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10.24</p><p class="ql-block">罗丹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凭浦东美术馆的奥赛展<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6qyp9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上)</a>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9ghuhq"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下)</a>票根可以免费观看罗丹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罗丹艺术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29号,原世博会法国馆改建,4200㎡展览空间采用漂浮式建筑设计,螺旋观展动线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在巴黎近郊的默东去世,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并称为“西方雕塑艺术的三大高峰”。19世纪的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盛行。罗丹凭借其对真实和自然的不懈追求及其开创性的创作表达手法和雕塑语言,完成了对古典主义传统的超越,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并与他的学生及后辈安托万·布德尔和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并称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p><p class="ql-block">展览共包括6个主要章节和2个特别章节,汇集百余件真迹展品,全面梳理罗丹的艺术生涯,呈现其上承19世纪新古典主义、下启20世纪现代雕塑的艺术风格,探索罗丹对现当代艺术发展产生的持续且深刻的影响,展现罗丹艺术生命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路易·马西特</p><p class="ql-block">《罗丹石碑像》</p><p class="ql-block">1919年 石膏</p> <p class="ql-block">路易·马西特(1853-1920)是罗丹的学生、助手和员工,他先后在 1893 年至 1910年之间,以及1916年至 1917 年罗丹去世这一年期间师从罗丹并协助其进行创作,为罗丹雕刻了许多汉白玉作品,并在罗丹去世后,仍在他的工作室中继续工作到 1918年。</p><p class="ql-block">这件《罗丹石碑像》是马西特为罗丹制作的纪念碑雕像,创作于 1919年,值得一提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罗丹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此石膏像存世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现藏于巴黎的罗丹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未完成的作品的下半部分像一座被截顶的金字塔,而金字塔上方是罗丹的半身像。像上刻着“A Rodin”的字样,意思是“致敬罗丹”。作品底座上可以看到一些人体雕塑作为装饰,呈现出从雕塑中呼之欲出的姿态,像是作者在向罗丹表达最后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新时代,新形态</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1808-1873)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为“重建被五十年革命撕裂的法国社会,调和秩序与自由”,借用艺术形式来打造和宣传“帝国史诗”。一系列重大项目让这一时期的法国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激发了当时法国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出生于1840年的罗丹在第二帝国时期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14岁时进入了有“小美院”之称的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学习绘画,随后开始接触和学习雕塑艺术,师从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于1864年进入其工作室学习和工作,一名年轻雕塑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关于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都是罗丹老师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生于1824年,童年时跟随家人来到巴黎,并在此学习绘画和雕塑。1840 年,他考取巴黎美术学院,并很快放弃了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转而学习18 世纪古典艺术和装饰艺术。十九世纪中期,卡里耶·贝勒斯参与了巴黎的许多建筑雕塑项目,如杜乐丽宫、卢浮宫博物馆、商会、巴黎歌剧院、法国戏剧院、市政厅等不胜枚举,是同时代最多产的雕塑家,且一生获奖无数。</p><p class="ql-block">1865年,时年25岁且正在求职的罗丹成了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的一名助手,主要负责装饰雕塑,以及根据卡里耶-贝勒斯的设计稿进行雕刻,将其雕成可出售的商品。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罗丹掌握并完善了艺术技能。</p><p class="ql-block">罗丹后来回忆道:“在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所经历的一切都让我获益匪浅。我对雕塑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简单来说,我一开始只是名工匠,随后才慢慢蜕变为艺术家。这其实是唯一的正确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梳着子的年轻女子》</p><p class="ql-block">1870年 陶士</p><p class="ql-block">75 × 42×22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酒神女祭司》,1870年</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54 × 35 × 30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女半身像》,1870年</p><p class="ql-block">汉白玉</p><p class="ql-block">64 × 25 ×30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爱》,1865年</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55 × 60× 35 厘米</p> <p class="ql-block">关于卡拉拉大理石雕塑</p><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擅长创作半身雕像,无论是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是身份不明却珠光宝气的贵族女性,他都能够将其塑造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创作风格彰显了18 世纪法国艺术的格调与优雅。</p><p class="ql-block">《依照苏菲·克罗伊泽特小姐形象创作的虚构女半身像》,创作于1870年前后,以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巴黎女演员苏菲- 亚历山大·克罗伊泽特 (1847-1901)的形象为原型,并在人物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的创造,在1874年的沙龙上,这件作品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了卡拉拉汉白玉为材料创作而成。“卡拉拉“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区,卡拉拉山盛产的大理石举世闻名,最为细腻洁白,由此卡拉拉被誉为“世界雪白之都”、“大理石的故乡”。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他最杰出的作品——《大卫》的原石就出自卡拉拉。卡拉拉汉白玉在20世纪初时就几乎已经开采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依照苏菲·克罗伊泽特小姐形象创作的虚构女半身像》,约1870年</p><p class="ql-block">汉白玉</p><p class="ql-block">高73.5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田中归来》,1870年</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93x 50 × 35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苏醒》,1870年</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65 × 35 × 25 厘米</p> <p class="ql-block">关于《双层陈列柜》</p><p class="ql-block">这件庄重华贵的双层陈列柜具有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典型的风格,是由当时的巴黎女首富帕伊瓦侯爵夫人于1875年左右向罗丹的老师卡里耶·贝勒斯定制,用以装饰其位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的诺伊德克城堡。</p><p class="ql-block">诺伊德克城堡在一次火灾中被焚毁,而在那之前,帕伊瓦夫人将这件陈列柜送去维修保养,使它幸运地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帕伊瓦侯爵夫人无后,去世前将财产捐给国家。如今,她的私人博物馆矗立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此外,罗丹的青年时代处于拿破仑三世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当时,油画和雕塑等艺术品,尤其是雕塑作品被认为是上流社会和皇室贵族生活方式的必需品,而拥有雕塑并在家中陈列雕塑被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关于拿破仑三世</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1808 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全名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一世之侄,其母为约瑟芬皇后与前夫之女奥坦丝·德·博阿尔内。</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位总统(1848--1851 年在位)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1852-1870 年在位),法国历史上首位民选总统及最后一位君主,其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带国(1852-1870年)“重建了被五十年革命撕裂的法国社会,调和秩序与自由”,借用艺术形式来打造和宣传“带国史诗”。拿破仑三世被视为“小拿破仑”,其统治兼具现代化成就与专制色彩,1870年,他在普法战争的色当战役中惨败被俘,导致了第二帝国的覆灭。</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加速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在任期间举办两届巴黎世博会,分别是 1855 年和1867 年巴黎世博会,促进了金融与工业发展。</p><p class="ql-block">此外,拿破仑三世有个“现代巴黎梦”,他任命奥斯曼男爵主持了巴黎的现代化改造,奠定了如今巴黎城市景观的基础:奥斯曼建筑、地下排水道、林荫大道、咖啡馆的出现,让整个巴黎焕然一新,卫生有序,既有现代高效,又不失浪漫文雅。</p><p class="ql-block">一系列重大项目让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法国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的大规模的重建和及装修计划中,大批的雕塑工厂应运而生。19 世纪的法国迎来了西方雕塑历史上最辉煌的高峰之一,据说每一个家庭的会客厅至少有一尊雕像。</p><p class="ql-block">1863年,法国巴黎的官方沙龙拒绝了近60% 的参选作品,引发艺术家抗议。拿破仑三世为安抚民众,下旨举办了“落选者沙龙”,展出作品包括马奈著名的《草地上的午餐》。“落选者沙龙”推动了印象派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没有他就不会有印象派的出现。</p><p class="ql-block">罗丹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处于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之下。</p> <p class="ql-block">9世纪法国画家</p><p class="ql-block">(拿破仑皇帝三世全身肖像),1853年</p><p class="ql-block">本面油面</p><p class="ql-block">230x 155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座钟装饰》,1869年</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54 × 49×16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秋》,1880年</p><p class="ql-block">汉白玉</p><p class="ql-block">82 × 25 × 24 厘米</p> <p class="ql-block">关于《五感》系列</p><p class="ql-block">《五感》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最昂贵的艺术作品之一,是德裔法籍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最著名的作品。享利-纪尧姆·施莱辛格1814年8月6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893年2月23日在法国塞纳河畔讷伊去世。1866 年他被投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870年获得法国国籍。在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他搬到了伦敦。而后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都在法国和奥地利两国之间往返居住。</p><p class="ql-block">1865 年,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在沙龙以25000法郎的价格购得“五感”系列作品,成为皇室夫妇私人收藏的一部分。据说罗丹父亲在警察局当信差时的月薪是十五法郎,而这幅画的价格在当时可以买下香榭丽舍一条街。</p><p class="ql-block">《五感》体现了这对皇室夫妇的品味。对欧仁妮皇后来说,施莱辛格借鉴了 18 世纪路易十六(1754-1793)统治时期的艺术和艺术作品,这是她关于其深深钦佩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1755-1793)的动人纪念。1865年至1870年间,这组《五感》作品被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陈列在爱丽舍皇宫,也就是现在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官邸。1870年拿破仑三世下台被流放。尽管拿破仑三世被迫离开法国,然而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由于这组油画是他的个人财产,没有被政府充公没收,被允许带离法国。多年后,这组作品被罗丹艺术中心收藏。</p><p class="ql-block">施莱辛格以五种感官为主题的这一杰作,融入了中世纪的绘画传统。他的知识与艺术教育让他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联想到老扬·勃鲁盖尔、彼得·保罗·鲁本斯和伦勃朗·哈门松·范·莱恩的“五感”相关主题的作品。施莱辛格对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诠释在当时被认为极具创新性,通过两位互动的女性模特,施莱辛格围绕每种感官展开叙述。闪亮的色彩对细节的关注和画中人物富丽的服装也让整组作品倍增华彩。</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是的,在这组油画也巧妙地反映了当时的流行时尚。19世纪60年代的巴黎一度流行西班牙风尚。画中两位迷人优雅的女子,穿着西班牙风格的服饰:比如在《味觉》这幅作品中,两位女士都穿着是西班牙波菜罗式外套。右边女士的衣装上,镶满了珠宝、金属刺绣和大量的球形流苏,这种服饰被称为“斗牛士夹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p><p class="ql-block">《五感之味觉》,186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嗅觉》,1865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5×89.5厘米</p> <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听觉》,1865年 布面油面</p><p class="ql-block">115×89.5 厘米</p> <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视觉》,1865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5×89.5 厘米</p> <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触觉》,186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5×89.5 厘米</p> <p class="ql-block">罗丹的“卡里耶-贝勒斯”年代</p><p class="ql-block">这三件并排呈现的年轻女子半身像作品都由罗丹的老师卡里耶-贝勒斯署名,然而,经过广泛的艺术史研究以及严谨的造型和风格分析,左侧的《夏》和右侧的《女半身像》这两件创作于 1870年的作品,被鉴定为罗丹学徒时期的作品,而中央的彩色陶瓷少女半身像《春》则是卡里耶- 贝勒斯最出色、最有代表性的人像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1870年是罗丹在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当学徒的第五个年头,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罗丹当时正在创造、发展创新的风格特征和属于自己的造型词汇,这表明这位年轻的天才正试图逐渐摆脱其老师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卡里耶-贝勒斯更多描绘古典的贵族女性形象,发型华丽繁琐,通常裸体或身着蕾丝服饰:与其老师的风格相比,罗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一种更加平和、内省的品质,不试图诱惑或取悦他人的面貌,发型简约,服饰造型更加贴近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女半身像》,1870年</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65 × 20 ×28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春》,1865年</p><p class="ql-block">彩色陶瓷</p><p class="ql-block">80 × 46× 30 厘米</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夏》,1870</p><p class="ql-block">陶土</p><p class="ql-block">65 × 35 ×32 厘米</p> <p class="ql-block">路易-罗贝尔·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两只花瓶:“自求生路”主题》,1898年</p><p class="ql-block">釉面陶瓷</p><p class="ql-block">50.8× 20× 20 厘米</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