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语心鉴 ,人德世尊

鱼乎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人的传统里,石头从来不只是石头。从米芾的"石丈"到曹雪芹的"通灵宝玉",从白居易的"太湖石"到郑板桥的"丑石",这些沉默的自然之物被赋予人格化的精神气质,成为文人自我投射的载体。周晓音教授的《寻踪,遇见东坡·看到东坡的"雪浪石"》以苏轼在定州邂逅的这块奇石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这部作品表面上是关于一块石头的传记,实质上却是通过"物"的视角,重构了苏轼晚年的精神世界与审美哲学。</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对雪浪石的书写具有鲜明的"物性转向"特征。她不是简单地将石头作为审美对象,而是详细考证了这块石头从地质形成到文化符号的完整生命历程。太行山脉的造山运动赋予了它最初的形貌,北宋衙署后花园的偶然发现开启了它的文化生命,而苏轼的审美凝视则彻底改变了它的存在意义。作者写道:"这块来自太行山的勇石以惊人的气势与敌作战,飞来城下,那轰鸣之声会'惊落'天骄之魂,何其勇也!"这种拟人化修辞并非文学修饰,而是揭示了物质如何通过人的感知获得灵性。</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周晓音教授特别关注了雪浪石的物质流转过程:苏轼如何"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明清官员如何重新发现并安置这块石头;现代医院如何成为它的临时庇护所。这种对物质文化流动轨迹的追踪,使作品超越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文本中心主义,呈现出"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自觉。作者敏锐地注意到,雪浪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天然形态,更在于苏轼为它设计的展示方式——"汉白玉莲花盆托着纹理自然的黑石",这种人工与自然的并置,恰恰体现了宋代文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最富洞见的分析在于揭示雪浪石如何成为苏轼的精神镜像。她将苏轼《雪浪石》诗中的"太行西来万马屯"与"此身自幻孰非梦"并置解读,指出"写石"与"写人"的双重性:"太行山上的飞石遭遇冷落,是否使他想起了自己政治上的前途未卜?"这种解读准确把握了苏轼晚年"寄情于物"的创作心理。被贬定州的苏轼,面对着朝廷的政治风暴,正如那块从战场功臣沦落为"僵卧枯榆根"的太行飞石。石头的命运轨迹与苏轼的人生际遇形成了精妙的互文关系。</p><p class="ql-block"> 作者特别强调了苏轼与雪浪石互动的仪式性特征:"把酒坐看珠跳盆"不仅是审美行为,更是一种存在方式的表达。在政治失意的境况下,苏轼通过这种看似闲适的玩石活动,实践着"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生活哲学。周晓音教授敏锐地捕捉到,苏轼对雪浪石的喜爱不同于普通收藏家的占有欲,而是建立在对物性充分尊重基础上的精神对话。正如她在描述苏轼与石头的相处时写道:"与石头相看两不厌",这种"相看"的状态正是中国文人"物我两忘"审美境界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对雪浪石后续历史的追踪构成了著作的另一重要维度。她详细梳理了从苏辙、李之仪到乾隆皇帝的历代接受史,展现了文化记忆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被不断重构。张舜民"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的哀辞,乾隆皇帝御题"后雪浪石"的行为,乃至现代定州百姓对"韩园苏石"的情感依恋,都显示了这块石头如何超越单纯的审美对象,成为集体记忆的承载物。</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雪浪石现境的描写尤为动人:"六角亭下的'雪浪石'。亭简简单单,朴实无华,它就是护卫雪浪石的。"这种克制的描述背后,是对文化遗产当代命运的深刻思考。当周晓音教授提到新建的众春园将使雪浪石"又一次相逢"时,她实际上探讨了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如何获得新生的问题。她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生命史"研究路径,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维度。</p> <p class="ql-block">  《寻踪,遇见东坡·看到东坡的"雪浪石"》在文体上也富有创新性。作品融合了学术考证、文学批评、游记散文和文化遗产研究的多重维度,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散文"风格。周晓音教授的"寻踪"不仅是空间上的追寻——从开元寺塔到武警医院,更是时间上的穿越——从北宋到当代。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策略,使学术研究具有了可读性和现场感。</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记述自己寻找雪浪石的过程中,巧妙地将个人体验与学术思考交织在一起:"我隔着铁栅栏观赏""选取不同角度,拍几张照片"这些细节描写赋予学术研究以鲜活的个人视角。而当她想象"带一杯小酒,陪它聊聊天"时,实际上延续了苏轼"把酒坐看"的传统,完成了古今对话的闭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的这部作品最终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物质文化研究,应该既能揭示物的社会生命,又能呈现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一块石头的追踪,她不仅还原了苏轼晚年的生活场景与心理状态,更展现了中国文人"格物致知"的传统如何通过具体物质实践得以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寻踪,遇见东坡·看到东坡的"雪浪石"》既是对过去的文化考古,也是对当下的精神启示。</p> <p class="ql-block">  当定州百姓将"韩园苏石"视为"诗和远方"时,他们延续的正是苏轼对待物质文化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周晓音教授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在对物的凝视中看到人的精神,在历史的碎片中拼出文化的全貌。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它让我们相信,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物的尊重和理解,重建人与物质世界的精神联结。</p><p class="ql-block"> 2025.10.27于城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