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化的星空中,苏轼永远是最为璀璨的星座之一。千百年来,关于他的传记、研究汗牛充栋,但真正能穿透史料外衣,触摸到东坡体温的著作却寥若晨星。周晓音教授的《寻踪,遇见东坡·东坡曾登开元寺宝塔》以其独特的行走书写方式,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苏轼的又一扇窗。这部作品既是对一位宋代文人的地理追踪,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是一曲关于文化记忆与历史在场的深沉咏叹。</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选择了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行走书写"方式,这与传统苏轼研究形成鲜明对比。她不是坐在图书馆中梳理史料,而是背上行囊,沿着苏轼当年的足迹,一站站寻访。从诸城到潍坊,再到定州,这种身体力行的研究方式本身就具有某种仪式感。正如她在火车上遇到的学生刘喆所言:"追寻东坡,每到一个地方,住下来好好体验。"这种体验式的研究打破了学术研究的窠臼,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可感知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周晓音对绿皮火车的选择颇具象征意味——"省了住宿费,还省了时间",这种朴素甚至略显艰苦的旅行方式,某种程度上是对苏轼当年长途跋涉的一种呼应。苏轼从开封到定州,"走上1120里",而周晓音则用现代交通工具重构了这一旅程。这种有意识的"慢行",恰恰是对当下快节奏学术生产的反叛,让研究本身成为一场修行。</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周晓音教授将开元寺宝塔作为全书的支点。这座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的古塔,不仅见证了苏轼在定州的政治生涯,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作者清晨六点抵达定州,迫不及待地前往开元寺塔,这种急切背后是一种学术热情,更是一种文化朝圣。塔身上"东坡题字"的发现过程被描写得细致入微,历史考证与个人体验在这里完美交织。</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以细腻笔触还原了苏轼抵达定州前的精神世界。元祐八年(1093年)对58岁的苏轼而言,是生命中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接连失去了两位重要的女性:妻子王闰之和高太后。周晓音教授没有简单地将这两件事并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她们在苏轼生命中的不同意义。</p><p class="ql-block"> 王闰之作为陪伴苏轼25年的伴侣,其形象在周晓音教授笔下格外丰满。通过引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等细节,作者呈现了一位既传统又颇具诗意的女性形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晓音对《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创作背景的解读,她指出王闰之对月色的感悟"激发了苏轼的创作激情",这种对女性在文化创造中隐形贡献的挖掘,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视角。</p><p class="ql-block"> 高太后的去世则标志着苏轼政治命运的转折。周晓音教授敏锐地捕捉到"朝廷的空气变得凝重而不可测"的紧张感,并引用苏轼给苏辙的诗句"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生动展现了这位文豪面对政治变动的不安。作者特别强调,定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最后一个主政的地方",这一任命发生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为后文解读苏轼在定州的政治作为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在分析苏轼《定州谢到任表》时,周晓音教授展现了出色的文本细读能力。"座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不仅是苏轼的自况,也被作者引申为宋代官员流动频繁的制度写照。而"致此衰朽,尚未弃捐"的感叹,则被解读为苏轼"对未来有着隐隐的不安"。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解读方式,使冰冷的奏章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 学界对苏轼文学成就的研究已经数不胜数了,但对其政治才能,尤其是军事思想的探讨则相对不足。周晓音教授通过苏轼在定州不到8个月的活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政治家苏轼。</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开元寺塔军事功能的考证尤为精彩。这座塔不仅用于"珍藏舍利和经卷",更是北宋重要的军事设施——"料敌塔"。周晓音教授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塔内题记中"绝顶西南面塔身有东坡题字"的关键证据,并据此推断:"苏轼登'料敌塔',应该是来察看边境的。"这一推断颠覆了读者对文人苏轼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一个"威武严肃"、"指点江山"的军事统帅形象。</p><p class="ql-block"> 书中详细记述了苏轼在定州的三大军政举措:请求恢复弓箭社、修盖禁军营房和整顿军纪。周晓音教授没有停留在简单复述历史事件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每项举措背后的政治智慧和现实困境。例如,对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的解读,既肯定了他的远见卓识("虏甚畏之"),也不讳言其政治挫折("朝廷不准")。这种平衡的叙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理想化的倾向。</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周晓音教授对定州阅兵场面的还原:"阳光下,鼓声阵阵,检阅的队伍雄壮、整齐,威风凛凛,不可侵犯。"这段描写基于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的记载,但加入了作者合理的历史想象。特别是指出这是"40年来定州第一次阅兵典礼",并联系到前任太守韩琦,展现了作者宏阔的历史视野。</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塔在书中不仅是历史见证者,更是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周晓音教授对这座"国内现存最高砖木结构古塔"的描写充满敬意:"在绿树、淡蓝的天幕映衬下,它显得挺拔轩昂,未有'衰暮'之感。"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古塔获得了某种生命质感。</p><p class="ql-block"> 作者登塔的体验被描写得极具现场感:"登塔的石阶很高,一根粗大的绳索系在阶梯旁""我小心地拉着绳索往上攀登"。这种身体体验与苏轼当年的登塔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周晓音教授特别注意到第三层的题记,通过考证"浮休"为张舜民,展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夫。而对苏轼题字"已经找不到了"的遗憾,则流露出学者面对历史残缺时的怅惘。</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料敌塔"功能的考证尤为精彩。周晓音不仅引用《定州志》说明其建造过程("伐材于嘉山,至仁宗至和二年始成"),更指出其"集佛教文化艺术、游览与军事价值于一身"的多重属性。这种多维度的解读,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历史简化。</p><p class="ql-block"> 最为动人的是周晓音教授对塔与人关系的思考:"并非站在开元寺塔的绝顶,苏轼才被我们看见。"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点明了全书主旨——历史人物的伟大不依赖于物质遗迹的留存,而在于其精神遗产的传承。正如作者所言:"开元寺塔看得见,定州军民看得见",苏轼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的这部作品在方法论上具有开创意义。它将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生动的散文笔法相结合,打破了学术写作与文学创作的界限。书中对苏轼形象的塑造既避免了神化倾向,又超越了简单的政治评价,呈现出立体丰满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 全书结尾引用鲁春燕的诗句:"我在风雨中舞蹈/拥抱破碎与美好",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苏轼的精神气质,也暗示了历史研究的真谛——在残缺的史料中寻找完整的人文精神。这种诗性的表达使学术著作具有了文学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寻踪,遇见东坡·东坡曾登开元寺宝塔》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历史书写的范式:既有脚踏实地的史料爬梳,又有仰望星空的人文关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文人的敏感。周晓音教授通过自己的行走与书写,证明真正的学术研究可以同时拥有温度与高度。</p> <p class="ql-block">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种需要慢下来、沉进去的研究方式尤为珍贵。当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登上开元寺塔,不仅看到了北宋的边关风云,更看到了中国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传统。这或许正是周晓音教授这部著作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馈赠。</p><p class="ql-block"> 2025.10.27于城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