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说《初心不变走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

百折不挠缪婉清

<p class="ql-block">《初心不变走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用途:</p><p class="ql-block">教育、公益性、无偿使用、正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题材类型:</p><p class="ql-block">励志、挑战命运、追梦、理想、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发表平台与平台笔名:</p><p class="ql-block">纵横中文网(缪洪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之道,从来不是坦途。当我在初秋的校园里漫步,看那些年轻的面孔匆匆掠过,总不免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初执教鞭时的模样。那时的教育,简单得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师生之间流淌着最质朴的情感。而今,教育已然成为社会变革的漩涡中心,各种理念、方法、评价体系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许正如古语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班里有个叫小林的男孩,性格内向得近乎孤僻。第一次月考,他的语文只得了32分。我按照当时通行的做法,给他布置了双倍的抄写作业。三天后的早晨,我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一沓工整的抄写本,最上面压着一张纸条:"老师,我抄到凌晨两点,妈妈陪着我。"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我开始观察这个不善言辞的孩子——他会在课间默默帮同学扶起倒下的扫把,会在值日时把最难擦的窗框擦得锃亮。后来我调整了方法,让他负责班级的"每日一句"板书,渐渐地,这个孩子的眼睛里有了光彩。期末考试,他的语文考了78分。这个数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开始主动举手发言,开始有了朋友。教育,原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唤醒每个灵魂中沉睡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教育改革的风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从翻转课堂到项目式学习,新名词层出不穷。某次教研活动,一位年轻教师展示了一堂运用了五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公开课,课后评议时,老校长却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堂课里,学生真正思考了多久?"会场突然安静下来。技术本应是教育的翅膀,但若只追求形式的华丽而忽视了思维的深度,便是舍本逐末。想起陶行知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正道,不在于追逐潮流,而在于坚守本质——培养会思考、有担当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评价的异化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分数原本只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工具,却渐渐异化为教育的目的本身。曾听闻一个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每天早自习第一件事就是公布前一天的"分数排行榜",美其名曰激发竞争意识。结果呢?班级里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几个小团体,成绩靠后的学生索性破罐子破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故事:她带的毕业班基础薄弱,第一次月考年级垫底。但她坚持每天给每个学生写一句鼓励的评语,组织学习小组互相帮扶,期末时这个班居然跃居年级中游。更可贵的是,毕业多年后,这个班的学生联系最紧密,他们记得的不是分数,而是老师那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城市与乡村、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的差距,就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去年到山区支教,我看到一所村小的教室墙皮剥落,但黑板报却精彩纷呈;体育器材简陋,但孩子们的跳绳花样让人眼花缭乱。那里的老师一人兼任多科教学,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他们或许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对教育的执着丝毫不减。这让我想起教育家张伯苓的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正道,不在于资源的堆砌,而在于用心的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校关系的变迁也折射出教育的时代之变。过去是"老师说的都对",现在是"家长都要过问"。有位同事曾遇到这样的事:她给一个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扣了操行分,家长直接投诉到教育局,理由是"伤害了孩子自尊"。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的分寸在哪里?包办代替与放任自流之间,有没有第三条路?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家长和教师应该是合作伙伴,共同守护那团求知之火,而不是互相掣肘,让火苗在拉扯中熄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短视频正在重塑年轻一代的认知方式,人工智能开始介入教学环节。但无论技术如何革新,教育的核心命题始终未变:如何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至今仍有启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接生,帮助每个学生"产出"自己思想的孩子。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敢于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坚持教育理想,敢于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守护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是慢的艺术,是静待花开的守望。那些急于求成的改革,往往如狂风过境,摧折了新芽;那些标新立异的口号,常常似浮云掠空,转瞬即逝。而真正的教育,是日复一日的耕耘,是年复一年的坚持。它发生在课堂上的一次精彩对话中,发生在走廊里的一次真诚谈心时,发生在批改作业时写下的一句鼓励话语里。这些微小的瞬间连缀起来,便构成了教育的宏大叙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教育的道路从来不是直线。它曲折如乡间小路,起伏如山间小径,但方向始终清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想:"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种子,教育者要做的是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雨露,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内在节律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迷茫,会彷徨,但只要记得为什么出发,就能在沧桑变幻中守住教育的正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的初心,朴素如初春的第一抹新绿;教育的正道,庄严似亘古不变的星空。当我们放下浮躁与功利,回归教育的本真,便会发现:最好的教育,不过是师生之间真诚的相遇,是知识与心灵的美妙共鸣,是帮助每个生命绽放其独特光彩的平凡伟业。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正因为有无数教育者的坚守,人类文明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愈发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