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十年上海纺织系统的老公房

白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市新静安区沪太路631弄631弄,柳营路西尽头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有个挺响亮的代码“老破小” 。太可怜了,为人民服务几十年怎么会 落下这么个下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市沪太路651弄与631弄是连在一起的整片老公房。大约十年前,我好奇地第一次踏入这个区域,东张西望中与这里的原住民聊起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她告诉我,这里原为上海纺织系统的老公房,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历几十年的演变就是现在这个模样了。当时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各行各业都在为职工建造宿舍楼,家属房。上海纺织系统就选在原织袜厂的边上柳营路(原来的柳营河支流填滨筑路)北岸,这属于典型的工人新村建筑群。里面原来有上袜厂小学,现在上海的一0一厂是49年前的被服厂属纺织系统,后来才转产电子工业。它的中专技术学校就建在东边的澎越浦边上。以及其他生活配套设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创期很多纺织系统的领导也都居住于此。细细看是有几幢形式不一样的房子,有雕花阳台,楼梯间向向凸出,并且清一色青砖砌成。当然不同历史背景的房子形式功能不同是正常的。切不可用跨越半个世纪后的眼光,理念去看待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已然成为人人熟称的“老,破,小”。有必要分折为什么“老”,又怎么“破”而无人问津。“小”是必然的,我们在大踏步地前进。寄希望于在高速发展的路带上它上,不要忘了它们也一路上为人民服务了几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10月26日白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还个“美丽楼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幢楼是这片区域的南立面,靠在柳营路上。是在原三层的基础上加二层。已几十年了,整体结构好像没被判为“危楼”。当年为解决住房问题由其上世纪七十末,返成知青都属于大龄青年。各行各业在政府推动下,在现有财力物力的基础上解决“急,难,盼,愁”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范围内大多房子都被加过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