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来的孟子——经史合参,见微知著

宝贝

<p class="ql-block">圣卓书吧的教室成了临时的战国舞台,我头戴老公亲手制作的孟子帽子,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带有赤子之心的孟子;荣君姐扮演的梁惠王,戴着略显滑稽的“皇冠”,却努力摆出君王的威严。当梁惠王说出那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我突然理解了孟子当时的处境——面对一个只在乎“利益”的君主,如何守住自己“仁义”的阵地。制作帽子时,我和老公反复调整尺寸,既要体现人物身份,又要适合表演,这个过程让我想到,理解经典何尝不是如此,不能太大而显得空,也不能太小而受局限,</p> <p class="ql-block">当表演结束,摘下帽子,那些对话却久久回荡在我心里,经典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整个章节的理解程度也会不尽相同,正如文中的“经史合参”,经史合参的精髓,正是让经典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同时提炼出超越时代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骆老师用十分钟时间讲解“经史合参,见微知著”,合参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让“经与史”深度对话,根据历史中的史记、四书五经等正史记载和经典诗词作品,练就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梁惠王问利的现象,洞察其背后可能引发的根本性的大问题,通过“经”与“史”的 相互映照,有浅入深,由表及里,形成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从细微处预见大势。梁惠王开口就问孟子“和以利吾国”,而孟子则回答“只有仁义二字而已”通过时间的检验会发现,梁惠王无法跳出“利”的思维,其国家的命运便在更大的利面前走向衰亡,而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看似“不切实际”,却指明了政治长治久安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经”是灯塔,指引方向,“史”是航行的海图,告知我们暗礁和风浪,真正的智慧,在于手握海图时,永远不忘记仰望灯塔的光芒。佩服“孟子”当时的智慧与远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