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

阿婆(拒绝闲聊)

<p class="ql-block">  清源山,这座坐落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的灵秀之山,自古便是泉州古城的天然屏障与文化图腾。其主峰海拔498米,虽非险峻巍峨,却因与泉州市区三面相依的独特地理格局,成就了"山城相依"的绝妙景致。作为国家A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与九日山、灵山圣墓共同构筑起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长廊,其中清源山景区独占四十平方华里,以"泉山""齐云山""北山""三台山"等诸多别称,诉说着它千年来与泉州城的共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 小山门作为清源山的重要入口,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门楣上镌刻着“清源山”三个大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过小山门可游览清源山的文化遗迹,包括弘一法师舍利塔、南台岩、天湖等景点,这些景观四季变换,兼具自然与人文之美。 ‌</span>初入景区,清新的空气裹挟着草木芬芳扑面而来,仿佛踏入天然氧吧。沿着蜿蜒的古径前行,两旁千年古木参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与山间潺潺溪流、枝头婉转鸟鸣共同谱写出一曲生动的自然乐章。行至老君岩前,这尊唐代雕刻的巨大老子石像庄严静穆,衣纹流畅如行云流水,眉眼间似蕴藏着宇宙奥秘,让人不由自主屏息凝神,感受千年智慧在石缝间流淌的余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君岩景区入口处,由刻在巨石上的八个篆字组成,上联为“青牛西去”,下联为“紫气东来”。这一对联既体现了道教文化中“青牛(老子坐骑)”与“祥瑞降临”的象征意义,也暗合清源山“道骨仙风”的整体氛围。 ‌</p> <p class="ql-block"> 清源山素有“道教圣地”之誉,早在秦代就有“大道修真”之说,山中留有大量文物古迹,尤以36岩洞、18胜景闻名于世。现存有唐、宋、元时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大型石雕造像7处9尊,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摩崖石刻600多方。多处景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赏鉴意义,享有 “中国之最”美誉。</p> <p class="ql-block">  任时光流转世事变迁,老君岩在风雨中已经静坐了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老君岩造像为天然巨石雕刻,世所罕见,坐北朝南,巍然端坐,背屏清源,面对古城,空山幽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像高5.63米,厚8.01米,宽6.85米,姿态上凭几微微倾坐自然放松,将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法国学者黛安娜·李作为原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题言:“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  “与千年道韵同框,定格历史瞬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长地久”的寓意源于雕刻细节:两株古榕树盘根错节,象征“天长”,而老子“垂耳飘髯”的形象则暗含“地久”,两者共同传递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p> <p class="ql-block">  弥陀岩有两株古树相依而生:一株为重阳木,另一株为榕树。两树根系紧密缠绕,树冠相接,历经300多年仍生机盎然,形成独特的“树抱树”景观。这种自然奇观被视为爱情忠贞的象征,与老君岩的哲学寓意共同构成清源山“天长地久”的文化符号。 ‌</p> <p class="ql-block">  南台岩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右峰之巅,海拔453米,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山海大观”意境区的核心景点,以儒、道、释三教合一建筑群和“南台夕照”景观闻名。</p> <p class="ql-block">  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p> <p class="ql-block">  行至南台岩,方知何为"空中楼阁"的妙境。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因地处清源山右峰之巅,中峰偏南而得此雅称。岩顶三峰并峙,危石嶙峋,怪岩直插云霄,清代仅存的大雄宝殿与僧舍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登临此处,既可朝礼古刹,又可凭栏远眺——向东可瞰泉州城全貌,高楼大厦与远处的海港波光尽收眼底;向西则见群山连绵,云雾在山坳间流转,如梦似幻。</p> <p class="ql-block">  南台岩地处清源山右峰最高处,因位于清源洞之南得名,属国家AAAAA级景区,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可俯瞰泉州城廓及东海全景。‌‌</p> <p class="ql-block"> 南台岩始建于唐代,明成化年间惠禧僧重建,历经1996年坍塌与2005年雷击损毁,2016年完成重建并举行圣像开光仪式。岩顶视野开阔,可俯瞰东海日出、晚霞西归及泉州城廓全景,“南台夕照”为清源山著名胜景,晚唐诗人韩偓曾留“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诗句咏赞。</p> <p class="ql-block">  据明《八闽通志》载:南台室在北山之巅,唐蔡南玉祷雨之所。南台岩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地势险要,岩石兀立,而且还是一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著名胜迹。在这幽雅的环境中,儒教的魁星阁、道教的三清殿、佛教的大雄宝殿,森然并列,长期共存,实属罕见。南台之巅,视野开阔,游人于此,可朝迎东海日出,暮送晚霞西归,远山近水,田园城廓,尽收眼底。人文和自然景观,令人遐思联翩。</p> <p class="ql-block">  儒教的魁星阁、道教的三清殿、佛教的大雄宝殿,历史悠久,森然并列,和睦相处,实属罕见。晚唐诗人韩??登临南台,留下了“四序有花常见雨,冬无雪却闻雷”的著名诗句。现南台阁内是“千年福钟”,悠悠钟声送给人们声声祝福。“南台夕照”为清源山著名胜景。</p> <p class="ql-block">  南台岩的佛教大雄宝殿山门背后悬挂着由近代思想家康有为题写的“应无所住”匾额。该题刻体现了佛教“空”的哲学思想,强调心灵超脱与万物本空的境界。 ‌</p> <p class="ql-block">  在清源山深处,弘一法师舍利塔静静矗立,塔身青石镌刻的经文在岁月侵蚀下更显古朴。不远处,抗倭名将俞大猷的书法石刻笔力遒劲,字里行间透出金戈铁马的豪情。这些散落在山间的摩崖石刻,或苍劲有力,或飘逸洒脱,近六百方的历代题刻如同一部立体的书法史,在花岗岩上刻写下泉州千年文脉。</p> <p class="ql-block">  清源山顶的人工湖泊为‌清源天湖‌,位于清源山顶峰谷地,海拔368米,由双曲石拱坝构成,坝高30米、长140米。湖泊最大水面面积约12000平方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兼具防洪与景观功能。 ‌</p> <p class="ql-block">  湖面倒映山峰林木,形成"湖光山色两相和"的景观效果。湖畔设有虎乳泉山庄(品茗观景)、喜雨轩(清代建筑复建)等设施,环湖步道全长450米,分布多个观景节点。 ‌</p> <p class="ql-block">  清源天湖地处清源山顶峰谷地,是泉州清源山风景区重要水利与景观工程,1996年建成蓄水,2000年完成环湖景观带配套建设。</p> <p class="ql-block"> 清源天湖大坝为双曲石拱坝结构,坝顶宽2.8米,坝顶海拔标高368米。工程于1994年10月动工,历时20个月于1996年6月建成蓄水,形成最大水深28米的水域。坝体采用弯月形设计,兼具防洪蓄水与景观营造功能,溢洪槽可形成落差近30米的水帘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源轩品牌宣纸,承载着几百年手工宣纸制作的深厚底蕴,源自泾县宣纸的故乡——泾县丁家桥镇小岭。这里得天独厚的山泉水和古檀皮树资源,为清源轩品牌宣纸的独特品质奠定了基础。自2013年品牌创立以来,清源轩便以其精湛的传统工艺、考究的原料选择,以及手工生产的独特性,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清源轩品牌宣纸薄如蝉翼、润如青云,不仅质地绵韧、纯白细密,更拥有光而不滑、密而透光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之美,不仅在于自然景观的秀丽,更在于人文与自然的完美交融。这里既有秦代开发的古老痕迹,唐代中兴的辉煌,宋元鼎盛的繁荣,又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篆刻、石室建筑。站在山顶俯瞰,泉州城在脚下延展,远处海港波光粼粼,近处古木参天,让人不禁感慨:这方600多米的山体,何尝不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东南文化史?那些散落在山间的古迹、石刻、寺庙,在岁月长河中静静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也等待着今人去细细品味、深深感悟。</p> <p class="ql-block">  岩顶可俯瞰泉州城全景及东海日出、晚霞,著名胜景“南台夕照”曾被晚唐诗人韩姳赞以“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诗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