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露天电影

Lily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露天电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的小时候,还没等到放学,就有消息传出:今晚有电影。所以一放学,我们回家的步伐特别急促,也不在路上逗留。回家后书包一扔,匆匆扒拉几口早上的剩饭,抄起家里所有的凳子,冲向大队打谷场或营部院子。我们村里驻扎部队,一个营部一个连部。连部较远,抗那么多凳子不方便,所以去的少。营部近,部队大概为了搞好军民鱼水情,经常放电影给我们看。</p> <p class="ql-block">  我们早早到达放映场,其实大人们还在田里干活呢,抢占"黄金地段"是头等大事,相当于现在的“VIP”,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如果是在大队打谷场,我们摆开凳子,有时搬来石头,围好自己的区域,不允许任何人侵占,如有越界情况,可能会引发争执或吵架事件,那真是寸土不让。如在营部大院,水泥地上,我们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粉笔,在地上画出界限,任何人不能越雷池一步。其实很多时候,那些给父母及家人预留的位置,直到电影结束也空空如也,父母压根就没来,但下次依旧要占,我想那时候孩子们的心里占空位比看电影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电影还没开始,记得最清楚的卖瓜子老人马焕章打着昏暗的马灯,一个竹篾篮子盛满香气扑鼻的葵花籽,还有一秆称,我们几颗小脑袋凑在灯下买一毛钱的瓜子。并不是所有的小孩子口袋里都能掏出一毛或者几分钱。打谷场的幕布是挂在两棵大树之间的,营部的是挂在篮球架上的。等到放映机的那束强光投射在银幕上时,场上顿时寂静下来,只听见窸窸窣窣的嗑瓜子声和放映机呜呜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少林寺》系列几乎没有我们没看过的,而且是看过好几遍,那时候男孩子们几乎都会几个武术招式,来源于李连杰的武打动作,还有《地道战》系列于惊险与出奇中让我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洗礼,《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向我开炮”成为我们的精神口号,在学校玩打沙包的时候,经常一边躲,一边喊“向我开炮”,《牧马人》中许灵均的抉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懂得了责任与担当,陈强陈佩斯的《父与子》喜剧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它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思想差异。当然,电影场里睡觉也属于观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所有电影都引人入胜,有时看了不到一半就开始打瞌睡,有的东倒西歪打盹,有的趴在凳子上睡,有的被父母抱着,有的索性睡在土地上。其实那些半梦半醒的夜晚,反而成了记忆里的温柔注脚——‌梦里是电影中的刀光剑影,醒来是头顶的满天星斗‌。也有的电影过于恐怖,比如《聊斋》、《画皮》这类惊悚片,我害怕得捂住双眼,但仍想从指缝里偷窥。</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时候,青蛙在小河里呱呱伴奏,萤火虫在放映机周围飞舞,也有蚊子到处叮咬。冬天,大人孩子裹着厚重的棉衣,有的裹着羊皮袄,但也冻得直跺脚。经常听到一片“咚咚”的跺脚声。</p><p class="ql-block"> 有时放映到一半,突然停电或者放映机故障,全场一片哗然。孩子们跑去上厕所,追赶打闹了。大人们趁机开始闲聊起来,聊那一亩田三分地,聊东聊西,好不热闹。直到来电或机子修好,全场才恢复寂静。</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有趣的情况,就是来迟的大人因为正面的场地坐满了人,就坐在银幕背面看,背面观影者一般寥寥无几,我偶尔在背面逗留一下,体验“反片观影”的效果,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是“镜像原理”,独特但少有人看。</p> <p class="ql-block">  电影结束后,人们结伴回家,或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大人背着睡熟的孩子,挟着凳子,打着手电筒,一边走,一边讨论着剧情。意兴阑珊过后,整个村庄逐渐归于平静,偶尔听得几声狗吠。下一次放映开始之前,放映员首先通过喇叭通知:谁家娃娃上次的一只凉鞋,还有一件花布衫丢了,请来认领。</p> <p class="ql-block">  那些带着体温的板凳,那些为半尺座位较劲的夜晚,那些电影里的人物和故事,至今仍被反复怀念,在露天电影的光影里,藏着我们最纯粹的快乐——那个没有手机和作业的年代,一块白布,一束光,就能点亮我们的整个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