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尔辛基到塔林:一场跨越芬兰湾的中世纪邂逅

无虑

<p class="ql-block">停泊在塔林海港的大型邮轮</p>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市</p> <p class="ql-block">紧靠芬兰湾的塔林老城一隅</p> <p class="ql-block">组团式规划建设的塔林市</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的塔林老城街巷</p> <p class="ql-block">穿着中世纪的装束招揽顾客</p> <p class="ql-block">塔林老城上城广场</p> <p class="ql-block">塔林老城向我们做鬼脸的少男少女</p> <p class="ql-block">沐浴朝阳的塔林市一隅</p>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森林覆盖率达到54%,超过一半的国土被森林覆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赫尔辛基到塔林:一场跨越芬兰湾的 中世纪邂逅</p><p class="ql-block"> ——芬兰与波罗的海三国采风之二</p><p class="ql-block"> 当赫尔辛基的海风还沾着波罗的海的咸意,我们已踏上邮轮的甲板,向南驶往芬兰湾对岸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不过两小时航程,却像穿过了时光的褶皱,从北欧的极简利落,跌入了中世纪的砖石诗意。</p><p class="ql-block"> 这片被称作“波罗的海三国”的土地,从来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三个总面积不及我国一个省份的小国,在欧洲东北部的海岸线上连缀成片,总人口刚过六百万,却因特殊的地缘位置,成了历史长河里的“命运共同体”。它们曾是沙俄通向欧洲的“窗口”,也曾是二战时苏德协议里的“牺牲品”,更在苏联时期被强行纳入加盟体系;数百年被强权裹挟的记忆,让三国的土地上始终萦绕着相似的生存焦虑。直到1989年8月23日,200万民众手拉手连成600公里的“波罗的海之路”,用跨越国界的沉默抗争,喊出对恢复独立的渴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游行,最终让苏联松口,也让“波罗的海三国”从地理标签,变成了带着共同记忆的精神符号。</p><p class="ql-block"> 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紧随立陶宛之后,成为第三个脱离苏联恢复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土面积仅4.5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仅137.47万(2025年4月)的小国,把最鲜活的生命力都藏在了首都塔林。我们的采风脚步,自然也绕不开这座城市的灵魂——塔林老城。</p><p class="ql-block"> 走在塔林老城的石板路上,仿佛一步踏入了13世纪的画卷。这里的故事,要从条顿骑士团的骑士发现这座城堡说起:此后数百年,塔林凭借港口优势成为欧洲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同盟的重要中心,商船载着香料、布匹在这里停靠,砖石建筑在贸易的繁荣里拔地而起;可繁荣也引来觊觎,它曾被进攻、洗劫,二战后期还遭遇过苏联空军的密集轰炸,幸运的是,大部分中世纪的砖石结构竟奇迹般留存下来,成了北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老城的上城广场,抬头能看见13世纪建造的赫尔曼塔,红色的尖顶刺破天际;低头是铺了几百年的石板路。沿街的商铺挂着中世纪风格的木招牌,面包房飘出肉桂卷的甜香,与汉萨时期商人晾晒的谷物香气遥相呼应——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封建堡垒与汉萨贸易区共存的独特气息,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这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一段活着的中世纪历史。(有关数字摘自中国外交部官站)</p><p class="ql-block"> 吴子俊 文/图</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