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海岱日新,尽在山东博物馆(1)

emma

<p class="ql-block">  山东之行的第三天。</p><p class="ql-block"> 今天,济南的天气一改前两日的晴好,不仅气温下降不少,还出现了轻度的雾霾,空气质量不算友好。</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们今天的行程是博物馆,在室内,可以有效地规避空气污染,算是小小的幸运。</p><p class="ql-block"> 早起,在济南的百姓餐厅超意兴吃过早饭,我们乘坐网约车前往今天的第一个行程,山东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每到一座城市,博物馆都是必打卡之地。来到济南,山东博物馆自然被列入重要行程。</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馆内拥有各类藏品20余万件,约占全省藏品的三分之一。截至2005年底,全国10万余件馆藏一级文物中,仅山东博物馆就有共计8273件(套),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挤进全国前三。藏品以青铜器、陶瓷器、甲骨文等方面的收藏为特色,更有红陶兽形器(大汶口文化)、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甲骨文等作为馆内十大镇馆之宝,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顺利抵达目的地,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上,“山东博物馆”五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山东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提起山东博物馆,尤其馆名五个金色大字近年来颇有非议,更有些人对其误读、戏言、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的馆名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写。先生是公认的书法大家,他会研究、揣摩题写对象的特点、功能等等巧妙地运用不同的笔法。比如“山东博物馆”几个字就蕴含了“山”、“海岱文化”、“金文”、“甲骨文”“青铜器”等书法语言,实为难得的书法精品,并非戏言所说什么“情妇坡”。</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的建立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建的济南广智院和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的山东金石保存所,是山东地方政府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性质的设施。</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顶部穹顶形似泉水,是省会济南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整座大厅被几根粗壮的石柱高高擎起,圆形的穹顶是河流?是山川?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整座大厅宽敞明亮、金碧辉煌,是名副其实的金色大厅。</p><p class="ql-block"> 馆内共计21个展厅,一楼为1至5号展厅、二楼为6至13号展厅、三楼为14至21号展厅,其中常设展览12个,分别是佛教造像艺术展、汉代画像艺术展、初心——山东革命历史文物展、山东历史文化展、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万世师表展、山东龙——穿越白垩纪、晶•彩——探寻神奇的矿物世界、考古山东(话说考古)、山东考古成果展、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山东古代科技展。</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的陈展部分共有三层,二十一个展厅。二十多个展厅,别说半天,就是一整天的时间也逛不完。经过一番考虑,我们决定先按照展厅顺序参观,之后,再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参观。</p> <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首先走进了第一展厅,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佛教造像艺术展。</p><p class="ql-block">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摩尼”创立,乔达摩·悉达多觉悟后被人称为“佛陀”,即“觉悟的人",其教徒被人称为“佛教徒",该教因此得名“佛教"。</p><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般认为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一世纪末至公元一世纪初。</p><p class="ql-block"> 山东作为古代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兴盛之地,自东汉晚期起就在山东境内出土的画像石中发现过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图像。</p><p class="ql-block"> 山东佛教历经北朝、隋唐、和北宋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与齐鲁文化不断融合,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风格。</p><p class="ql-block"> 山东地区佛教文物类型众多,背屏造像、单体圆雕、佛塔、经幢、石函、碑刻等,时间跨度长达1000多年。</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地区出土了大量佛教造像和相关文物,其中1996年在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佛教窖藏坑中,出土了大量北朝造像。博物馆第一展厅的展览正是以佛教造像艺术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山东地区的佛教造像以一佛二菩萨的背屏式三尊像最为典型,佛像面目清秀,衣饰流行汉人的褒衣博带,衣摆飞扬,形体沉稳而不失飘逸。</p> <p class="ql-block">  一组彩绘佛像以及精美的彩绘贴近佛像,均出土于山东青州龙兴寺。</p><p class="ql-block"> 龙兴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创始于南朝刘宋时期,历北魏、东魏时期发展,唐宋时期是龙兴寺的鼎盛时期,为山东地区的中心寺院,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存世长达800余年。</p><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青州一所学校在修建操场的施工工地上,在遗址北部发掘北宋末年或金朝早期佛教造像窖藏一处。清理后出土各类佛教造像600余尊、钱币142枚、陶瓷器2件,龙兴寺遗址入选“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又被评为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些造像身上用彩绘或是采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纹,好像打湿的衣衫紧贴身体,或是身上没有任何皱褶,肌肤的轮廓充分显现着人体的优美,这种造像的样式极为罕见,很可能就是史书文献中记载过的“曹衣出水”的样式。</p> <p class="ql-block">  唐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菩萨造像大多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身体呈S 型,上身袒露,下穿罗裙,服饰华美。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p> <p class="ql-block">  龙虎塔残件</p><p class="ql-block"> 山东济南历城区龙虎塔: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始建于唐代,塔基和塔身建于唐,塔顶补于宋,被称为“唐身宋帽”。塔身四壁雕刻有丰富的佛教经变场面,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佛教石雕艺术瑰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铜钟,通高1.3米,口径0.9米,钟体接近直筒型。钟体上有密密麻麻的题字,但大部分已被损毁凿去。残存的题字包括唐代和金元三代。题记中依稀可辨,大钟是唐代,青州龙兴寺铸造。</p> <p class="ql-block">  马明寺碑,发现于马明寺内。通高1.7米,碑文共约600字,内容丰富,详细记载了根法师的生平事迹。碑文为魏书楷体,书法精到,浑厚有力,充分显示魏碑风采,书法艺术卓绝,具有重要的历史、书法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舍利石函 </p><p class="ql-block"> 舍利分两种,一种是真身舍利,即佛涅槃火化后的遗骨;另一种是法身舍利,即佛经。舍利一般埋藏于塔内,埋藏舍利的葬具叫作函、椁或棺。</p> <p class="ql-block">  一组佛像手印</p> <p class="ql-block">  明代金铜造像</p> <p class="ql-block">  十一面千手观音铜像 </p><p class="ql-block"> 明代,铜像高2.12米,通体鎏金,是金铜造像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观音结跏趺坐,头戴宝冠,共有十一张面孔,分五层排列。全身共计四十八手,身前双手合十,其下双手施禅定印,其余各手或执法器或施手印,手中刻有法眼,左右巧妙分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