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戈闲侃“断舍离”

星戈

<p class="ql-block">星戈闲侃“断舍离”</p><p class="ql-block"> 文/星戈</p><p class="ql-block"> “断舍离”源自日本,近年热度不减,核心是教人轻装上阵,把不常用、不重要的物品尽数舍弃。有人奉行到极致,把家里收拾得近乎“家徒四壁”,却常在需要时发现刚需物件早已被丢弃,只能花钱重买,反倒陷入“舍而后购”的循环。</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这种“一刀切”的断舍离,未必适配中国人,尤其不适合我们这代中老年人。我们的成长轨迹里,物资匮乏是深刻的时代印记:童年时缺衣少食,日子过得紧巴巴,就连做饭的柴火,都要把打谷场的稻草、棉杆和路边的树叶一一扫回家塞进灶膛。长大后工作、租房、买房安家、抚育子女、赡养父母,人生的每一步都在为生活奔波,真正物资丰盈的日子,其实并没有过多少年。父母辈的勤俭节约耳濡目染,早已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即便后来经济条件改善,我依旧保留着“物尽其用”的本能:衣物要穿到实在破损才舍得丢,小物件修修补补又能用上许久。家里的电风扇,我修过好几次,小到更换电容,大到自行买回功率更大的电机替换损坏的原装件,如今仍在正常运转。工具箱里螺丝起子、锤子等工具一应俱全,杂物间也囤着各类备用材料,遇到生活里的小麻烦,自己动手就能解决。或许是从未体验过“啥都富余”的生活,我一直旗帜鲜明地“抵制”断舍离。老辈人常说“寸木有寸用”,掉了一颗螺丝的插座板、多出来的半卷电线、旧物上拆下的零件,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与其盲目丢弃,不如妥善收纳。</p><p class="ql-block">当然,我反对的不是整理与清洁本身,而是那种为了“断舍离”而断舍离的教条。家里该清理的无用之物,自然要果断舍弃,但更该倡导一种贴合国情与文化的“中国式整理智慧”:从“断”到“择”,重在流通。不鼓励盲目购物、囤积无度,但更强调物尽其用与良性循环。旧衣物清洗干净送入回收箱,让专业机构处理后焕发新生;孩子不再阅读的书籍送给更小的孩子,让知识传递温暖——这远比单纯丢弃更有人情味,也更具社会价值。从“舍”到“纳”,重在管理。整理的核心从不是“扔了多少”,而是“如何管好”:用合理的收纳方式让物品各安其位,既不杂乱无章,又能在需要时随手取用。一个干净有序、能从容应对生活需求的家,远比空荡却冰冷的房间更有生活智慧。从“离”到“承”,重在意义。有些物品早已超越了实用价值,成为情感的载体与家风的传承。父母用过的记账本、缝补衣物的针线盒、祖辈留下的旧农具,或许再无使用机会,却是一个家庭的“文物”,是情感的锚点,更是勤俭、务实等优良品质的见证。为它们留出一方小小天地,便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保留了一片栖息之所。</p><p class="ql-block"> 回望中华文明,作为延绵数千年的农耕大国,“积谷防饥”“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敬天惜物”“物尽其用”的传承精神,早已刻进文化基因。祖辈在春耕秋收的循环里懂得积累的价值,一件旧物承载着家族记忆,一方空间不仅用于栖身,更用于安放情感、维系人伦。中国式的家,是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场域,是物质与精神交织的厚重积淀。让中国家庭强行践行“空无一物”的断舍离,无异于抽离其文化根基,让家沦为失去温度与记忆的“快捷酒店”。</p><p class="ql-block"> 整理生活从来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恰到好处”。中国式整理智慧,不追逐潮流教条,而是在收纳与流通中兼顾实用与情感,在传承与珍惜中安放生活本真——这才是属于我们的、有温度的生活之道。我们不必做“断舍离”的盲目追随者,而要做自己生活的掌舵人,让日子在张弛有度中,活出独有的从容与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