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吉光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985154</p> <p class="ql-block">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京九铁路线和长江的交汇处,北临长江,东傍鄱阳湖,自古即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2017.初夏,“自驾下江南”途经九江,在游完位于鄱阳湖湖口的“石钟山”后,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缓缓而上,沿途云雾缭绕,能见度也就是十米左右,好在司机们都很专注且相互礼让。约莫一个小时后,一座藏在云中的小镇缓缓揭开了面纱——这便是庐山牯岭镇。</p> <p class="ql-block">海拨1164米的山巅小镇,以其独特的避暑气质、民国风情和烟火日常,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离天空最近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庐山“如琴湖”,因湖面状若小提琴而得名,是一片山中水榭、园林;湖周森林蓊蔚,环境幽雅。</p> <p class="ql-block">湖心有一小岛,岛上有人工饲养的孔雀,故名为孔雀岛;曲桥连接,上缀水榭,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临立岛上纵观四周,妙处横生。</p> <p class="ql-block">庐山“锦绣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p> <p class="ql-block">春时杂英百千种,灿烂如炽;至冬初苍翠不剥,丹枫缀之,亦自满眼雕缋。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谷”。</p> <p class="ql-block">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游此即兴而作:“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p> <p class="ql-block">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阶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来。天风拂府襟,缥缈一身轻”。</p> <p class="ql-block">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如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座,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位于锦绣谷中的“天桥”,其实是“有天,无桥”,也堪称庐山一绝;当然有关“天桥”的传说更是有着深不可测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花径,位于庐山牯岭天街小镇西南方向2公里处,海拨1035米,曾是庐山历史上三大名寺之一,大林寺的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景”;花径曾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唐.元和十年,诗人白居易因“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任江州司马,与好友们在此共建“遗爱诗草堂”,以便会友、吟诗、饮酒、作画。</p> <p class="ql-block">时年四月暮春时节,山下桃花大都凋谢,而此处桃花却含苞欲放,诗友们被眼前的春色深深吸引。白(居易)大诗人感慨万千如遇知音,隨口诵出七言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如此中来”。随后提笔留下“花径”二字,故后人亦将此地叫做“白司马花径”。</p> <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上下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苏轼《题西林壁》中对游访庐山后的总结。</p> <p class="ql-block">诗人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同时也表述了为什么不能辨识其真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必然带有片面性。</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表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已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庐山仙人洞位于牯岭西侧佛手岩,海拨1049米,洞深约40米,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故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入口为一圆形石门,门上方镌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入门便见一巨石横卧,宛若一巨大蟾蜍伸脚欲跃,人称“蟾蜍石”;石上有一苍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蓊蓊郁郁,生机盎然;但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百年不倒,堪称庐山奇景。</p> <p class="ql-block">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侧,为庐山著名高峰,海拨1436米;山顶苍穹,下压鄱湖,削壁立千仞,绵延数里,山峰受岩层垂直节理影响,形成了互相分割又彼此相连的五座雄奇的峰岭;俨若五老并座,故名五老峰。</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它其实并非泉水而是悬挂于空的瀑布,水流从五老峰北悬崖口落下,冲击三级盘石而形成“三叠”,总落差155米,十分壮美,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p> <p class="ql-block">游览“三叠泉”,景区缆车只能到达一叠入口处,还要步行1600级的下山台阶才能到达最底端,一路十分险要;因时间和体力的原因,打卡匆匆而过;虽留下遗憾,但也释然!</p> <p class="ql-block">“美庐”始建于1903年,这里环境优美,于是命名为“美庐”,庭院中卧石上的“美庐”二字为“蒋”所书。绿荫笼罩下的“美庐”别墅,占地面积455平米,而整个“美庐”庭院面积4928平米,仅占其不足10%,因而庭院特别敞净,建筑主体却很适宜;既不笨拙,亦不感到纤弱,产生出一种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曾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演化出的历史轨迹,有魔影,也有光灿;有闹剧,亦有常态;有政治的冷酷,亦有生活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美庐”曾是一处“禁苑”,它日夜被包裹在漂浮的烟云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曾经万人瞩目、令人回顾的历史事件,无疑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既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p> 写在最后 <p class="ql-block">匆匆两天的庐山游结束了,当车辆行驶在颠簸曲折的下山路上时,心中满是不舍与眷恋。回顾这次庐山之行,牯岭镇的慢时光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惬意;锦绣谷的奇幻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仙人洞的静谧让我体会到了内心的平静;花径的诗意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雅致;美庐的厚重让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庐山的美,不止于秀丽的山水,更在于它所蕴含着的历史与文化,在于它能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p><p class="ql-block"> 车至山脚,下车回望庐山,云雾依然缭绕在山间,仿佛一位神秘的仙子,让人忍不住想再次靠近。我想,庐山之所以能吸引无数游客前来,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奇秀”,更因为它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答案。这次庐山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一段珍贵的记忆。</p> 庐山 自驾游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