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嘉兴环城河</b>,为环绕嘉兴旧府城的运河与护城河之合称。嘉兴古城自汉末即为地域中心,城池亦不断向外拓展,自唐文德元年(888)嘉兴筑城,至宋“环城皆濠,四门水陆并通,七十五桥,三十六坊,纵横交错,舟车财富丰阜”(明《弘治嘉兴府志》)。嘉兴环城河,这条大运河赠予嘉兴的瑰丽玉环,见证了嘉兴城从建立城池到大运河一部分的演变,造就了独特的水乡景观。 嘉兴环城河由杭州塘、濠河、秀水以及西南湖等河流组成,总长 6.6千米。其中杭州塘为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一部分,自嘉兴市区西丽桥转北至北丽桥,经分水墩,一路向北入苏州塘,一路向东入秀水,长2.2千米。秀水原为护城河东段,北起北丽桥东分水墩,转东通长水新河至濠河,长1.45千米,曾多次疏浚,1980年命名为秀水,与古秀水不是同一条河流。濠河原为城南护城河,西起西南湖,东至狮子汇,与车站河、秀水相交,长1千米,宽50米,1969年拓宽,1981年命名为濠河。1996年和2004年,北郊河和南郊河先后开挖,又形成嘉兴新的环城运河,即“外环河”,总长24.1千米,其中北郊河以京杭运河杭州塘北岸嘉北街道殷秀村荷花池为起点,穿越嘉北、栖真、塘汇,至三店塘塘汇街道三家村,呈半环形环绕嘉兴市区西北外围,长13.4千米,为运河新航道。1999年,嘉兴北郊河贯通后,原环城河成了“内环河”,基本断航。 <p class="ql-block">嘉兴环城河连接八水,形成“四进四出”的格局,西南方向的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和新塍塘四水汇入环城河,经东北向的苏州塘、三店塘、嘉善塘、平湖塘下泄,在沟通航运、疏导水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形成“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最独特运河城市景观。<br></p> <p class="ql-block">嘉兴因运河而生,由运河而盛,是全国唯一以“原生态”的大运河为环城河的城市,也是“八水绕城”、“左杭右苏”、“南北通衢”的重要坐标城市,滋养了嘉兴独特的运河文化和人文景观,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嘉兴环城河沿线保留了众多的历史遗存,主要有三大历史街区(梅湾、月河、芦席汇)、西水驿碑、金九避难处、朱生豪故居、汪胡桢故居等。</p> 2025年6月、10月期间先后三次分段绕嘉兴环城河走了一圈,亲身体验了嘉兴环城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下图片均为本人拍摄,文字参考网上资料。线路为逆时针沿紧贴环城河的环城路,兼顾环城河上桥梁和两岸景观。 <p class="ql-block"><b>分水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嘉兴城北古运河上,四面临水,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望端平桥,西南临北丽桥,面积为2850平方米。修建于公元七世纪,为开浚城河堆土而成,当运河西来之水进入狭窄的运河闸河前,其中一部分通过分水墩南的长纤塘东流,运河水过闸时大体保持平稳缓和状态,保证过往船只的安全。作为嘉兴古运河上的一种水利设施,发挥着调节运河水位和水速、确保航运安全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京杭运河经过分水墩后分流两路:由北而西为主流,向西经北丽桥成为环城河的北段与西段;由北而东经秀城桥转南的称为秀水、濠河,成为环城河东段,绕城经西南湖后与主流汇合。</p> 分水墩南侧 分水墩北侧 <p class="ql-block"><b>水天庵</b>始建于唐,清同治年间重修,2002年重新修葺。古运河为历代漕粮运输的重要航道,古代水运常遇风浪之险,在运河边建寺设庙,大多为船工祈福、保佑行船的平安。</p> <b>分水亭</b> <p class="ql-block"><b>望吴门,</b>旧时是嘉兴北门,原名“望京”“望云”,后改称“望吴”,西贴北丽桥,1928年因市政建设城墙被拆,北门城门也不复存在。2000年园林部门以这座钢质城雕组成的抽象构件作为新式望吴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当年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设美人计和离间计两计并施,派范蠡送西施和郑女去吴国,离间吴国君臣,瓦解吴王斗志。西施离别越国时,百姓们自发在此送行。当范蠡从吴国返回时仍见不少百姓朝北远望,期盼西施早日归来,范蠡深受感动,将北门改名“望吴门”,城楼也跟着改为“望吴楼”。</p> <b>望吴楼</b> <b>北丽桥</b>坐落在建国路与环城北路口,呈南北向跨越京杭大运河即北环城河上。北丽桥始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年),据说来此经商的高丽人曾资助建桥,故桥名有个“丽”字,初时为石拱桥,历代重建,抗战时期改为车行拱桥,1963年改建为梁板桥,1983年建成廊桥,中间为汽车道,两边长廊为人行道,桥的南北桥头均建有仿古亭及城墙式护栏。 北丽桥下流淌古运河,桥东相守望吴门,桥西连接中基路和坛弄,进入月河历史街区。 <p class="ql-block">站在北丽桥上,朝东北,可望见分水墩、芦席汇以及绿树掩映的望吴楼、望吴门。</p> <p class="ql-block"><b>月湖历史街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兴城北的月河是运河的一条支流,“其水弯曲抱城如月”,故名月河。京杭大运河沿月河南侧一穿而过。月河历史街区占地9万平方米,整个街区以“三河三街”为基本格局,“京杭大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三河基本平行,又在北丽桥附近相汇,其空间布局极具特色;“中基路”、“坛弄”、“秀水兜街”三街由于紧邻运河和府城,而成为繁华的商贸地带。月湖历史街区凸显了浓郁的江南水乡情,民居狭弄,河港石桥,迂回曲折,纵横交错,是嘉兴城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反映江南水乡城市居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p><p class="ql-block">中基路汇聚了江西会馆、大昌当铺、嘉禾水驿、高公升酱园、财神堂、粽子博物馆等场馆老字号;坛弄则散落着众多酒吧、茶馆、咖啡屋及各种文化元素的店铺,成为休闲风情街区;秀水兜打造民居客栈、餐饮区,让游客在此享受浙北美食,以及枕水而眠的江南夜生活。</p> 中基路 <b>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b>原江西会馆,是中国唯一反映粽子历史和粽子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顺着嘉兴粽子起源、传承等脉络,用实物、图片、雕塑等,还原古街历史上张家弄合记、庆记、荣记等粽子店情景,勾画出嘉兴著名品牌粽子的变迁,再现嘉兴粽子的前世今生,感受粽子文化的魅力。 <p class="ql-block"><b>荷月桥</b>是月河街区最大的三孔石拱桥,横跨京杭运河(环城河),连接桥南荷花堤与桥北月河街区。宋嘉佑年间,知州令狐挺在此地开辟池塘,广植荷花,人们叫做荷花堤。2000年建桥时为了体现老街桥韵相得益彰,在荷花堤、月河街中各取一字,取名荷月桥。</p> <p class="ql-block"><b>建银大桥</b>北望<b>荷月桥</b></p> <p class="ql-block"><b>建银大桥</b>南望<b>城北桥</b></p> <p class="ql-block"><b>勤俭桥</b></p> <p class="ql-block"><b>嘉兴船文化博物馆</b></p> <b>中山桥</b> <p class="ql-block"><b>西驿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斜西街与环城西路口运河畔环城绿化带,1998年在环河绿化工程施工拆除西丽桥东侧建筑墙体时发现《嘉兴路重建水驿记》,1999年就地新建西驿亭,碑石立于亭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嘉兴市志》记载,嘉兴地处要冲,“南通八闽,北连三吴,旁及江右”,驿站建立较早。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于嘉兴城西门建安运站,至宋发展为嘉驿站。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嘉兴路水驿站。明初称西驿站,后屡毁屡建,宣德年间重修,万历七年(1579)扩建起厅堂廨舍。清康熙十一年(1671)重建西水站,成为排班鸣炮、迎送过往官员之地。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师晖亭,以迎候乘驿命官员和外国使臣。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水驿设施之完善,传递、招待功能之齐全,反映出嘉兴城当时的繁华景象。直到清末民初因陆运及邮电业的兴起而逐渐消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河历史街区还有一座重建的“嘉禾水驿”,古代外国使臣路过嘉兴,作为外交官也会在运河驿站逗留歇宿。</p> <b>西水驿碑</b>2010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兴路重建水驿记》碑高2.14米,宽1.06米,厚0.27米,碑文共21行,每行37字,共770字。碑的边饰为双龙,顶部为云彩。《嘉兴路重建水驿记》记载了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重修西水驿的情况,为西水驿故址提供了有力佐证。 <b>吉阳桥</b> <b>西丽桥</b> <p class="ql-block"><b>通越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古城西门,古称“通越门”,意为出此门向西就是越国之地。新建通越阁在范蠡湖公园内西南侧,为三层四方形仿古阁楼,阁上有“湖天海月”匾额,为吴根越角的地标性建筑。通越门前运河三股水道汇合,运河由杭州塘西来,在此折向穿城而过,北去苏州,而东来之海盐塘水,经过绕城河也在此汇合。古时此地有“湖天海月阁”,往来船只以此阁为进入嘉兴西门的标志。</p> 通越阁前面河道向左经过神龙桥,流经西南湖与南湖大桥,进入环城河(濠河) 通越阁前面向右是三塔塘,也称杭州塘,为古运河嘉兴老城区段,在此向西到杭州。 <p class="ql-block"><b>“状元及第”牌坊</b>位于三塔路东首,与通越阁隔河相望,遥相呼应。2006年重建,四柱三间,高72米,宽22米,用金山石构造而成。此处曾有过一座汪氏家族旧宅叫“铁舟园”,汪氏一门书香传世,汪如洋于乾隆四十五年连中会元和状元,时年26岁;汪如洋祖父汪上堉曾任职云南大理府知府,是《再生缘》女作家陈端生的外祖父;其父汪孟鋗,乾隆三十一年进士,秀水派重要诗人;其兄汪如藻,乾隆四十年进士,曾任山东粮道、翰林院编修;其弟汪如渊,嘉庆四年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汪如洋的外祖父金德瑛于乾隆七年35岁时亦中两元,官至礼部侍郎,时隔三十八年,祖甥两人同中“二元”,被誉为“一朝天子祖孙状元”(均在乾隆时期)。这在科举史上绝无仅有,传为佳话,当地乡绅为表彰汪氏,专门建立这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b>范蠡湖公园</b>,原城南公园2009年将范蠡湖和三塔路北侧大草坪划入后,扩容为运河文化主题公园,遂改名为范蠡湖公园。</p> <b>金明寺西施妆台</b>位于环城南路703号,相传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此,西施梳妆脂粉入湖,螺食而成五彩,形成五彩螺典故。1981年被列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b>范蠡湖</b>,旧有西施冢之称,相传西施亡于此,墓葬湖中。清代朱彝尊为其写下了“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的诗句。 宋代张尧同有诗:“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 <b>西施沉鱼</b><br> 明车大任所书“<b>放生池</b>”,池郭所书“<b>陶朱公里</b>”石碑 <b>金明寺</b>,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明正统元年重建,当时有大殿三进、步廊10余间,其中湖天海月阁为嘉兴 “五湖四海”之一。现尚存大殿一进,为硬山顶建筑,殿内陈列“传艺学绣”、“西施梳妆”。 <b>西施妆台</b>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歇山顶抬梁式建筑,与金明寺前殿相连。 妆台北侧有“范少伯祠”白玉石匾一块,系清光绪八年(1882年)夏立;文徵明手书“浮碧”石刻。 <b>吴越轩</b> <b>檇李亭</b> <p class="ql-block"><b>神龙桥</b></p> <b>梅湾街历史文化街区</b><div><b><br></b></div><div>梅湾位于古城南门,相传古代其地多植梅,且濒临京杭大运河河湾,又说因街形曲折如梅枝而得名。南临鸳鸯湖(现称西南湖),北靠城墙,牵手大运河、长水和环城河。梅湾街区是嘉兴古城南门区域江南水乡民居和商贸集聚区域,更是嘉兴环城运河畔名人荟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着众多具有历史名人故居,如朱生豪故居、金九避难处、韩国临时政府旧址、汪胡桢故居、徐诒谷堂等。</div> <b>钱氏清芬堂</b>,清代文化名臣钱陈群故居,门楣上方悬挂乾隆御题“清芬世守”铜匾。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原址位于嘉兴南门莲花桥(现杨柳湾砖桥弄),1998年旧城改造被拆,2005年在梅湾街按原样复建。“清芬世守”,清,为人清白,为官清正;芬,喻盛德,品德高尚;世守,世代相传。 <b>钱陈群</b>(1686-1774年)字主敬,号香树居人,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经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一朝三代元老”,历任刑部尚书、太子太傅等职,与乾隆既有君臣之谊,又为文学知己。乾隆六下江南,钱陈群祖孙三代先后全程陪同。钱母陈书,字南楼,号上元弟子,晚号南楼老人,钱陈群及兄弟幼年由母陈书教读。清代著名女画家,精品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曾为钱陈群著《香树集》亲笔题诗,褒奖陈书教子有方,其事迹可与孟子母亲和欧阳修的母亲媲美,同为我国古代贤母教子的典范。 钱陈群家族属于嘉兴海盐钱氏,从15世纪至今,五百年来名宦、学者不断涌现,是江浙一带钱氏家族文化的典范之一,其“艺文世家”特色,堪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苑中的一支奇葩。 乾隆皇帝非常赞赏钱氏家风,欣然为钱家题匾:“清芬世守”。钱陈群之母陈书擅画,1781年在钱陈群去世八年后,乾隆在其母陈书花鸟册上御题“清芬世守”四字褒奖钱氏家风。 <b>香树亭</b> <b>乾隆御碑</b> <b>金九避难处(韩国临时政府要员住址)</b>位于梅湾街76号,原为褚辅成先生寄子陈桐生的私宅,建造于民国初年,为两层楼砖木结构,南邻西南湖,是一幢水榭式的小楼,坐在窗前可以凭眺湖上的四时景色。1996年重新修复,辟有陈列室,室内安放金九先生的半身铜像,陈列金九和褚辅成的单独照片和部分生平资料及简介。 2005年金九避难处与韩国临时政府要员住址合并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5月至1936年2月,韩国临时议政院的要员及部分家属就居住在这里。宅院由二层四开间及院子组成,一楼辟为“临时政府要员住址陈列室”,用图片、文字介绍了韩国临时政府的迁徙过程。二楼有按原样恢复的临时政府部分要员卧室。金九的母亲和儿子金信也在这里居住过。一楼还有会客间、厨房和餐厅等配套设施。 <b>金九</b>(1876-1949)为韩国独立之父,1905年日本发动朝鲜战争,侵占朝鲜半岛,大批朝鲜反日志士纷纷流亡到中国,金九在中国加入韩国抗日组织,1932年因策划震惊中外的虹口公园爆炸案被日军悬赏60万大洋追杀。嘉兴民主人士褚辅成接他到梅湾避难,后又转移到海盐的“载青别墅”,时间四年多,脱险后在中国政府帮助下组建临时政府及军队,决心抵抗日本侵略,实现祖国统一。1945年11月“临时政府”要员离开中国返回韩国,金九继续领导统一国家的独立远动,1949年6月不幸被亲日的极右势力暗杀。 <b>褚辅成史料陈列室</b>位于梅湾街76号,1937年被日本飞机炸毁,2006年嘉兴市政府在原址建立褚辅成史料陈列室,匾额为九三学社中央顾问启功先生生前亲题。陈列室里存放着褚辅成的铜像、年表、生前故事图片等,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褚辅成奋斗的一生。 <b>褚辅成</b>(1873-1948),字慧僧,别号褚南湖,浙江嘉兴人,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之一。褚辅成先生几乎参与了民国时期的各大政治活动,始终追求民主政治,提倡党派团结,在近代中国从“封建帝制”转向“民主共和”的社会变革中贡献卓著,堪称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民主宪政的先行者,谋国忠公的爱国者,其一生为报国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先后创办南湖学堂和禾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南湖学堂就是现在的百年老校辅成小学,民丰造纸厂则是我国民族工业的代表。<div><br></div><div>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民主宪政的先行者、禁烟禁毒的不屈斗士、联省自治运动的推动者、关心民众疾苦的慈善家、造诣精深的经济学者、谋国忠公的爱国者、九三学社的主要创始人。</div> <b>诒谷堂,</b>米商徐诒谷老宅,界碑、砖雕门楼、观音兜墙及梁枋雕刻等无不显示出老宅的雍容大气,可谓嘉兴南门外米行商家的典范。 <b>澄海桥</b> <b>小放鹤洲</b>位于梅湾街南,西南湖小岛,有桥连接梅湾岛。 <b>沈钧儒纪念馆</b>位于嘉兴市环城南路545号,故居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头门在抗战初期被毁,仪门在70年代即已破敝不堪,保存比较完整的是大厅、吉门和堂楼。1998年按原样重建,并将祖居辟为“沈钧儒纪念馆”,江泽民题书匾额。现纪念馆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平方米。纪念馆前厅放置铜铸的沈钧儒坐像。前厅和堂楼陈列、展出的400多幅照片和100多件实物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沈钧儒革命、奋斗的一生。2019年10月,沈钧儒纪念馆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b>始言堂</b> 周恩来总理称沈钧儒为<b>“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b> <b>沈钧儒</b>(1875—1963年),字秉甫,号衡山,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28岁时中举,29岁时考中进士,是清朝最后一代进士,一年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从一个科举进士脱胎换骨成为一位纯粹的民主主义者,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 嘉兴沈氏家族从明朝迁居而来,系师桥沈氏分支,世居砖桥街口,沈钧儒的祖父曾任苏州知府。 <b>七君子事件</b>: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等七名著名抗日民主人士逮捕并投入监狱。 <b>与石居</b> 1934年沈钧儒夫人张象徵(字孟婵)在上海病逝,1936年沈钧儒率子女送夫人灵柩回嘉兴余新镇长秦村沈家浜祖茔安葬,并筑一生圹,以备百年后与夫人合葬,其妻张梦婵的墓碑上刻有“张梦婵夫人沈衡山先生之墓”,墓碑文字系沈钧儒亲书,该碑原物于1998年移至沈钧儒纪念馆。 <b>朱生豪故居</b>位于禾兴南路73号,原南大街东米棚下14号,现属梅湾街历史街区东片。<div><br></div><div>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浙江嘉兴人,中国著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方便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br><br>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div> <b>朱生豪和宋清如抽象雕塑</b>,作者为嘉兴本土雕塑家陆乐(1962年~ )。底座文字“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宋清如抄录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信中的一段,也是朱生豪和宋清如合葬墓的墓志铭。 门北侧竖着两块黑色的石碑,像一本翻开的书。左右两页分别镌刻着朱生豪的第一部译著《暴风雨》的“译者题记”和宋清如抄录的朱生豪“译者自序”。 <b>朱生豪故居</b>为朱家祖屋和朱生豪出生地,砖木结构两层楼,座东朝西,由院子、东西向楼屋、偏屋和南北向小偏房组成。楼屋主体结构完好,底层三开间,楼上五开间。 底层用实物和图片,展示了朱生豪短暂却成就辉煌的一生。分三个专题,分别为“羸弱书生,意气纵横”、“译界奇才,莎学东渐”和“悲情诗侣,生死相知”。楼上有朱生豪和宋清如居住过的房间。<br> 朱生豪与江苏常熟富家之女宋清如(1911年—1997年6月27日)结识于之江大学,因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而相爱,在十年苦恋中朱生豪写下三百余封情书。1944年12月朱生豪去世后,还剩下五部半莎剧未曾译完,宋清如含悲挑起了继承译莎大业和抚养幼子的重担。1948年在朱生豪生前好友帮助下,世界书局终于出版朱译莎剧《莎土比亚戏剧全集》三辑计27种,实现了朱生豪的遗愿。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31个剧本。 1976年以后,宋清如回到了朱生豪生于斯逝于斯的嘉兴老宅。宋清如晚年在那里用诗的语言和朱生豪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还撰写了许多回忆文章,为我国文学史宝库保存了一笔宝贵的财富。1992年,八十高龄的宋清如参与电视剧《朱生豪》的拍摄,获得第12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演出荣誉奖。 <b>南湖大桥</b>:1999年9月新建南湖大桥竣工,跨西南湖还跨沪杭铁路,贯通城区南北主干道禾兴路,禾兴南路将南门区域分成东西两个区块:梅湾街西区和东区。 <b>汪胡桢故居</b>,位于梅湾东区帆落浜,“一代水工”著名水利学家汪胡桢故居。 汪胡桢(1897-1989)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先后参与濠河水利工程、钱塘江海塘工程,设计建造了大运河邵伯、淮阴、宿迁三个船闸,首创中国第一座大型连拱坝——佛子岭水库大坝,被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 1928年汪胡桢受聘为太湖水利工程处副总工程师时,在帆落浜购地4亩,设计构筑了这幢小楼奉养老母。小楼在抗日战争时被毁,于1948年重建,名“湖滨小筑”。现有建筑整体布局呈“工”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80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铺设洋瓦。 <b>紫阳桥</b>和<b>壕股塔</b> <b>壕股塔院</b> <div><b>伍相祠:</b>为纪念吴国国相伍子胥,2010年壕股禅寺易名伍相祠,原来的大雄宝殿改为“春秋大义”殿,殿内供奉伍子胥塑像。大殿两边廻廊墙壁上,镶嵌着伍子胥故事的石刻画碑。祠外广场上还矗立着一面巨大的砖墙,上面镌刻“忠烈千秋”。<br></div> <b> 壕股塔</b>,嘉兴历史上的七塔八寺之一,据传是因为靠近古代城濠,周围景色和湖水相连,远眺起伏如股,用现代话讲曲线如同“翘臀”。该塔始建于宋代,传说因苏轼曾在此与禅寺的长老晤谈而出名,明代重建,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倾覆,2002年彻底再建。 塔身为阁楼式建筑,高七层共63.4米,塔刹为纯铜鎏金,用了三公斤黄金。每层檐角上方塑有一个小佛像,形态生动,檐角下方则各挂一个风铃,微风吹过,28个风铃交错响起,清脆悦耳。内部为回廊式,是目前嘉兴唯一可以登顶的宝塔,179级台阶盘旋而上,在塔顶俯瞰南湖,碧波荡漾,烟雨浩渺。 <b>丽亭</b> 环城河绿道雕塑 <b>伴亭</b> <b>壕股桥</b> <b>穆家洋房</b>,位于环城东路508号,建于1929年,是较为典型的民国建筑。洋房原主人穆湘瑶(1874-1937),字恕再,出生于浦东杨思,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与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等同学;1903年考中举人。辛亥革命光复上海后出任第一任警察厅长,后弃官从商,成为浦东地区著名实业家。这幢洋房从1947年3月后就用作嘉兴邮电局,一直使用到1964年。2010年重新装修后曾作为邮电博物馆对外展出。<br> <b>和亭</b> <b>沪杭铁路桥</b> <b>清真寺</b>位于环城东路469号、东门大年堂附近,明万历三十年(1602),回族教人马仲律等人募捐资金,在城东买地建造清真寺。清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三十九年(1774)两次重修。据说是浙北唯一的一座清真寺,整个建筑占地2000平方米,原来是明代风格的“五门一照”江南庭院,现在还留存大门、第二中门和照壁。照壁白色粉墙,金色“清真寺”字体,绿色“麦赛吉德”阿拉伯文字,主体建筑拱顶绿白相间。 “清真女学”建筑 <b>春波门</b>,嘉兴东门始建于唐朝文德元年,当时称之为青龙门;宋朝改叫春波门,明朝又改叫澄霁门,清代又重新改回春波门。1928年因筑路而拆除。2021年复建,城墙长78米,高7.7米。 <b>狮子汇渡口</b>,位于市区环城东路宣公桥堍,最初是摆渡到湖心岛的渡口。据《鸳鸯湖小志》记载,“湖族本以捕鱼为生,后因时代变迁,载客游湖反而作为专业,招游于宣公桥畔,尤以夏季纳凉,为若辈生涯最盛时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5年)沪杭铁路筑成,春波门成为商贸中心,狮子汇一带更是热闹非凡。1943年狮子汇设有公渡;1959年由于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立,渡口迁移到南湖路盐仓桥堍,狮子汇渡口自此消失。2000年初,有关部门在嘉兴市环城绿化带改造时,重新整修狮子汇渡口,树“中共一大南湖会议渡口旧址”碑以示纪念。 <b>中共一大代表群雕,</b>1921年8月2日,中共“一大”会议的最后一天,12位代表及工作人员,分批从上海坐火车到嘉兴后,从狮子汇渡口登渡船至湖心岛,再转乘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在船上续会完成各项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陆贽纪念雕塑</b>2011年新建于原宣公桥东堍旧址。<div><b>陆贽</b>(754-805),字敬舆,嘉兴人。唐朝中期名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唐代宗大历六年(771)进士,中博学宏词科。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贞元七年(791),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天下属以为相。贞元十年(794),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后世称其陆宣公。著有《翰苑集》(又称《陆宣公奏议》)22卷、《陆氏集验方》50卷等。是嘉兴历史上最有地位的文化名人之一,新、旧《唐书》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单独列传的人物之一,以忠廉和文采闻名于世。</div> <b>宣公亭</b> <b>宣公祠</b>原在嘉兴汽车钢圈厂内,有不少宋代石刻,文革中被毁。2021年7月于嘉兴市区宣公弄异地重建,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前为祠堂,后为书院,是端庄典雅的两进江南庭院。<br> 第一进宣公祠,匾额、画像、抱柱、雕窗……再现了中唐时期祠堂的布局风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两幅对联,以及“良忠代世”匾额,正是陆贽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br> <br>第二进宣公书院,一楼设有“清廉罡风”“治世安邦”两个版块。 <b>宣公桥</b>,原中山东路桥,过桥为嘉兴老火车站,是全国最漂亮的绿皮车站。<br> <b>嘉禾桥</b> <b>忘机亭</b> <b>嘉兴老火车站</b>始建于1907年,1909年正式投入使用,先后历经多次翻新改造。2021年改建为“一条铁路与一座城市”主题展馆对外开放。 <b>复原百年前老站房:</b>2021年嘉兴市按1:1比例复建还原百年前老站房,复建后的老站房静静地讲述着中共“一大”代表来南湖续会的历史和背景,穿越历史烟云,迎来焕然新生。<br><br> <b>嘉兴新火车站</b> <b>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塔,</b>1925年5月12日嘉兴各界人士为辛亥革命七烈士举行公祭,1933年由褚辅成、陆初觉等人发起,在嘉禾第一桥西堍修建“嘉兴七烈士纪念塔”,周围建中山公园,建国后改为儿童公园。1979年因兴建南湖饭店,纪念塔被拆除。1987年嘉兴市人民政府按原样于人民公园南门口重建了塔高14.5米、底部直径0.7米的三级式八角形水泥实心塔——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名由民革中央主席屈武题写。2009年又建了辛亥革命嘉兴七烈士纪念浮雕墙。 <div>七烈士名录:<br>敖嘉熊,嘉兴平湖人,祖上做食品生意,是辛亥革命嘉兴筹备人。<br>徐小波,温州人,在上海做武术教练,与敖嘉熊一见如故后一同参加革命。<br>龚宝铨,嘉兴马厍(秀洲区油车港)人,光复会发起人之一。<br>陈仲权,嘉兴新篁人,晚清秀才。<br>唐纪勋,嘉兴新丰人,最早在嘉兴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奠定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br>王维忱,嘉兴王江泾人,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后积极参加辛亥革命。<br>姚麟,绍兴人,通过秋瑾认识敖嘉熊,自此留在嘉兴参与革命。</div> <b>秀水桥</b> <b>秀州中学</b>,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题写校名,1920-1922年陈省身就读于嘉兴秀州中学预科,读到高小三年级,1922年随父母全家迁居天津。 <b>省身亭</b>建于秀州中学校门对面运河绿化带中,四角方亭。 <b>陈省身</b>(1911-2004),国际数学大师,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出生于嘉兴,故居老宅原在下塘街(现建国南路567号)。 “数学之美”石碑上刻陈省身最著名的“高斯—博内—陈公式”、“陈氏示性类与陈—西蒙斯微分式”;200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 <b>巴金石雕坐像</b>,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嘉兴,先祖世居甪里街。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1925年冬,巴金写了《塘汇李家祠堂》一文,记述了他与堂兄曾两次来嘉兴城郊的塘汇镇祭扫李家祠堂的情景,这份手稿现珍藏于嘉兴博物馆。 <b>随想亭</b>,以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命名,《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秀水环城河往北经过<b>解放路桥</b>为长纤塘通向塘汇 <b>秀州桥</b> <b>秀城桥</b>位于秀州北路和环城北路交叉口西北侧,始建于景泰元年(1450),由新丰竹林庙人沈珉(1366-1456,字公美)捐资建造,因横跨秀水且傍城郭取名,是嘉兴环城河内现今仅存的单孔石拱桥。桥长36.5米,宽3.71米,拱矢高约5.5米,南北各有台阶27级和35级。桥身采用花岗岩,桥帮则用石灰石,间有少量玄武石与凝灰石。桥拱孔圈石纵联砌置,每块条石上均有捐助者题刻。桥顶面栏板刻有花草纹饰,并有铭文"重建秀城桥"阳刻楷书。桥身两边有石栏板,金刚墙两侧分别设置两幅桥对联,一联为"帝道遐昌,兴水利而济涉;皇口巩固,乐民便以成梁",另一联上联已风化,下联为"凭眺一濠,是号秀城之胜概"。明清时期,秀城桥一带是嘉兴的商业中心和陆水码头集散地,沟通北门三汇(芦席汇、缸甏汇、风箱汇)和鱼行街等地的交通要道。1991年10月被公布为嘉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作为大运河一部分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秀城桥南踏跺因为原先缸甏汇河岸狭窄,石阶不能伸展,所以在桥堍石阶起步处筑有小平台,平台台级石沿街平行铺伸相连,形成了小巧的双落水坡。 古桥北堍西侧陈列着一些2014年维修时置换下来的原石构件。 唐朝诗人刘禹锡(772-842)出生于嘉兴子城旁边的洲东湾,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成长到18岁,19岁远赴长安游学。刘禹锡于唐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后升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永贞革新”,不久失败,被贬朗州司马,从此开始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直到花甲之年才又被朝廷起用,担任苏州刺史,在任三年他勤政为民,受到百姓称颂,在任上为嘉兴修建了汉塘河。 <b>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b><br><br>芦席汇系俗称地名,坐落在秀城桥堍北侧,西隔分水墩与嘉禾北京城相望,西南隔秀水与原缸甏汇、风箱汇相对。清代,芦席汇、缸甏汇、风箱汇均为北门外商贸区,以经营特点得名,芦席汇当时以堆放、买卖芦席为主。<br><br>秀水是运河支流,亦是嘉兴著名的古河道,相传“天和景明,水呈五色,见者获庆”。关于这一记载,最早见于南宋嘉兴诗人张尧同的《嘉禾百咏》。秀水自分水墩析流,往东流经芦席汇,旧时河上行船如织而街临水呈一字形,店铺货栈栉比,帮岸多缆舟精制石纽。因此街亦作码头,市声繁响,不绝于耳。<br><br>2004年嘉兴市人民政府开发、扩建芦席汇历史街区(包括鱼行街、双魁巷),修复芦席汇旧址明清建筑风格民居及新建的商用楼舍,构成浓郁的运河文化景观。 秀水泱泱,西接古运河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