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青砖鉴古今 千年再回响</b></p><p class="ql-block"> 在临沂城的烟火深处,一方青砖黛瓦的建筑群静静矗立,这便是承载了琅琊古城数百年行政记忆的沂州府衙。它不是孤立的古迹,而是一部镌刻在飞檐斗拱间的“地方史书”,每一寸木构都在诉说着齐鲁大地的治理智慧与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 推开府衙厚重的朱漆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仪门。这座三间四柱的建筑,曾是官员迎送宾客、举行礼仪的场所,门楣上“沂州府衙”四字匾额虽历经风雨,却仍透着威严。穿过仪门,便是府衙的核心——大堂,又称“亲民堂”。堂前月台宽阔,曾是官员升堂问案、处理政务的地方,如今站在月台之上,仿佛还能听见当年衙役的“威武”声,看见父母官端坐堂中、为民断案的身影。大堂内的匾额“明镜高悬”,不仅是古代吏治的追求,更成了跨越时空的廉洁符号,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坚守初心。</p><p class="ql-block"> 从大堂向后,便是二堂与内宅,这里少了大堂的肃穆,多了几分生活气息。二堂是官员与下属商议政务、接待贵宾的私密空间,屋内的桌椅、屏风皆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规制,木质纹理中藏着岁月的温润。内宅则是官员及其家眷的居所,小巧的庭院里,几株古槐枝繁叶茂,树下的石桌石凳仿佛还留着昔日的欢声笑语。不同于其他古城的府衙,沂州府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行政功能与生活空间完美融合,既体现了封建礼制的森严等级,又流露着人间烟火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沂州府衙的价值,远不止于建筑本身。作为琅琊古城的“行政心脏”,它见证了临沂从明清到近代的变迁:明清时期,它是管辖一州六县的权力中心,保障着鲁南地区的民生与稳定;近代以来,它曾被用作学堂、机关,在时代浪潮中续写着新的故事。如今,经过修缮的府衙,不仅还原了古代府衙的格局,更增设了沂州历史文化展,通过文物、图片与多媒体互动,让游客得以触摸琅琊古城的过往——从王羲之的墨香,到颜真卿的忠义,再到沂蒙儿女的家国情怀,都能在这里找到呼应。</p><p class="ql-block"> 漫步府衙深处,夕阳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砖上,光影交错间,古今仿佛在此重叠。沂州府衙早已不是冰冷的古迹,它是活着的文化载体,是琅琊古城的“记忆锚点”。当我们抚摸着大堂的木柱,仰望“亲民堂”的匾额,不仅是在感受建筑之美,更是在与千年前的“治世理想”对话——那份“为民、务实、清廉”的追求,恰是这座古衙留给当代最珍贵的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