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独秀园

水易

<p class="ql-block"> 访独秀园</p><p class="ql-block"> 水易</p><p class="ql-block"> 2016-2019.3.17</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前,早有听说陈独秀家乡在独秀山下修了他的安息之地,让一直漂泊在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我党早期主要创建者,终于有了应有的归宿。于是,就有了瞻仰的念头。在我们党95岁生日的那一年,我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江之南,登上西行的绿皮列车溯江而上。</p><p class="ql-block"> 安庆,曾是安徽的首府所在,辛亥革命的风云之地。到安庆的次日,正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因不是大庆之年,街上无别异样,天空下着小雨,倒是感觉有些凉意。去独秀园交通不是很便,的士不多,公交车班次少间隔长也不直达,在临近园区的站头下了车,步行约20分钟才看见园区的道口。</p><p class="ql-block"> 独秀园座落在独秀山下。独秀山本不太有名,却因陈独秀而四海关注。独秀园倚山面南,目测占地应有上百亩,但园区正门并不朝南取向,而是以边门对着进园的路。进门拐向面南,便见一座其他纪念性墓园很少见的浮雕墙,用青石制作的浮雕近两丈高,显得气势巍峨。浮雕以独秀先生的头像为中心,呈突出的弧形向两边延伸,长约五六十米的雕墙上,狂涛巨浪和一道闪电象征“五四”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觉醒,“五四”时期最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哲们悉数“亮相”浮雕,北大“未名湖”畔的红楼,揭示了北大“五四”策源地的至高地位。雕墙因是弧面,让参观者不论在那个“点”上都难以看全,必定移步才能瞻仰全貌。观察地形,应该是依形而作,驻足凝思,我从中却看到了设计者留人驻足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面对浮雕墙转过身来,独秀园一马平川地展现在眼前,园的尽头是远山。</p><p class="ql-block"> 独秀园有着一般陵园应有的程式,背倚青山,依中轴一路向前,门楼、甬道、飨堂、墓室一应俱全。可是,此园的表达形式却独具其秀。</p><p class="ql-block"> 独秀园门楼牌坊为六柱五间,无歇顶,无琉璃,六柱直指青天,就像“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如椽大笔支撑其间。主门楣上写有“独秀园”三字,没有落款,据说是集自独秀先生的老乡赵朴初老的字,左右两边门楣上分别写着“科学”和“民主”,又听说是独秀先生的手书遗墨。站在门楼前放眼北望,细雨中远处青山逶迤延绵,脚下甬道直达独秀雕像,隐约可见安详的墓庐。</p><p class="ql-block"> 不太宽也不很长的甬道,两旁的矮柏修剪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沿着甬道走向墓园的第一组纪念物,这里应该是陵园“飨堂”的位置。数级而上,中间一座比人高的花岗岩基座上,“陈独秀”三个大字竖列镶嵌在红色的花岗石上,基座平台上站立着独秀先生“五四”时期形象的铜雕。只见先生身着“五四”西服,双腿前后叉开,左手微倾握拳,右手垂握《新青年》杂志,目光炯炯远视前方,微微前倾的身姿,是手执武器冲锋陷阵的样子。雕像两侧的草坪上,各矗立着一块巨石,分别镌刻着“科学”和“民主”的红色大字。墓园没有高大的纪念物,雕像应该是墓园最高点了,也是来谒者致敬追思比较合适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从陈独秀雕像身旁缓缓走过,又一座不高大却令人震撼的雕塑物映入眼帘,那是由巨大的花岗石雕制的《新青年》杂志第一册第二卷第一号的封面,由一堆不规整石块簇拥,上镌“陈独秀先生主撰”,封面的版式、字样、色彩一如当年实物,让人感觉“五四”风扑面而来。绕过《新青年》杂志封面立雕,它的背面是一本打开的杂志石雕造型,上面金字榜书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书,字不多,且录下: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当年独秀先生独领风骚,后来人尊崇他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敬告青年》可见思考的驰骋。</p><p class="ql-block"> 小雨停了,天空飘着淡淡的灰云。面对打开的《新青年》我转过身来,一座宽敞的方池呈现在眼前。举目望去,方池的那头便已到了“独秀园”的核心所在,陈墓静静地依偎在独秀山下,独秀山头的云在翻卷,池水倒映着独秀山和独秀墓,天地山水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我缓步绕过方池来到墓庐拾级而上。陈墓端坐庐上,黑色的花冈石墓碑立于红色的花冈石基座之上,“陈独秀墓”碑前,立着一只讲究的鲜花篮,红色的挽带随风飘曳,献花的人正从墓庐上有序地退下。我站在墓前注目一切,刚进园区所见一切又在脑海里如过电影一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形象似乎更加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 站在墓庐的平台上,我回身望去,刚走过的一方清池倒映着天空,那方方正正的池,棱棱角角的边,黑黑亮亮的框,让我忽然顿悟,这不就是一帧立于天地之间的相框吗?仰望天空,俯看清池,水天同色,天地同在,不由让人想起独秀先生生前别具个性的叱咤风雷、逝后的风风雨雨和墓地屡迁的多舛坎坷。</p><p class="ql-block"> 出了独秀园,园区大门靠边的地方,一座小白屋吸引了我的目光。走到近前细一打量,竟是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室,由于偏于一隅,进园区时并不醒目。展室不大,半多小时可以较细地浏览。门厅与尾厅分别陈列着毛泽东和习近平对陈独秀的评价,宣示着布展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和对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平和态度。</p><p class="ql-block"> 从展览史料上可知,在党的“五大”上,陈独秀与他的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同时当选中央委员。“一门三委”,在我党的历史上恐怕“空前绝后”,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独秀先生父子尤其是延年、乔年兄弟脱胎于无政府主义而弥坚的共产主义信仰。再后来,延年兄弟相继惨遭敌手杀害,那“舍身取义”的壮烈让人痛惜。</p><p class="ql-block"> 缓步走出展室,五味涌上心头。对历史人物尤其对我党历史重要人物的评价,一直风雨相伴,历来谤誉杂陈,看得出独秀园陈列室在努力还原历史。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英”,以独秀先生对新文化运动觉醒年代的历史贡献、以延乔二人对共产主义献身的壮怀激烈,不但党内仅见,中华也不多。”父子三英”仅由这小小的展室展陈似未所终,“独秀园”当可扩建陈列,尤其应展布延年、乔年壮烈事迹,变“陈列室”而为“三英堂”;“独秀园”也或可不“独秀”而作““三英园”,由学人研究,供后人景仰。以当时所见“独秀园”的设计理念和布展思路看,也未尝不可能。来年若有机会重访,或许真的可以探究。</p><p class="ql-block"> 站在陈列室门前回望园区,想起刚才走过独秀雕像时,一群身着制服的男女,簇拥着一面党旗列在雕像前拍照留念,招呼我代为一“揿”,招呼之中得知原是当地某金融机构党支部的同志来此过党日。留下影像,也留下一路大大咧咧和嘻嘻哈哈。由此,也不由心生一虑,“独秀园”不会仅仅成为当地一处风景区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2019—2021年3月28日作于扬子津</p><p class="ql-block">2710</p><p class="ql-block">后记:此文2016年10月6日落笔,2019年3月17日落笔续写并成稿。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时,3月7日再由纸本稿用手机打字续完。5年间,有踟蹰,有思虑,有诸多史料的翻检,有扬城辛亥烈士熊成基故居的寻踪,有沪上“兴业路”、嘉兴南湖党的“一大”访证。谨记下5年前的访“独秀园”所见所思。</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28日记于邗上</p><p class="ql-block">附记 : 2023年5月27日是独秀先生80周年忌日,发此文以为缅怀。</p><p class="ql-block">又记 : 10月8日是独秀先生生日,2024年10月7日再发以为致敬。2025年10月27日三发于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