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行之归途

潇潇清凝

<p class="ql-block">  离开朔州,我们就开始南行,踏上归途了。从宁武冰洞出来,没时间再游览芦芽山,直奔碛口古镇歇息。</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五月,晋北阳光猛烈,空气非常干燥,很多时候只有10-20%的湿度,让南方人极其不适应。到了碛口,算接近晋南了,空气湿度达到40%多,感觉呼吸都顺畅一些了。</p> 碛口古镇依吕梁山,襟黄河水,因黄河第二碛“大同碛”而得名。古镇的街道和建筑依然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样子。这是夕阳西下时的古镇。 湫水河在黄土高原奔腾,携带着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在入口下游靠黄河东岸堆积成一个长近1000米的砾石滩,名为“大同碛”,碛口便因此得名。 清晨的黄河边宁静安逸,有山高水阔之感。 镇子沿河而建,民居、客栈等都面向河边,显然是配合当年的码头而来。 古镇内仍保存着丰富而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包括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以及庙宇、民居、码头等。比如这个客栈,就是其中之一 客栈内砖窑形式的房屋沿山层层而上,是明清北方名居的典范。 <p class="ql-block">  离开碛口,我们应该直奔重庆,但是发现附近有一个李家山村,决定去看看。山村坐落在一个山坳中,开车走进去,山上枣林郁郁葱葱,让看多了晋北光秃秃的山的我们精神为之一振。</p> 山西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是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我们走到这里,已是山村门口,依然不见其真容。 <p class="ql-block">  转进山坳,村子才展现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落在山坳中相对而立,自然分为两个部分。据说山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由陕西米脂迁居的李氏家族依托碛口商贸繁荣而兴,形成东西两大财主建筑群,现存清代窑洞院落98座,最高层叠达十一层,砖雕、石雕工艺精湛,被吴冠中称为“汉墓般的桃花源”。</p> 这是吴冠中笔下的李家山村,诗情画意,意境悠远。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看到的李家山村,房屋错落有致,如世外桃源。因为李家两支的攀比,建筑一个赛一个的精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用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其实</span>也有一些土窑分布其间,只不过土窑就很难保存,现在完好的不多。</p> <p class="ql-block">  这般世外桃源般的景致,令人陶醉,我亦有归田园居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因为吴冠中先生的发现,2009年这里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让这座封闭多年的民居瑰宝重见天日,成为家喻户晓的旅游胜地,也让国内外众多著名建筑学家、历史学家、画家学者、旅行家、美院师生趋之若鹜。我们行走在山村中,不时遇到作画的人,摄影的人,用他们的眼睛、画笔、相机记录这里的美景。</p> 据说吴冠中在李家山村最著名的画就是以这里取景的。沿黄土坡层叠而上的上的窑洞,如点缀般青绿的树木,的确是一幅绝妙的风土画。 后面的这个院子据说就是吴冠中先生当年居住的地方,现在已经称为画画人的圣地,游客必定打卡的地方。 院子是四合院的形式,园中保留着碾盘、辘轳等农家用品,主人也刻意营造了农家院的特色。 <br>  我更感兴趣的是村子,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村子是有明确的设计思路的。巷道用条石砌棱,块石铺面,上下有序,错落有致,使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水路设计更是布局合理,用沟心卷洞方式,将水路引至村外小河,汇入黄河,保证户不积水,村不积流。 房屋没有完全采用传统的嵌入式土窑洞形式,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磨砖对缝砌筑、结实耐用的砖石拱顶、豪华壮观的明柱厦檐、极具风水理念的四合院等多位一体的建筑风格。<br> 门壁眉匾中有精美吉祥的石刻雕花,如稀世珍宝,散落村中各处,时不时给拾珠人一个意外的惊喜。 在墙边傻乐的某人,到底看到啥了? 村中山顶转角处的房屋,墙壁依山势自然回旋,浑然天成。 <p class="ql-block">  离开前回头一瞥,留下这副美好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上了回重庆的高速,奔驰了一百多公里未见一个加油站、休息区。查看地图才知道这是一条刚刚开通的高速,所以配套设施并不齐全,我们不得不在隰县下道加油。在加油站发现隰县小西天距此不过3公里,我们决定把这个不在本次的计划内的国保收罗了。</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正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东明禅师创建。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p> 门口的狮子,造型独特,颇有意趣哈。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地旅游资料上的图,千佛庵坐西朝东,有山门二重,布局分为上、下两院。全庵建筑规模虽然不大,殿宇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崖璧如削,千佛庵危立山巅,借山布景,重楼叠阁,远远望去如一叶扁舟,飘荡在世间。 </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小西天的精髓,琳琅满目,色彩鲜艳的悬塑,让人绝对惊艳。要想见到真容,先得爬上高高的台阶,一路往上。</p> <p class="ql-block">  殿内的雕塑以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5尊主佛为核心,主尊佛分别有胁侍菩萨,在周围塑造十大弟子、六小沙弥等,这些塑像都可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造型生动的胁侍菩萨,面目慈和,头冠繁复精美,着装华丽。</p> <p class="ql-block">  注意后面的人物,一个小厮模样的人,手持酒壶从门内探出身来,形象生动逼真,而他身边的门窗装饰都做得非常细致。</p> <p class="ql-block">  同样这里弟子们身后也有一个托盘而出的侍者模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最精彩的不是塑像,而是上面层层叠叠,直达屋顶的悬塑,雕琢之精细,内容之繁多,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层层叠叠的天宫楼台,建筑式样丰富多彩,金碧辉煌;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千姿百态;又有祥龙飞凤点缀其间,鲜花绿叶散布其中,好一个美满祥和的理想世界!</p> <p class="ql-block">  最后以小西天这颗惊艳的明珠结束这个美篇。至此,带着许多收获,怀着美好的记忆,我们的晋北行也完满收官。晋南还有许多宝藏等待我们去探访,怀着憧憬,我已经开始期待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