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空虚,比超越死亡更重要

李建新

<p class="ql-block">我正处在一个微妙而静谧的年纪。说老吧,尚能饭否,夜寐亦安,步履未衰;说不老吧,制度亦悄然将我归入退休之列。既然命运如此安排,我便不再抗拒,索性以治学一生的虔诚,将养老视为晚年最庄重的学术课题。</p><p class="ql-block">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生命的终点通向何处?又该如何在喧嚣尘世中,寻回那最初、最真的自己?这不再是一场被动的退场,而是一次主动的生命研究——以余生为实验室,以心为观测仪器,以阅读与沉思为方法论,去对抗那潜藏于暮年的空虚。</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系统性阅读。凯莉·伊根在《生之告白》中,以哈佛临终关怀者的身份,记录下无数灵魂在生命尽头的挣扎与释然。她的文字如一盏微光,照亮了苦难中的尊严:原来勇气并非来自无惧,而是源于直面深渊后的温柔;真正的安宁,是在步履不停的时代里,依然能听见内心低语的回响。</p><p class="ql-block">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则如一道闪电,劈开我心中对命运的侥幸。他以残缺之躯,在病痛间隙写下灵魂的独白。那不是控诉,而是一种近乎神性的澄明:人生本就是穿行于苦难的旅程,无人可免。我本是尘埃,终将归于尘土——可正因如此,每一刻的清醒与爱,才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人大教授朱锐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更让我豁然: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场形态的转换,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起点。我们谈论死亡,不是为了恐惧或逃避,而是为了更清醒地活着,更热烈地投入当下。死亡如影随形,却也因此提醒我们——此刻,正在呼吸的每一秒,都值得被郑重对待。</p><p class="ql-block">阿来的《尘埃落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丰子恺的《此生多珍重》、金惟纯的《人生只有一件事》、池莉的《从容穿过喧嚣》,以及施丸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皆成为我养老研究的参考书目。</p><p class="ql-block">它们如星图般散落在我精神的夜空,指引我穿越迷雾,寻找属于自己的归途。阅读,不只是对抗遗忘,更是抵御空虚的铠甲——当外在世界渐行渐远,唯有思想的火焰,能照亮内心的荒原。</p><p class="ql-block">退休最深刻的变化,是身份的剥离。无论你曾是讲台上的教授,还是办公室里的主任,如今都只是社区中一位寻常老人。起初难免失落,仿佛被世界轻轻推至边缘。可渐渐明白,那些头衔与光环,不过是一张张社会赋予的面具。</p><p class="ql-block">而退休,恰是生命卸妆的时刻——当外在身份褪去,真正的自我才得以浮现。这并非终点,而是又一次出发的起点。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死亡,而是从空虚中挣脱。当不再为职位奔忙,不再为评价所困,我才真正听见内心的声音:原来,活着的意义,不在于被看见,而在于看见自己。</p><p class="ql-block">近日,读北大钱理群教授新著《养老人生》,虽对其“这个世界太乱了,我管不了了,我要走了”的决绝姿态不敢尽同。我未曾悲观至此,亦无那般超然的底气。毕竟,我不过世间一粒微尘,随风飘荡,却仍愿在尘埃中开出一朵小花。</p><p class="ql-block">然而,他提出的养老“三阶段”与“五大回归”——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世界——却深深契合我心。消除空虚,不在于逃离现实,而在于重新扎根。</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将目光从远方收回,落在晨光中的粥碗、孙儿的笑声、妻子眼角的细纹上,生命才真正有了温度。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正是对抗虚无最温柔的抵抗。回归家庭与回归日常生活,我已悄然践行。晨起煮粥,午后散步,与妻闲话,陪孙嬉戏,琐碎中竟生出前所未有的踏实。</p><p class="ql-block">而“回归童年”与“回归内心世界”,则如远方的山峦,尚待跋涉。童年的纯真、好奇、无拘,能否在暮年重新拾起?内心的喧嚣能否沉淀为宁静的湖面?这将是我在养老这门学问中,最深也最美的课题。</p><p class="ql-block">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的一生是一场奇异的体验。只有心怀美好,经历了光明与黑暗、快乐与悲伤、爱与恨、希望与失望。什么都曾经历了,什么都曾品尝了,等到生命大限时才敢说:“我真正活过了,我知道什么是生活!”</p><p class="ql-block">死亡或许无法超越,但空虚可以消解。<span style="font-size:18px;">空虚而源于心灵的荒芜。</span>当我们静心感受“正在经历什么”,生命便不再空洞。真正的圆满,不是逃离终点,而是在每一段旅程中,都活得真实而丰盈。</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建新,中学数学高级教师。2024年退休后,致力于用阅读与旅行增加生命的厚度,用文字与脚步丈量生命的长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