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篇.齐物论第二</b></h3> 《南华经》内篇7、外篇15、杂篇11,共33篇。份量最重、最能代表庄子甚至整个道家思想高度的,就是这篇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齐物论》。思辨幽深、言辞晦涩,历代注疏也是争议颇多,公认的烧脑。 本篇题目历来有多种解释,但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齐物”论;一是齐“物论”。就前者说,庄子所“齐”的逻辑中心在于“物”;就后者说,庄子所“齐”的逻辑重心在于“论”。事实上两种不同的理解在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而且本身并不对立,在“齐”这一基本理论上是内在一致的,或者说这两种说法是同一个思路而切入点不同而已。庄子就是通过这种“齐”的方式,追寻超拔、脱俗的自由境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关键词】</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丧我,成心,以明,真宰,道枢,天倪,天府,葆光,物化</font></b><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句】</div><br><u><b>荅焉似丧其耦…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b></u><div><b><u><br></u></b>俗话说的“发愣”“ 出神”之形象的逼真写照。<br>“精神与肉身为偶,或物与我为偶。“似丧其耦”意指心灵活动不为形躯所牵制,亦即精神活动超越于匹对的关系而达到独立自由的境界。”(陈鼓应)<br>“昔之隐几,应物时也;今之隐几,遗物时也。”(吕慧卿)<br>《庄子》之“坐忘”似释迦之“入定”。由“隐几”至于“吾丧我”,就像由“打坐”至于“入定”。“昔之隐几”指“打坐”时言,“今之隐几”指“入定”时言。<br><font color="#ed2308">“静”是道文化修身内容“返璞归真”的最根本法则。先天落后天的总法则是“动”,后天返先天的总法则是“静”</font>。南郭子綦此时状态即是“入静”之态。<br></div> <u><b>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b></u><div><b><u><br></u></b>此处的“吾”乃指真我,“我”乃指偏执“己”、“功”、“名”的我。由“丧我”而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物化”之境。<br>“此以‘丧我’发端,要显<font color="#ed2308">世人是非皆为我见</font>。”(释德清)<br>“将要齐物论,而以三籁发端者,要人悟自己言之所出,乃天机所发。果能忘机,无心之言,如风吹窍号,又何是非之有哉。”(释德清)<br>庄子继承老子的精神,第一步讲精神平等就是要“丧我”, 丧小我,忘小我,而成就大我。(方东美)<br><font color="#ed2308"> “三籁”是《齐物论》全篇的 “引子”,引出了“‘道’本无真伪,是什么原因产生了真伪;‘天理’本无是非,是什么原因产生了是非” 这个论题。以下全篇就分别从很多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论述。</font><br> “天籁”,即无形世界的无声之声。大音希声、天理无言,是大道的范畴,人类感知器官感受不到。 “地籁”,即有形世界的有声之声。是物质世界发出的自然声音,人类感官可以接收。“天籁” 和 “地籁” 都没有人为设定的 “标准”,不存在 “是” 与 “非”、“美” 与 “丑”、“善” 与 “恶”、“尊” 与 “卑” 等等。“人籁”,即人类根据自己心中的需要,所设定的局限性 “标准”。<font color="#ed2308">有了 “标准” 就必定会产生 “是” 与 “非”、“美” 与 “丑”、“善” 与 “恶”、“尊” 与 “卑” 等等,进而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顽固执着坚持的一己之“理”。</font>( 孟至岭)<br></div> <u><b>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b></u><div><b><u><br></u></b>这个问题无需回答。“自己”和“自取”皆无需发动者。(冯友兰)<br>这句话说的就是 “天籁”。天籁的特点是一片清虚、无声无息,是大道的本音,人的听力功能无法听到,像南郭子綦在心如死灰、身如枯槁、吾丧我、尽忘外表的境界之下,完全源自自己 “内在” 的 “声音” 可以与天相通,但不是通过 “有形” 范畴的耳和喉的功能。实际上,“天籁” 是 “道” 的范畴,不是物质世界的范畴,是耳朵听不到的 “清虚之音”,只有这种无声的 “声音”,才能有效地与天交流,就像南郭子綦,是个有道的高人,在寂静的状态下可以听到天的心声,这就是 “天籁”。(孟至岭)<br></div> <u><b>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b></u><div><b><u><br></u></b>殚精竭虑,寝食难安。嗨!丫忙啥呢?<br>万窍为空,风止则归于静;“成心”郁结,玄辩不休。<br>“地籁无心,而<font color="#ed2308">人言有心,各封己见(小智),故有是非</font>。”(释德清)<br><br><u><b>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b></u></div><div><b><u><br></u></b>成心,己是之见。(王闿运)<br>“成心”与“成形”对文,<font color="#ed2308">各随其成心而师之,所以为芒,而是非横生也</font>。(钱穆)<br>《庚桑楚篇》:“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师成心,即以知为师也。(曹受坤)<br><font color="#ed2308">凡域情滞著,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font>。(成玄英)<br></div> <u><b>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b></u><div><b><u><br></u></b>在先秦哲学里,还没有宗教所说的自然界的主宰,有这样主宰的人称之为“天”或“帝”(这个我懂:西方常言“Oh!My God!”,国人则言“我的天呐!”)。这里的“真宰”、“真君” 即真心、真我,是就人的主观世界说的。(冯友兰)<br>我偏向于方东美先生所言:<font color="#ed2308">“真君”就像黑格尔所谓的universal mind(普遍心灵)或者称作absolute mind(绝对心灵)。这种精神状态在宇宙中,不仅仅陷于主观,而是通乎主体之际的(intersubjective)。当人人都可体验这种普遍精神,一切宇宙万象、宇宙万物都是在此普遍精神里面,一切偏私、骄奋、主观都可一一化除掉。此种真我便是一种通乎主体之际的心灵(intersubjective mind)。</font><br>《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br></div> <u><b>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b></u><div><b><u><br></u></b><font color="#ed2308">儒墨显学在庄子眼中也不过“小成”,庄子认为“辩”为一大智障。</font><br>任何一理论成立时,所显示之“是非”皆不能与“最后之真”相符,“小成”足使心灵局限于此,而不能观最后之真或全体之真。(劳思光)<br>“以明”,如实地反映多彩的世界。(宗白华)<br></div> <u><b>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b></u><div><b><u><br></u></b>老子云:“当其无,有车之用。”。“无”是毂中空处,惟其中空,故能受轴而运转不穷。(朱子)<br>夫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郭象)<br>一切理论系统相依相映而生,又互为消长,永远循环;如此,理论系统之追求,永是“行与影竞走”,自溺于概念游戏中。倘心灵超越此种执着、而一体平看,则一切理论系统皆为一概念下之封闭系统,彼此实无价值之分别。(劳思光)<br>在这个一切的观点及角度(all of perspectives)里面,我们可以找出一个<font color="#ed2308">共同的焦点</font>……从这个焦点再回看各种理论系统,就会发现每个理论系统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相对理由,也因而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系统的见解。庄子从相对性看起来称之为“两行”,从共同的真理焦点看起来,称之为“道枢”。(方东美)<br>夫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郭象)<br><font color="#ed2308">合乎道枢才像得入环的中心,方可顺应无穷的流变。</font><br></div> <u><b>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b></u><div><b><u><br></u></b>“天然简单,人事复杂”“大道至简”。在简单的“根本”处解决问题,就能事半功倍;在复杂的“末端”处解决问题,就会事倍功半。<font color="#ed2308">能用简单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解决得清楚明白,是大智慧</font>;用复杂的方法把简单的事物越做越复杂,越做越纷乱,必是末端的执着。<br><br><u><b>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u></div><div><b><u><br></u></b><font color="#ed2308">庄子有意忽略相对事物(时空)中的绝对性,其目的在于扩展人的视野,以参破现象界中的时空界限,把心灵从封锁的境域中超拔出来。</font>可参见《秋水》篇中河伯与北海若的精彩对话。<br>想起苏子那两句: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br>在概念转换表面上玩诡辩,庄子绝对不输于名家那些大佬,贵在貌似梦呓胡诌背后的灵化深意直如醍醐灌顶。<br></div> <u><b>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b></u><div><b><u><br></u></b>《知北游》篇有“<font color="#ed2308">知者不言</font>”可参。<br> “天府”,即自然之府,即至人藏道之心窍也。(蒋锡昌)<br>“葆,藏也。<font color="#ed2308" style="">藏其光而不露,曰葆光</font>。”(林希逸)<br>万说纷纭,皆由有“言”而起。<font color="#ed2308">道家之理想,则为息言说以养虚灵之自觉</font>,即所谓“葆光”是也。(劳思光)<br><font color="#ed2308">知识是人的智慧的来源,但也是人生自由的最大障碍</font>。应该超越知识、超越语言,齐同“物论”。( 白延辉 《自由的追寻》2012)<br></div> <u><b>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b></u><div><b><u><br></u></b>安适之至谓之“忘”。<br><font color="#ed2308">忘年故玄同死生,忘义故弥贯是非</font>。(郭象)<br>振动鼓舞于无物之境。此“振”字便是逍遥之意。(林希逸)<br>无竟者,乃绝疆界之境。即大道之实际,所言广漠之乡,旷垠之野,皆无竟之义。(释德清)<br><br><u><b>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b></u></div><div><b><u><br></u></b><font color="#ed2308">物有分,化则一也</font>。至人深达造化之原,绝无我相,故一切是非、利害、贵贱、生死,不入胸次,忘年、忘义,浩然与天地精神往来。(马其昶)<br></div> 【本篇主要角色】南郭子綦,颜成子游,狙公,昭文,师旷,惠子,尧,舜,啮缺,王倪,瞿鹊子,长梧子,孔子,丽姬,罔两,庄周 【拙作垫脚】江渚远山图(纸本水墨) <p class="ql-block">【往期回顾】</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0k0qxx" target="_blank">南華隨記(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