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7日上午,南京市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秘书长韩剑峰的关心带领下,走访南京天后宫,南京天后宫负责人曹信杰道长亲自接见各位领导的走访。</p><p class="ql-block">韩剑峰,</p><p class="ql-block">南京市鼓楼区政协人资环委原主任,南京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张永,</p><p class="ql-block">南京市鼓楼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原主任,南京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p><p class="ql-block">王以华,</p><p class="ql-block">南京市鼓楼区总工会原常务副主席,南京妈祖文化研究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练世霞</p><p class="ql-block">南京天后宫监事长,海南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一行来到南京天后宫走访交流。秋阳洒在古老的屋檐上,整座庙宇静谧而庄严。此次走访,不只是礼敬神明,更是为了探寻这座城市深处的文化脉络,看看妈祖信仰在这片土地上如何生根、延续、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的门楼不高,却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金匾高悬,“天后宫”三个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红灯笼静静垂落,像守候百年的耳语,诉说着过往香火不断的故事。两侧对联写着“民安河清共仰光普照,民安物阜咸瞻大地无私”,字字如钟,敲在心上。跨过门槛的那一刻,仿佛走进了一段被时光温柔包裹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这座天后宫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金浦蔡长云领头、联同闽商贤士共同出资捐建,那时漕运兴盛,江河之上舟楫往来,百姓祈愿平安,便有了这方供奉天后的清净之地。历经风雨,几度沉寂,又在新时代中逐步恢复。如今它不仅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成了连接两岸文化、传承海洋文明的一扇窗。</p> <p class="ql-block">主殿内的祭坛布置得庄重而精致。黄帷幕上金龙盘绕,气势恢宏,上方“福佑金陵”四字赫然醒目。神像身着蓝袍,面容慈和,像是默默注视着每一个前来祈愿的人。供桌上果品齐整,香火不绝,烛光摇曳中,仿佛能听见千百个平凡心愿在低语:愿家人安康,愿舟车平安,愿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走进正殿,门楣雕花古朴,木构梁枋间透出岁月的呼吸。神像端坐中央,前有供果鲜花,香炉轻袅。一对楹联静静垂挂:“海不扬波千秋永赖,民皆安堵万古咸钦”。那一刻,忽然明白,人们所求的从来不是奇迹,而是一种心安——风浪来时有人可念,前路未明时有光可依。</p> <p class="ql-block">庙外墙上嵌着一块石碑,是南京市人民政府2006年立下的文保单位标志。风吹日晒,字迹依旧清晰。旁边“无私”二字红匾高悬,与碑文相望,像是在提醒:信仰的本质,或许正是放下私欲,心怀苍生。</p> <p class="ql-block">曹信杰道长迎在门前,一身黑袍,神情谦和。他带着我们缓缓穿行于殿宇之间,讲述天后宫的由来,也谈起妈祖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妈祖不只是海神,她代表的是仁爱、慈悲与守护。”他说这话时,目光温和却坚定,“我们做的不是复建庙宇,而是唤醒一种记忆,一种连接。”</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偏殿,他指着一尊红衣神像介绍其来历。那是一位护法神将,手持长矛,威风凛凛。听得入神。阳光从窗棂斜照进来,落在道长的手势上,也落在听众专注的脸庞上。那一刻,讲解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一场文化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三位长者站在神龛前合影,神像披甲执矛,金饰熠熠。他们站姿端正,神情肃穆,像是在完成一次庄严的交接。我站在一旁,忽然觉得,这些年来守护天后宫的,正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他们不求留名,只愿香火不断,文脉不息。</p> <p class="ql-block">韩秘书长与曹道长并肩而立,低声交谈。他们谈到了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妈祖文化,如何结合节庆活动推动两岸交流,甚至设想建立一个小型文化展馆。“不能让这里只是烧香的地方,”韩秘书长说,“它应该成为一座桥梁。”</p> <p class="ql-block">祭坛前,两人继续说着。香炉轻烟袅袅,映着他们沉思的侧脸。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文化延续的深切关切。我能感受到,这份交流早已超越了形式上的走访,而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责任的确认。</p> <p class="ql-block">临行前,大家在主殿前合影。背景仍是那幅“福佑金陵”的黄帷幕,龙纹翻腾,气象万千。我们笑着站成一排,虽来自不同岗位,却因共同的文化信念聚在一起。镜头定格的不只是笑容,更是一份传承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在会客堂落座。几杯清茶,几番深谈。墙上挂着神像画,供台上香花常新。没有人急于离开,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这一刻,我更加确信: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这样一次次真诚的走访、一句句朴实的对话中悄然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天后宫,不只是供奉神明的殿堂,更是城市记忆的容器,是人心归处的灯塔。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轻轻推开那扇门,走进去,看一看,听一听,然后,把这份光,传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