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绍兴古城,历尽2500多年的发展,早就沧桑巨变。有赖于近年来的刻意保护与恢复,古城风貌仍有一部分保留在环城河圈起的区域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飞弄13号,座落着蔡元培故居。清道光年间,蔡元培祖父在笔飞弄购置房产,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蔡元培(1868—1940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清光绪年间进士,授为翰林编修。后弃官返乡,兴办教育,参加反清运动。曾在春晖中学任教,1916—1927年间担任北大校长,实践了中国教育制度民主性质的转型。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他的卓越领导,培育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一代新风,给近代中国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绍兴的地瓜经济不知道怎么提能升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府,号称“天官府第”,位于新河弄169号,是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吕本建造的府邸。现为江南最大的明代中期府第住宅群,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本(1504—1587年),字汝立,号南渠,晚号期斋。余姚人,明初因户籍登记错误,被写作李本,至隆庆四年(1570年)才恢复姓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吕府有十三座院落,称为“吕府十三厅”,是吕本的十三位弟子为感师恩各赠建一厅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阳明纪念馆设立在吕府,王阳明故居离这里也不远,因此有好多人以为吕府就是王阳明故居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小河两岸,是典型的绍兴民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阳明故里就在河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阳明,本名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明成化八年,生于余姚瑞云楼,后随父迁居绍兴,弘治十二年中进士。因筑室会稽山阳明洞,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他创立的阳明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阳明故居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1924年,大火又将续建屋宇烧毁殆尽。现在的建筑是在对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基础上复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碧霞池。民间传说碧霞元君是护佐生育与平安的神,王阳明与妻子没有生育后代,特建造此池并以“碧霞”名之,有希望老来得子之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门框,是遗存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建筑物都是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建造的,成本很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习堂是王阳明讲学传道的重要场所,化10元钱可以买一套用具在这里抄写“四句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思想核心命题:“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被视为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凝练概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阳明学说高深莫测,平民百姓难以理解。据专家介绍,该学说以心体无善恶为基点,指出善恶产生于意念活动,强调通过良知辨识善恶,并将为善去恶的格物视为实践过程。后世学者刘宗周等也质疑这四句存有逻辑矛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象台是后院的高土堆,据说是用碧霞池“掘池筑台”而成。观心亭的楹联为王阳明的诗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刻有王阳明人生历程的东阳木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物品陈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圣故里,小桥流水人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某日走到桥头,遇见一位老婆婆挎着一蓝六角扇售卖,生意很冷淡,就向一店家借了笔墨,在老婆婆的每把扇上题了五个字,老婆婆见扇面上涂满了黑字,面露愠色,王羲之笑着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题的字,每把扇可卖百钱。”老婆婆疑惑地去叫卖,果然被抢购一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此这桥就叫题扇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婆婆见题了字的扇好卖,就候在桥边等王羲之,为了摆脱纠缠,王羲之将笔抛入“笔飞弄”,人也躲进了“躲婆弄”,两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羲之陈列馆。主要陈列王羲之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羲之(303—361年),东晋大书法家,原籍山东临沂琅琊,12岁时随家族衣冠南渡至绍兴,曾出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世人尊称其为“王右军”。他为人耿直豁达,淡泊名利,好山水形胜。在会稽做官四年后便辞官还乡,晚年归隐嵊州金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巷深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戒珠寺位于蕺山南麓西街,原是王羲之的故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王羲之住在此宅时,曾失落一颗自己非常喜欢的珠子,当时怀疑是一位与他过往很密切的老僧所窃。老僧得知自己的品行被怀疑后,没法解释,最后郁闷而死。事后发现,珠子是被王羲之养的大白鹅误吞。王羲之追悔莫及,舍宅为寺以纪念老僧,并亲题“戒珠讲寺”匾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蕺山书院最初由南宋名臣韩度创办,明代理学家刘宗周在此讲学,并创立“蕺山学派”,光绪年间改为山阴县学堂,辛亥革命后曾作为绍兴师范学校校址。2003年恢复传统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笔塔,位于蕺山之巅,它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构成“三塔鼎立”景观,是绍兴的文化象征,也是绍兴古城的地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笔塔始建于东晋,塔和山原属于王羲之故居,故又名“王家塔”。1942年被日寇炸毁,2003年重建后定名为文笔塔。塔高36.8米,外观五层,内实七层,双梯贯通,登顶可俯瞰绍兴古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登上塔顶,环顾四周,绍兴新貌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古老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进行持续维护和修复,是对先贤的尊敬,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鞭策。当然,一个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迹众多,环境优美的地方,也能有效宣传和提升自身的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