史,不该被车水马龙淹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座看似普通的古庙,藏着厚重的历史密码。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是村民祭拜北帝的小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未进庙门,先被墙上的四块牌子吸引: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其中那块1961年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匾尤为特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8月11日被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两侧红灯笼垂着金穗,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木构梁柱透出岁月的温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元古庙本身是精巧的二进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仅237.6平方米,宽11.38米,深20.88米,典型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硬山顶的山门阔三间,条石铺地,墙基砌石、上部青砖,前檐石柱与山墙间的弯石坊古朴典雅。屋脊上的鳌鱼宝珠和夔纹脊饰流光溢彩,前廊四壁的"伏生传经"壁画保存完好,处处透着岭南古建筑的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惜原庙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1860年由乡民集资重建,延续了清代岭南祠庙的典型风格。如今我们所见的,不只是砖瓦木石,更是百年前百姓不屈意志的凝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跨进门槛,小院里的景象瞬间让人沉静下来,中央的香火鼎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静静伫立,瞬间将喧嚣隔绝,两侧的大榕树遮天蔽日,即便盛夏也凉意习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引人注目的是香火鼎旁左右两边各摆着两枚铁炮,炮身深绿的锈色像是时间刻下的年轮,依旧威严。其中最大的一尊重达5000斤,是道光二十三年佛山铸造的城防炮,曾守卫沙面西宁炮台,如今静静矗立在此,成为鸦片战争最直接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炮牌文介绍:大炮是为了打赢鸦片战争才铸造,每一门大炮杀死的英国佬不少于300人,于1809年由广州铸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推开那扇木门,门楣上“三元古廟”四字清晰可见,门右侧郭沫若题写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几个大字,笔力遒劲,仿佛仍在召唤后人走进这段烽火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一刻,仿佛穿越了百年门槛,走进了1841年的那个清晨一一村民们聚集于此,歃血为盟,誓死抗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直到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各幅图片将牛栏岗战役的硝烟凝固在我们的眼前,令人屏息凝神。画中的天空阴沉,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这场斗争的艰难。但村民们的目光坚定,他们的身影虽矮小,却如山岳般不可撼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节马图碑。1841年1月英军突袭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及其子陈举鹏英勇捐躯。陈连升的战马被英军掳往香港,它不吃不喝,每日面向虎门方向哀鸣,最后绝食而死。后人因之刻“节马图”碑以彰其节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厅两边各树立两尊民族英雄的雕像,左边是守将陈连升(生卒),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1841年1月7日,英军突袭大角、沙角炮台时,陈连升率领六百余官兵,与英军奋战,最后因寡不敌众而全部英勇牺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右边是何玉成,广东番禺县慕德里司萧冈乡人。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他在本乡怀清社学办团练,以怀滴社学领导人身份向南海等地发出飞東,请求各地集合壮丁,共同抗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尊用黑木雕成的玄武大帝坐在正堂,奇怪的是明明是庙却没有贡品,也没有点燃的香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厅下沙盘模型则生动还原了103乡民众围困四方炮台的场景,旌旗蔽野、杀声震天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可不是大水缸,而是鸦片战争期间抗击英军所用的炮台火药缸和炮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面三星旗曾是指挥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的誓言犹在耳边;锈迹斑斑的钩镰枪,弯钩处还留着当年钩砍英军马蹄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锈迹斑斑的钩镰枪,顶端的弯钩还留着钩砍马蹄的痕迹,据说是义勇冯觐锋当年撕裂英军指挥官衣领的武器;还有伍紫垣的印章、缴获的英军军服、农民使用的锄头镰刀,拼凑出一幅民众抗英的壮阔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些挂在墙上的牌匾,不只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提醒:一个民族的记忆,不该只存在于教科书的某一页。它应该有一座庙,有一门炮,有一棵树,有一个角落,让我们停下脚步,说一句:“我记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每天都有游客专程而来,在展板前驻足,在文物前沉思。他们或许带着课本而来,或许只是偶然路过,但只要走进这里,总会放慢脚步,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庭院中阳光透过树叶酒下斑驳光影,仿佛连风都放轻了脚步。这里没有激昂的解说词,也没有拥挤的人群,只有历史在静默中低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墻外,是城市的快节奏;墙内,是百年的慢回响。传统砖瓦建筑掩映在树影之间,屋檐下红灯笼依旧高挂,香炉前青烟袅袅。这里不像博物馆,更像一个活着的记忆空间一—历史没有被锁在玻璃柜里,而是呼吸在每一寸土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古廟出来,转左沿着喧闹的大路往前走,很快来到三元里抗英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升格为市级文保单位,2024年纳入永久保护绿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东人民抗英斗争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兴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村南侧山岗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小时候学校也组织我们来这里悼念先烈,敬献花篮。一晃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这里依然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市政府于1950年10月建立纪念碑,碑文刻有“一八四一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碑高8.5米至10米不等,近年还修葺并建成小公园,占地约7920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11月3日,毛泽东、刘少奇、李富春等一行从北京乘专列抵达广州,这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来广州。第二天,在本地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山纪念堂、广州三元里抗英烈士纪念碑、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毛主席参观广州革命胜迹这一历史细节,收录在2020年出版的《毛泽东在广州》一书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碑不仅是历史见证,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几次维修,现在园内已设历史图片展和纪录片播放设施,免费开放,年均接待游客量较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曾经发生的抗英战斗虽已过去百年,但高耸的丰碑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抗英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的象征!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发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将这片热土守护得更加坚固和繁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