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燕的美篇

李星燕

<p class="ql-block">  李师中,字诚之,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李纬担任过泾原路都监。老家在山东楚丘(今山东曹县)。这李师中从小就不一般,十五岁就上书谈论时政,这份见识和胆量,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据《宋史·李师中传》记载,作为武将的父亲李纬因领兵与西夏作战,因援军迟迟不到,不敢出城迎击,以消极应战的罪名降了职。年仅十五岁的李师中,居然去京城为父亲伸冤,找宰相吕夷简理论。吕夷简又气又恼,不耐烦地说,这不是平民该说的事情,李师中顶撞道,我说的是我爹的事。小小年纪的李师中由此闻名。</p><p class="ql-block"> 后来,李师中考中进士,开启了自己的仕途,先后担任过推官,知县,负责干鄜延路经略机宜事。嘉祐三年,任提点广西刑狱、权经略事。嘉祐七年,知济州,后又历任兖州、凤翔府知府。神宗熙宁初,擢升为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后降为舒州知州,又调任洪州,又历任登州、齐州知州。后因上书言事忤逆执政,被贬为和州团练副使,</p><p class="ql-block"> 嘉祐三年,李师中到广西任职,当时灵渠年久失修,航道堵塞,严重影响水运和农业灌溉。李师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二年就主持修浚灵渠。他征集了一千四百个民工,带领大家砸毁石头,凿通航道。仅仅用了三十四天,就完成了灵渠的第八次大修 ,让灵渠重新“舟楫以通”,不仅保障了军备水运,还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广西期间,李师中还干了不少实事。当时有官员剥削边民,李师中就上奏弹劾,还奏请朝廷允许壮族设市通商,制定“通盐商以便民”的政策,解决了山区农民吃盐难的问题,促进了广西的经济繁荣和中越贸易发展。而且,面对边境动乱,他运用智慧,以和平方式平定,安定了南部边疆,百姓们都对他称赞有加。</p><p class="ql-block"> 由于王安石主政,与李师中在边境一些重大问题意见分歧,便以奏报反覆罪,将李师中削职为舒州知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又贬为登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复官天章阁待制、瀛州知州。</p><p class="ql-block"> 在朝期间,李师中请求召司马光、苏轼置于左右大臣位。他敢讲话,常言时政得失,曾推荐自己说:“天生微臣,盖为盛世,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他的话被认为是欺君罔上,于是被贬为和州团练副使。以后宋廷屡招不就,遂安家蓬莱。</p><p class="ql-block"> 李师中在登州知州任上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他最大的功绩是主持修建了“刀鱼寨”(现蓬莱水城的前身),这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基地之一,对加强登州海防、抵御北方辽国威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他也处处为百姓着想,当时,官府把各县的粮食要集中移于遥远的边境,时值隆冬,大雪纷飞,这可苦了百姓,劳民伤财,有的粮户不得不低价卖粮。李师中知道后,就在本县路边设立收购站,自己坐在仓库门口,手拿契据等待,凡是路过的粮户,愿意就地交售的都可以。几天时间,就集粮万石,既方便了百姓,也为朝廷储备了粮食,朝廷都赞赏不已,让其他县效仿他的做法 。</p><p class="ql-block"> 他的治理给登州带来了安定和发展,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这种与地方建立的深厚联系和成就感,可能让他对登州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超越了原籍的概念。他视登州为自己的事业成就之地和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李师中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他的诗词写得相当不错,《全宋诗》录其诗37首 ,像那首《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表达了离别之情,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再说李师中的家族,那也是人才辈出。他的祖父辈李昌龄、李昌图、李昌言等,还有他的哥哥李师古,父亲李纬,叔父李纮,大多都是进士出身。李师中后来落户蓬莱,他的家族在蓬莱繁衍兴盛 ,分成了好几大家族,如今蓬莱的诸谷大李家、龙山店三十里堡、富阳李家、木基杨家等村李姓都奉李师中为始祖,其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传世三十三代。像蓬莱城中李师中支脉,其祖谱修于明代,后来在乾隆三十一年、道光十五年、光绪三十二年还依次重修增修。</p><p class="ql-block"> :李师中的一生,光明磊落,勤政为民,每离任一处,百姓都夹道相送,足见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和地位。他不仅在政绩上卓有成就,还为蓬莱李氏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传奇人物和他背后的故事,是很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