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中国古代玉器</b></div>       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玉石因其温润坚韧的品相和纯净的色泽,被视为天地精华的凝聚,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高度契合。中国的玉器制作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礼神法器,到夏商时期象征权力财富的礼器,再到西周以后成为礼制与道德的化身,直至隋唐明清演变为承载吉祥寓意的俗世珍宝,其材质、造型与使用方式的变迁,完整勾勒出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并承载了其核心的精神与价值。  玉猪龙<div>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前2900年)</div>  神面形器<div>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前3000年)。神面形器是红山文化标志性玉器之一。正面以阴线刻神面纹,圆眼内凹,下部雕一排长齿,左右两端是变形的犬齿或翅膀。类似玉饰的侧边或背面都有穿孔,可以缝在织物上。</div>  玛瑙玉组佩<div>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div>  玛瑙玉串饰<div>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div>  白玉镂雕花卉纹套球<div>清代(公元1644-1911年)</div>  白玉镂雕鹤莲纹花熏<div>清代(公元1644-1911年)</div>  白玉镂雕山石人物图山子<div>清代(公元1644-1911年)</div>  凤纹三牺盖鼎<div>清代(公元1644-1911年)</div>  三螭纹觥<br>清(公元1644年—1911年)  兽面纹双螭耳簋<div>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div>   玛瑙巧作“鹤鹿同春”花插<br>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青玉松鹤鹿纹山子<div>清代(公元1644-1911年) </div>  左:白玉镂雕山石人物图山子<br><div>右:双獾玉摆件</div><div>清代(公元1644-1911年)</div>  描金御制诗花卉纹盖碗<div>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div>  红木嵌玉龙纹插屏<div>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div>  <b>中国古代佛造像展</b><div>为常设专题展,展览精选236件馆藏精品,通过“传播之路——石窟寺撷珍”“神采华韵——汉传佛造像”“交相辉映——藏传佛造像”三大专题,系统勾勒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展现其多元交融的文化内涵与精湛技艺,彰显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源远流长的精神特质。<br></div>  石雕菩萨头像<br>唐(公元618-907年)此头像为宋代木雕彩绘观音像的典型代表,冠中饰阿弥陀佛,面相丰腴庄严,体现宋代佛教造像"世俗化""典雅化"的审美特征。木雕彩绘工艺精湛,虽部分文字识别有误,但整体呈现宋代宗教艺术融合文人意趣的时代风格。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正面)<br>宋(960-1279年),此头像为宋代木雕彩绘观音像的典型代表,冠中饰阿弥陀佛,面相丰腴庄严,体现宋代佛教造像"世俗化""典雅化"的审美特征。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侧面)<br>宋(960-1279年),木雕彩绘工艺精湛,虽部分文字识别有误,但整体呈现宋代宗教艺术融合文人意趣的时代风格。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br>宋(960-1279年),此尊宋代彩绘木雕观音坐像头戴化佛宝冠,身披帔帛,璎珞垂落自然,衣纹流畅且彩绘保存较好,整体造型既具宗教庄严感,又体现宋代造像写实温婉的审美特征,是宋代木雕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作。<br>  三彩菩萨坐像<br>唐(公元618-907年)  此像为唐代三彩釉陶作品,菩萨结跏趺坐,面容丰腴,衣纹流畅,通体施绿、黄、白等色釉,釉彩交融流淌。三彩釉陶常见于唐代贵族随葬明器,此造像兼具宗教神圣感与大唐华丽气象,反映盛唐佛教艺术与工艺美术的融合成就。  彩绘石雕佛头像<br>北齐至隋(公元550-618年),此佛头像肉髻低平,面庞丰圆,双耳垂肩,眼睑微垂呈现内省慈悲之态。原施彩绘多已脱落,石质表面风化自然。其造型融合北齐"曹衣出水"式柔美风格与隋代饱满造型特征,展现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中的典型面貌,属山东青州或河北曲阳地区造像系统。<br>  <div><b>中国古代书画</b></div><div>以“清代进士的翰墨遗珍”为主题,精选70余件清代书法墨迹与碑帖善本。展览通过“临帖摹碑”“应制题赠”等四个篇章,系统展现清代进士书家在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艺术成就。他们融庙堂之气与书卷之雅于一体,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深厚的笔墨功力,更折射出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意趣,是理解书法与时代互动关系的重要窗口。<br></div>  楷书题《圣谟广运图》卷<br>作者: 钱维城(1720—1772)<br>创作年代: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br>材质: 纸本<br>此作为清代乾隆朝著名词臣画家钱维城的楷书题跋。钱维城是乾隆十年状元,深得皇帝赏识。《圣谟广运图》应是描绘乾隆皇帝文治武功的画卷,钱维城为此卷题写楷书跋文,其书法端正严谨,与画作内容相得益彰,共同成为颂扬皇帝功绩的艺术珍品。此作是研究清代宫廷艺术、乾隆时期文化政策及钱维城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  楷书《题邹一桂百花图》卷<br>作者: 梁诗正(1697—1763)<br>创作年代: 清乾隆八年(1743年)<br>材质: 绢本<br>此作为清代乾隆朝重臣、书法家梁诗正为画家邹一桂的《百花图》卷所题写的楷书跋文。梁诗正书法深得乾隆皇帝赏识,其楷书风格端庄秀润,是典型的“馆阁体”代表。此作书于绢上,与绘画合璧,是研究清代宫廷书画艺术、君臣文化交流以及梁诗正书法风格的珍贵实物资料。  清代进士印章选萃<div>清代(1644-1912年)</div>  <div><b>中国古代饮食文化</b></div><div>      展览共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展出精选文物240余件(套),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真实刻画古代劳动人民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达中华民族对对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因时间有限,只重点拍摄了器具。</div>  <b>中国古代钱币</b><div>      中国古代钱币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大类,总量众多,品类齐全,涵盖了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中国古代钱币,而且大多品相完好,一级品数量在国内外均独占鳌头,是名副其实的馆藏亮点,为开展中国钱币学、中国货币史和中国古代商业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等研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实物资源。</div>  <b>中国古代铜镜</b><div>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从国博丰厚馆藏中精选200余件(套)文物,按七个单元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展览综合运用新技术,生动阐释了铜镜的历史、审美、科技与文化价值,展现了古代高超的冶铸技术、独特的审美取向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r><br></div>  所有图片为原创,资料来源于馆内文物介绍。<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9月18日拍摄</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10月27日编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