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693458</p><p class="ql-block">昵称: 阿白</p><p class="ql-block">摄影:阿白</p> <p class="ql-block"> 一只简简单单的白菜肉丝,在无锡,我们叫它“烂糊肉丝”。这个名字起得真绝,一个“烂糊”,就把菜的魂勾出来了——烂烂糊糊,暖暖和和,是菜,又像是羹,是能呼噜呼噜吃下肚的踏实。</p><p class="ql-block">这道菜,是从困难年代吃过来的。那时候,它是饭桌上的主角,用一大锅的烂糊,来对付清贫的肠胃。白菜是主体,肉丝是难得的油腥和念想,勾上厚厚的芡,为的是让每一口都滑润,能实实在在地填饱肚子。</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一家人七八口,就围着中间这一只大海碗。刚出锅的烂糊肉丝,滚烫,表面平静,内里却像藏着惊雷。孩子们馋,等不及,舀一勺就往嘴里送,烫得舌尖发麻,嘴里“嘶哈嘶哈”地透出气来,那声音,在安静的饭桌上,响得像打雷。二十只筷子,像闪电一样戳向同一个地方,不是为了抢,是为了那份争先恐后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长大了,像蒲公英一样散出去,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奇怪的是,每个人的饭桌上,还常常会出现这只菜。它简单、方便,冬天吃下去,从喉咙一直暖到心里。它从当年填饱肚子的“主力菜”,变成了现在讲究健康时的“减脂菜”,身份变了,味道却没变。</p><p class="ql-block"> 如今,老两口还是最喜欢这只菜。晚饭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烧一碗烂糊肉丝,既能当菜,又能当饭,省事。</p><p class="ql-block"> 菜,还是那个味道,烂糊、鲜甜、热洞洞。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少的,是那二十只像闪电一样的筷子,是那此起彼伏、被烫得“嘶哈”的“雷声”,是桌子底下兄弟姐妹互相踢来踢去的脚,是那种挤挤挨挨、吵吵嚷嚷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那只盛烂糊肉丝的海碗,如今显得好大,好安静。它盛满的,不再是一家人的饥肠辘辘,而是老两口相对无言的、满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菜没变,是我们变了。快乐的配方,留在了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拥挤的家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