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州的三坊七巷,像一本摊开在时光里的古籍,而宫巷,是其中一页写满故事的篇章。我踩着石板路走进来,脚底传来清脆的回响,仿佛与几百年前的行人踏出了同一个节拍。这里曾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如今仍固执地保留着那份旧日格局,让人一走进来,便不自觉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巷口坊柱对联</p><p class="ql-block">紫极祀三清,仙家日月超凡俗;</p><p class="ql-block">吴兴遗甲第,船政风云耀简编。</p> <p class="ql-block">巷子原名“仙居”,因巷中有座紫极宫而得名。后来崔、李两家显贵居此,改称“聚英达”,明代又更名“宫巷”,名字几经更迭,却始终绕不开一个“贵”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福州人讲究的“藏”,藏家风,藏气度,藏一院静谧。穿斗式木构架撑起双坡屋顶,梁柱间榫卯相接,不靠一钉一铆,却稳稳立了百年。阳光从天井洒下,落在青石板上,光影斑驳,像极了老宅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如今巷口那方写着“宫巷”的牌坊静静立着,红灯笼在风中轻晃,像是在迎客,又像是在守候一段被遗忘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巷子不宽,两旁白墙灰瓦,木门斑驳,檐角微微翘起,像在轻声诉说唐宋的风、明清的雨。</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木雕石刻。漏花窗棂上,木格交错成几何图案,镂空处透光也透气,雕工细密如织锦。柱础上刻着莲瓣,台阶边浮雕着瑞兽,连门框花座都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匠人的心思。这些不是炫耀,而是生活里的讲究——住在这样深宅大院里的人,连呼吸都带着诗意。</p> <p class="ql-block">聚春园驿馆横跨宫巷、安民巷两条巷子,南北院分别以明清风格和民国风格为主题。虽是驿馆,但客房颇有民国风韵,漫步其中,不由的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木构件上的雕刻尤为精美:穿斗、插斗、童柱、月梁,处处可见匠心。石狮子蹲守门侧,身上系着红绸,像是刚经历过一场喜事。门前红毯未撤,台阶上还留着庆典的痕迹。这些老宅不拒绝现代,它们接纳节日的热闹,也包容生活的琐碎,正因如此,才显得格外鲜活。</p> <p class="ql-block">聚春园驿馆位于宫巷22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改建为中西合璧砖木混合结构,道光、同治年间(1821-1874年)归杨庆琛。福州解放前夕,我党打入国民党最高级别情报人员——吴石中将曾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条曾经最显赫的巷子里,曾居住过林则徐的次子林聪彝、女婿刘齐衔和沈葆桢、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清代有“贤臣”之称山东代巡抚杨庆琛、革命烈士吴石等数位近代名人。游宫巷,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古厝”,其建筑结构精巧,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p> 闽都春秋 <p class="ql-block">林聪彝故居是宫巷的代表之一,占地近三千平方米,四进大厝,防火墙环绕,是明清时期福州少见的巨宅。我站在前厅,能想象当年厅堂高敞、宾客盈门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林聪彝是林则徐的次子,他16岁中秀才,入府学为庠生。林则徐病逝后,他应召上京,朝廷恩赏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之后历内阁中书、员外郎、浙江衢州知府、闽浙总粮台提调官、署浙江按察使、署杭嘉湖海防兵备道等职,因功绩卓著,钦加三品衔。</p> <p class="ql-block">东侧跨院还留着古榕树,枝干虬劲,树冠如盖,仿佛也在守护着这座老宅的记忆。如今这里虽不再住人,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仍透着昔日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墙上两块铭牌静静诉说着身份:一块是“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宫巷林氏民居”,另一块则详述建筑格局与历史沿革。它们像老宅的身份证,证明着这里不只是风景,更是被郑重保护的文化遗产。我驻足片刻,忽然觉得,这些老房子不是死物,它们有名字,有家谱,有血脉。</p> <p class="ql-block">林聪彝故居现作为“福州城市会客厅”,从“榕之脉”“榕之胜”“榕之杰”“榕之厝””“榕之粹”五个视角,细腻勾勒出福州独有的自然风光与连绵的历史文脉,让人穿越“千年一回眸”的时光隧道,感悟此方热土的自然人文魅力。</p> <p class="ql-block">巷子深处,绿植爬满白墙,藤蔓如画,阳光穿过叶隙,在石板路上洒下斑驳光影。一条窄巷蜿蜒向前,尽头隐约可见石阶与屋檐。几位游客轻声交谈,脚步放得很轻,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时光。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南音小调。</p> <p class="ql-block">石槽静立墙角,盛着一汪清水,旁边圆石板光滑如镜,或许是旧时洗衣所用。电线交错爬过墙面,虽显杂乱,却也真实——这是活的街区,不是博物馆的布景。红灯笼高挂,行人缓步,老墙斑驳,岁月在这里不是被封存,而是被延续。</p> <p class="ql-block">在这条长长的巷道里,沉淀着豪门大族的故事,凝聚着名人烈士的风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漫步宫巷时间仿佛凝固,让我们与前人共嗅那一抹流苏花香。</p> 福建华侨 <p class="ql-block">“福建华侨主题馆”几个字挂在深棕牌匾上,金光熠熠。木门雕花,对联鲜红,灯笼高悬,石板路旁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刘冠雄故居如今成了福建华侨主题馆。这位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的宅子,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中西合璧,既有福州传统民居的格局,又融入南洋风情。檐角雕饰细腻,三进院落层层递进,门楼砖雕保存完好。如今这里设华文课堂,办侨界活动,年接待游客超八十万人次,成了海外华侨寻根的“灯塔”。老厝不老,它正以新的方式延续着生命。</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海军总长的居所,如今成了连接海外游子的桥梁。我站在门口,仿佛看见无数归乡的脚步,踏过这条石板路,走向记忆深处的老厝。</p> <p class="ql-block">巷中老宅临街而立,六扇大门一字排开,门头房三间并列,气派却不张扬。推门而入,石框门后设屏风,遮住外人视线,也护住内院清幽。</p> <p class="ql-block">馆内一面“联谊墙”上,亚洲与欧洲的徽章整齐排列,像是一封封来自远方的家书。这里是“侨胞之家”,是文化传承的基地。老厝不再只是居住的空间,它成了情感的容器,盛着乡愁,也盛着希望。</p> <p class="ql-block">民国28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在《闽游日记》中曾写道:“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均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郑氏,刘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巷内建筑以木石雕刻工艺著称,漏花窗采用镂空榫接技术,柱础、门框等装饰多样,体现福州传统建筑特色。宫巷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曾为陈金凤等历史名人聚居地。</p> 咏春拳馆 <p class="ql-block">宫巷咏春拳的核心传承基地位于三坊七巷宫巷,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第八代传承人郑祖杰主导,是福建咏春拳的重要文化展示与传习中心。</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写着“春咏”,门内挂着“小念头”牌匾——那是咏春入门的第一套拳法,也是初心。一位白衣人立于堂前,静默如松。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只是动作的延续,更是心性的修炼。</p> <p class="ql-block">他们说,咏春拳理基于人体力学与杠杆原理,不靠蛮力,而靠巧劲。这像极了宫巷本身——不张扬,却自有力量;不喧哗,却深藏智慧。如今这里不仅传武,更推动国际交流,2024年世界南少林咏春拳大赛、2025年中日武术文化交流,都从这里出发。</p> <p class="ql-block">严咏春起源说:相传咏春拳由福建南少林寺僧人五枚师太的弟子严咏春所创。严咏春因反清斗争被清政府追捕,与五枚师太等人逃至大凉山习武三年后返乡,以咏春拳击败恶霸成名。</p> <p class="ql-block">木人桩是将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的攻法手法、步法、腿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模拟练习,它充分体现了咏春拳的实战意识与技击方法。木人桩,为武术器材,以木材制造,有桩手及桩脚之设置。容许少量活动(弹性)。当作模拟敌人练习。锻炼手部接触部分之刚强性,全身整体活动性。步法之灵活性。</p> <p class="ql-block">咏春文化展示中心完整保留了五枚师太创拳时的风格,其拳理基于人体力学和杠杆原理,强调以弱胜强,最初为女性设计的实用武学。</p> 严复故居 <p class="ql-block">郎官巷严复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庭院两侧为回廊,西廊有边门一扇,通向西花厅。后天井,仅3~3.5米,左右有披舍。花厅南面临坊巷围墙不开门,东侧小门与主座西廊通连。西墙设便门出入。前庭院宽8.1米,深0.5米,原有假山。花厅靠北,为双层楼平房。</p> <p class="ql-block">楼下为敞厅,构架采用新式三角架结顶。楼上为一单开间,室内白灰平漫天花,前后走廊、栏杆均为民国时期流行仿西方建筑纹饰,梯位一内一外。严复书院位于宫巷35号,是福州传承弘扬严复思想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书院与严复翰墨馆前后相通,馆藏、陈列300余件严复书法真迹,以及《天演论》等严复八大译著的孤本,常年向大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走出宫巷,回望那方“宫巷”门洞,石板路在脚下延伸,红灯笼在风中轻摇。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细水长流的日子。可正是这些老墙、老门、老树、老巷,拼出了福州最真实的脸庞。我轻轻走过,像走过一段未完的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