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日游(三) 故宫博物院 什刹海 恭王府 八达岭 圆明园 颐和园 香山

夏 天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其前身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宫。1914年,北洋政府在外廷成立古物陈列所。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宫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192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房屋9371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p><p class="ql-block">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套),可分为绘画、书法、碑帖、铜器、金银器等25大类,其中珍贵文物占藏品总数的90%,镇馆之宝有《清明上河图》《平复帖》《五牛图》等。</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是故宫建筑群与宫廷史迹的保护管理机构,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它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内的主要宫殿有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是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故宫的南端,是明清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其城楼、箭楼、瓮城等建筑构成了完整的古代城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位于北京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 。</p><p class="ql-block">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该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p><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它采用了最高规格的重檐庑殿顶,屋顶正脊两端安设吻兽,四条垂脊各有九只小兽,檐角安放仙人走兽,数量最多可达十一个,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绝无仅有的例子。</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内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巨大的屋顶,其中六根贴金沥粉云龙纹的巨柱,直径达到一米以上,高度超过十米。天花中央由盘龙藻井组成,地面全部由金砖铺墁而成,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p><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重大典礼的场所。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是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中和殿。</p><p class="ql-block">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蕴含着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殿内悬挂有乾隆帝御笔“允执厥中”匾额,也体现了这一理念。</p><p class="ql-block">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顶,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皇帝亲祭天坛、地坛等前,会在此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也会在中和殿举行存放仪式。</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之精华。</p><p class="ql-block">保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谨身殿。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保和殿。它历经多次火灾与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p><p class="ql-block">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为1240平方米,高度为29.5米,重檐歇山顶,屋面材质为黄琉璃瓦。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书匾额“皇建有极”。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石料。</p><p class="ql-block">明代举行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此外,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公主下嫁时的纳彩礼宴也在此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起,保和殿成为殿试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明至清康熙年间,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清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乾清宫成为举行内廷典礼活动和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乾清宫面阔9间,长48米,进深5间,宽26米,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檐角置吻兽9个。庭院地面到屋顶正脊高24米。殿内正中设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后设金漆雕龙屏风,座前摆角端、仙鹤和香筒,宝座上方高悬一块“正大光明”黑地金字匾,清代秘密建储匣曾存放在此匾后面。</p><p class="ql-block">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卧室及其处理日常政务之所,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明代的壬寅宫变、明末的“红丸案”“移宫案”等。此外,乾清宫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建筑布局和装饰体现了古代皇家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交泰殿约为明嘉靖年间修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次年重建。</p><p class="ql-block">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为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p><p class="ql-block">殿名取自《易经》中“天地交泰”,意为乾坤、阴阳、上下相交,万物通畅而得以生养。</p><p class="ql-block">交泰殿是皇后千秋节时受庆贺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内廷中路,坤宁宫后方,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休息、游赏的场所 。 </p><p class="ql-block">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改称御花园,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全园南北纵89米,东西宽135米,占地面积12015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采取中轴对称的布局,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p><p class="ql-block">园林中内廷中路区域有坤宁门、天一门、钦安殿、顺贞门等景点。东路区域有绛雪轩、浮碧亭、堆秀山等景点。西路区域有养性斋、澄瑞亭、延晖阁等景点。</p><p class="ql-block">御花园的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园内奇石罗布,有灵璧石、太湖石等约十个石种。此外,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等。</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是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总面积达32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它是北京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风貌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p><p class="ql-block">其名称来源有“一庙说”和“十庙说”。“一庙说”认为什刹海得名于湖边的“十刹海寺”;“十庙说”则称因后三海沿岸曾有十座著名寺庙,故这片湖泊被称为十刹海,后谐音为什刹海。</p><p class="ql-block">什刹海起源于永定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古河道,历史可追溯至金代。元代时,它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漕运繁华。明代形成如今的样子,清代在环湖四周兴建了恭王府、醇亲王府等10座王府,有“半部清史在什刹”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有恭王府、宋庆龄故居、德胜门箭楼、广化寺、烟袋斜街等众多文物古迹和历史景点。其中,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德胜门箭楼是北京仅存的古老箭楼之一;广化寺是北京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什刹海是京味儿最浓的历史片区之一,不仅有“银锭观山”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纵横交错的胡同、连片的四合院,充满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胡同</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最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把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指为十公主额驸,并将此宅赐予和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抄家,宅子归嘉庆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中路有银安殿、嘉乐堂,东路有多福轩、乐道堂,西路有葆光室、锡晋斋。花园名为萃锦园,占地2.8万平方米,也分为东中西三路,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银安殿,俗称银銮殿,是王府的正殿,用于举办府内重大礼节性活动,屋顶有绿色琉璃筒瓦和琉璃屋脊、吻兽,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 </p><p class="ql-block">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是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因僭侈逾制,成为和珅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 </p><p class="ql-block">后罩楼,位于府邸最深处,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是和珅的藏宝楼。 </p><p class="ql-block">西洋门,是恭王府花园的入口,为汉白玉拱形石门,具有西洋建筑风格。 </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是中国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木结构传统营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它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八达岭长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p><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城墙为砖石结构,平均高度为7.8米,有的地段高达14米,下宽为6.5米,上宽平均约5.8米,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p><p class="ql-block">主要景观,有望京石,位于八达岭关城东门外,是一块天然花岗石,上刻“望京石”三个字。天险留题在东关门内侧山崖上,刻有“天险”二字,为清道光十五年延庆州知州童恩所题。此外还有弹琴峡、岔道城等景点。</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也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已累计接待中外游人近2亿人次,先后接待了500多位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世界风云人物。</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宫苑,位于北京西郊 。</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初是康熙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雍正即位后进行大规模扩建,乾隆时在东侧新建长春园,东南邻并入绮春园,至此圆明三园格局基本形成。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掠夺和焚毁,之后又历经八国联军洗劫等破坏,终成废墟。</p><p class="ql-block">园区布局,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约350公顷,采用集锦式布局,可分为圆明园前部外朝内寝区、后湖景区、小园集聚区、福海景区、长春园景区和绮春园景区等六个部分。</p><p class="ql-block">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辉煌宏大,又有江南私家园林的清幽雅致,还融合了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等众多景点,建筑类型丰富,包括宫殿、楼阁、亭台、轩榭等。</p><p class="ql-block">圆明园曾是清帝常年听政与游憩之御园,是清代的政治中心之一,同时还收藏了大量的文物珍宝、图书典籍等,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法国大文豪雨果盛赞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p> <p class="ql-block">几分钟的圆明园史浓缩视频</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 。 </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烧。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遭受八国联军洗劫,后于光绪二十八年修复。1953年,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园区布局,颐和园面积3.009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是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等8个区域。</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有仁寿殿、玉澜堂、乐寿堂等宫廷建筑,也有佛香阁、排云殿、智慧海等位于万寿山前山的标志性建筑,还有十七孔桥、南湖岛、西堤等昆明湖景区的景点,以及谐趣园、苏州街等后山后湖景区的特色景观。</p><p class="ql-block">颐和园藏文物有四万余件,品类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1961年,颐和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香山公园,它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买卖街40号,距市区约20公里,占地188公顷。其地处西山山脉东坡的枢纽位置,主峰香炉峰海拔575米,俗称“鬼见愁”。</p><p class="ql-block">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元、明、清时,皇家在此营建离宫别院。乾隆年间修建成静宜园,成为京西“三山五园”之一。1860年和1900年,先后两次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毁,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有始建于元至顺二年的碧云寺,其整体布局以六进院落为主体,寺内有金刚宝座塔等建筑;还有始建于唐代的香山寺,现建筑为原址复建;另外,眼镜湖、见心斋、昭庙等也是园内的著名景点。双清别墅曾是毛泽东居住工作过的地方,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也位于此。</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香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6%,有各类树木26万余株,其中古树名木5800多株。香山红叶驰名中外,主要树种为黄栌,总株数达14万株,种植面积约1400亩,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此外,“西山晴雪”也是燕京八景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