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五、语说“境界”</b></p><p class="ql-block"> “境界”,绕不开的语文话题。</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且放眼 “语文”。</p> <p class="ql-block">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的三境界,给人启迪;同窗“晓源发现三鉴戒”(即支教工作中发现、归纳、定义,须鉴戒的三大类典型教学问题,详见本系列文第四节),亦有深意。</p> <p class="ql-block"><b> 三境界·三鉴戒</b></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人间词话》,“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 然说白了,实为以词为标的、语文范畴的写作与鉴赏,并用三个词句扩展“大语文”境界:</p><p class="ql-block">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目标导向,高处探索。</p><p class="ql-block">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锲而不舍,艰苦探索。</p><p class="ql-block">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顿悟,探索有成。</p><p class="ql-block"> 此间亦不妨对“晓源发现三鉴戒”,用“大语文”理念释义。</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型”教学,模仿照搬,本本主义。</p><p class="ql-block"> ——“心井型”教学,模仿改善,心井束缚。</p><p class="ql-block"> ——“以山遮目型”教学,心井改善,信息自限(或有选择地自限)。</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发展。读书、治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生理念,“</span>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期望,内容不断丰富,路径更为具体。</p><p class="ql-block"> “三鉴戒”,平凡的支教工作不凡的原创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引自哪个本本格言;</span>融入了治学目标,强调了问题的辨识、防范、解决,创优进阶。</p><p class="ql-block"> 亦可恰到好处地引为学习探索,语言思维<span style="font-size:18px;">改善、</span>思变、突破的“三部曲”,且在每个拾级而上的人生台阶,可“照镜子”检视。</p> <p class="ql-block"> “三鉴戒”拓展了“三境界”,延伸了“语文”视野。达至这种境界,亦需实实在在的硬功夫。 </p><p class="ql-block"> 一位被称为“没有念过大学的大学教师”,展示了硬功夫。</p> <p class="ql-block"><b> 匡谬正误刘老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刘世南教授,讲课如精彩演讲,生动激昂,引人入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0年代,即以对问题的敏锐识别,向语言学家吕叔湘求教,反映语文教材问题。语言学家即表完全赞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就相关领域的学术错误进行一系列的批评商榷,是刘老师治学的一大特点。彰显学问底气,倡导良好学术风气。所商榷的观点,形成学术共识,所涉及的名人包括郭沫若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曾在写给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建言信中直言,由不少博导、教授标点的《明诗话全编》、《宋诗话全编》“一塌糊涂”、“毫无责任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将治学与尽职尽责联结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与这种学术精神相应,是刘老倡导的学术民主(刘老著清诗研究的经典著作《清诗流派史》的目的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与这种学术精神相对,是刘老诟病的“学术界有些人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制造虚假学术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提倡做有思想的知识人。校内外视他为读书人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钱钟书先生称他匡谬正俗的文章“学富功深”,“指摘时弊,精密确当,发聩振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著述之外,匡谬正误。批评、商榷、建议的成熟有效,展现了境界:职业素养的尽职尽责,知识储备的基础厚实,时代发展信息的敏锐跟踪,问题发现及解决的洞察力执行力,融入教学内外学术纠偏的底气勇气。</p> <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 再放眼“语文”。</p><p class="ql-block"> 曾主持起草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大学王老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王能宪老师),所持古典诗文赏析观念,此间得启示体会。</p> <p class="ql-block"><b> “三力求”境界</b></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著古典诗文赏析文章,谈到有几点感触颇深(谦称达不到前辈的境界)。此间将文中的“三力求”观点与王国维的“三境界”比较,觉亦富新意境。</p> <p class="ql-block"> “力求体悟作者心境、情感、笔墨”。提倡阅读作者的全部作品和相关的史籍,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生态度。——深度广度高度探索,占有、熟知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 “力求避免主观性造成对作品理解的偏差”。提倡即使理解不能达到“绝对值”,亦最大限度地寻求“近似值”。——审慎、客观处理信息、资料,提炼观点,达至认知目标,防范、力避偏差、误区。</p><p class="ql-block"> “力求语言的通俗和文辞的优美”。 ——语言表达思维、释义客观的准确性、符合性及直白通俗、语言美感。写赏析文章,亦提倡其文采应与原作相称、适配。<span style="font-size:15px;">(资料来源《王能宪:如何读懂古人》等)</span></p><p class="ql-block"> “王师三力求境界”, 融入了目标、防范、创优,“语文”活动系统性探索实践;没有了泛泛而谈,增益了可行操作;关于认知行为目标的“绝对值”与寻求最大“近似值”的主张,是实事求是地对“不可知论”及“认知随意性”、“认知不足够性”的哲学反思及解决之道;赋予了语言运用思维与表现方式的时代特征,人生哲理;为涵盖“语文”教育、学习、赏析、写作(文字工作)全程的,启示读书,治学,人生的新境界。</p><p class="ql-block"> 一则自述短文及相关故事,进一步开阔语文境界。</p> <p class="ql-block"><b> 少年老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吾自十五在乡里始为人师(注:村小教书,农闲时教学,农忙时务农,时称赤脚教师)。所教之学生,自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各层次均有之,亦特殊年代之特殊经历也。吾待学生,……常在亦师亦友之间。对于教学,则职而敬之,不敢稍有懈怠,恨不能倾其所有,金针度人。而教学相长,学生惠我亦良多。自谓桃李虽未及三千,亦不曾误人子弟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所有著述,皆呕心沥血之作,出自肺腑之言,虽不敢谓深思熟虑,掷地有声;然绝非陈词滥调,人云亦云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自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后,阴差阳错进入官场凡二十余年。 曾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分,力倡创作自由与学术自由,考辨吾国为“礼义之邦”而非“礼仪之邦”,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乃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之重大战略问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凡此种种,虽一介书生之论,亦关乎国家发展与文化繁荣之大端也,是耶非耶,实践已经检验或终将检验之。——摘自《王能宪 | 六十自述【徐南铁主编 粤海述评第136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在特殊年代,刚上初一,便因任学校校长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而辍学。好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幼家学严格,</span>正当“花季少年”,从小学、中学基础教育开始,边为师、边自学、边深造,教书育人;曾在中央相关部委办工作,政策研究,<span style="font-size:18px;">考辨匡正,</span>拟制规制……。文中所述“职而敬之”,何止教学。</p><p class="ql-block"> 其中两个语言现象,令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一是礼义之邦与礼仪之邦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礼义之邦”说古来已久。</span>“礼义”,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的体现。“礼仪”,“礼”的表现形式,比“礼义”概念窄小。义、仪一字之差,意义迥异。有道是在一些媒介,礼仪仪式,无限拔高,升格“礼仪之邦”;礼义境界,降格以求,当作“打拱作揖”。</p><p class="ql-block"> 思维误区不除,相关话语不去。匡谬正俗,须下大力。“礼仪之邦”说法的盛行,语言领域的劣币驱良,<span style="font-size:18px;">鹊巢鸠占,</span>似为一例,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一是“文白夹杂不宜”说。有评论者言:“这篇自述短文,语言上文白夹杂过于明显,极不统一,很不协调”。《粤海述评》主编时下希望对此说展开讨论。</p><p class="ql-block"> 关注新旧话语体系辨析,此间浅作学习体会。</p><p class="ql-block"> “文白夹杂不宜”说,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自由表达无碍;作为讨论议题,似应持开放而非封闭态度(但评论者设置不接受回复);而流露出文白只能“二选一”,不外“清一色”的思维。</p> <p class="ql-block"> 从上个世纪早期白话文运动以来语言大环境看,“文白夹杂”(或曰半文半白等,有不同比例)已融入时代的语言改进元素,相互渗透,“约定俗成”发展成为汉语言运用的一个现实与特点。这种风格的文章“多如牛毛”,相关争议似早已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 而若跟踪<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述”短文所处</span>时代、特定的语言环境及内容,不自说自话,当不至于忽视该文下列(但不限于)文白适用显而易见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信息容量之大与笔墨相对经济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二是目标读者群与大众文化(普及与提高)兼顾。且文言皆常用字,简练概括,通俗易懂。</p><p class="ql-block"> 三是思想情感之真实丰富,与一些虽为白话实为假大空套话的语言风格,形成对照。</p><p class="ql-block"> 四是生动、风趣、大气,用典亦精到,溢出文字美感。</p><p class="ql-block"> 五是言约旨丰,雅俗共赏的行文风格顺应了时代之约定俗成及阅读效率需求。</p><p class="ql-block"> 植物学家、诗人、文学批评家,当过大学校长的胡先骕先生,在白话文运动中曾批评“用白话推翻文言,全盘否定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偏激态度。“文白夹杂不宜”说,亦似一种偏激。</p> <p class="ql-block"> 然即使白话,也存在“白话不白”现象。如业界内外早已诟病的一些语文作文:写的不是自己的话,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简称假大空套)。也与当年白话文运动倡导的“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胡适语)”等主张相悖。</p><p class="ql-block"> 胡先骕当年主张:“欲创造新文学,必浸淫于古籍,尽得其精华,而遗其糟粕”,不失为开放态度。而推翻文言文,全盘否定古代文学,用新的限制替代旧限制,与白话文运动倡导的思想解放有违。</p> <p class="ql-block"> 当年,曾出现过颇为有趣的翻译白话(后改进,部分被日制汉语取代),如:</p><p class="ql-block"> 柏理玺天德:President(总统);尖头鳗:gentlemen(绅士);爱斯不难读:Esperanto(世界语)。</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末开始,这种现象的重拾及极端化,且未谦省,成为鉴戒。相隔十年,先后在1998年和2008年出版的知名学者译著,把外国书中的孟子(Mencius)、蒋介石(Chiang Kai-shek)译成“门修斯”、“常凯申”,业界大哗,止增笑耳。</p><p class="ql-block"> “礼仪之邦”、 “文白夹杂不宜”、“白话不白”、“门修斯”、“常凯申”等等,究其原因,盖为“语文”,尚欠 “三力求”境界火候。</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教师节。学生向老师祝福,老师谦而复祝:“所有师大毕业的都可以是教师”。</p><p class="ql-block"> 所提到的师大,据相关官网,“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前称 “庐山国学”),南宋时全国四大书院之首。</p> <p class="ql-block"> 国立中正大学为抗战时期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取义“大中至正”文化理念。首任校长是毛泽东称为“中国生物学界老祖宗”的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诗人、文学批评家,民国时期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骕博士(亦为不久前当代科学家专著《大学者》一书推介的中国十位“大学者”之一)。该校诸多学科为当时教育界翘楚。1950年代院系调整,华中华南十数所大学校史叙述与该校有渊源关系。</p> <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1979年。这一年改革开放正式启动,入读大学的79级,年龄相差较大(最小和最大的相差一倍)。</p><p class="ql-block"> 年龄相对小些的,初中时期1973年开始,社会已出现否定文革的思潮,教育文化经济等多个行业整顿,“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受到怀疑(尽管有过“白卷英雄”、“反潮流小英雄”等事件干扰),学习意愿被激起。</p><p class="ql-block"> 年龄相对大些的,多经历过语文课上成“语录课”。1970年代教育整顿时,又不在校读书(当知青等)。</p><p class="ql-block"> 不论年纪大小,如废品站“寻宝”,藏书人家“借书”,地摊上找书,“偷书”(偷书不为贼——明代开始流传的民间谚语),自学故事层出不穷。</p><p class="ql-block"> 后来成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的李娟老师颇有感触地说,“废品站是我的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赣省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燊生同窗,讲述了一段奇特曲折的“小学逆袭”经历。</p> <p class="ql-block"><b> “板车学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革”来袭,小学未毕业即被激进的班主任质以祖上是“大地主”赶出校门。和一清朝遗辫老者相约相依,到20里外山上砍柴三年,卖给柴行(一斤一分钱),贴补家用。再到生产队劳动,1米30几一度不长个,拿了四年2.5到4.5的工分(妇女一般是5.5分)。期间,借书、“窃书”、换书(家里做家具木材换),看书不止。生产队上工点名,总是第一个(早到附近邮局阅报橱窗,先从头到尾看报)。社员歇息抽烟聊天,他学校就近阅读墙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经哥哥介绍搞副业。交5%的积累给生产队,到砂石厂拉了五年板车(月收入约百元)。有了钱买书。一次,拉着板车带上麻袋,一身短打扮到新华书店,在营业员狐疑下,买走一堆书。还订阅了30多种包括物理化学的报刊杂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恢复高考当年,家里不让考。试做1978年语文高考题,知识题得90多分;帮弟弟写的作文,老师批改得85分。取得信心。在姐姐帮助下,说服家人同意参加1979年高考。几经周折,以初中学历(实际达高中同等学历)拿到准考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康熙字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凭着“有借不还”的老版《康熙字典》识字(自悟反切注音法),自学名著、各科知识考上大学。且语文考了高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一个到大学报到见到班主任王老师。作文曾被写作课老师熊述隆(散文家)当作范文。曾获评“三好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近来见到燊生。同行者说,小学时母亲说他会读书,许诺供他上大学,遂被同学戏称绰号“大学生”;当年街坊邻居常看到“板车学校”一幕:放空时,他边拉板车边看书,一直拉到高考前一个多月。正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最为砍柴磨刀功,绰号成真大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谁说辍学十二年,板车学校读书声。</span></p> <p class="ql-block"> 燊生深有感触地说,当年高考试题比前两届难度大。79级有着自身的特点,不能笼统地归为“新三届”。小时失学,早早从事重体力劳动,身心双重压力下,从未影响我对理想的苦苦追求。</p><p class="ql-block"> 小学逆袭大学,同窗无独有偶。</p> <p class="ql-block"><b> “田学”犁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临川才子金溪书”。小学刚毕业,就随家人下放到金溪县乡下作田。《论语》、《左传》、《东周列国志》等几十本藏书,伴随了10几年的力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缀耕之垄上,歇息看书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田学”,农村孩子一种劳动与学习结合的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而在那个年代,“读书无用论”影响,加上物质匮乏,人们对食品用品的需求,往往高于作为精神食粮的书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9年“双抢”时节。正为晚稻抢种,行汉代“铁犁牛耕”。经历了多年的“农作——读书”田学后,在田埂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换个场地,再犁“书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学毕业时,为了生计,面朝黄土背朝天,处于农耕时代;刚上大学时,天气热,站在学校高楼,吹着凉爽的电风扇,楼下是车水马龙,眼见的是工业文明;毕业时,学习电脑运用,进入信息化时代;现在则进到智能化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眼千年,令人感慨”。力农同窗(赣省景德镇市人大原主任)如是说。</span></p> <p class="ql-block"> “不用扬鞭”的学习自觉,出于本能,近乎天性的境界。不为“特殊的大环境”(文革及读书无用论)、小环境(给用困乏,家贫辍学等)所左右。且如“读书千遍而义自见”,几乎无师自通,获得了阅读对于理解力进阶,自学对于知识架构形成,思考对于教师思想者质素不可或缺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作为改革开放后新一届,在校经历了从1979年开始,到1981年结束的全国性、大规模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亦感受到不同于特殊时期的话语体系。</p> <p class="ql-block"> 比课堂规模更大的信息源敞开大门——保有原“中正大学”藏书的图书馆,成为学子必争之地。抢阅图书的情景,时下教育及各行各业“把文革损失的时间抢回来”境况一角。</p> <p class="ql-block"><b> “逃课”自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是60后,是在那个没有书读的年代里走过来的学生。没书读,就从地摊上找,邻居家里借。上大学以后,我感觉黄金时代来了。大学里最可爱的是什么?不是文学,不是女生,而是图书馆里海量的书。站在图书馆门前,我仿佛感受着“芝麻开门吧”的境界,打开的全是宝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天天借书,图书管理员很配合,无限量。平均每天读三五本,做笔记。大学四年,听的课加起来不到一个学期,三年半在逃课。上一节课只能讲十到二十页的书,我看书一小时可读一、两百页,干嘛要待在课堂里浪费时间。这个算法,让我成了一个逃课的学生。100多人一个班,有次现代文学考试,我一节课没听,居然是四个人中得优的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毕业时,留下半人多高的活页笔记。后来回想起来,这件事情做迟了,中学就应该逃课自学。——摘自《南方论坛·严凌君:为什么是青春读书课》2015年05月。(同窗严凌君,深圳市育才中学高级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 师生共境界。来自图书馆的思考与课堂标准答案,各有千秋与异同。未上课考试得优,时下教师的识才与开明。</p><p class="ql-block"> 而在当前,语文可不同程度自学的故事(《“板车学校”》、《“田学”犁耕》、《“逃课”自学》、《匡谬正俗刘老师》、《少年老师》等),启示开发家学、自学,突破“悖论”(某些应试分数导向的校学对学习和思维限制),强化学习能力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有诗曰:</p><p class="ql-block"> 人间词话三境界,谓须力避三鉴戒。</p><p class="ql-block"> 小学不小上高校,逃课淘宝成大学。</p><p class="ql-block"> 假大空套咋识别,<span style="font-size:18px;">考辨匡谬尽职责</span>。</p><p class="ql-block"> 语文人生三力求,更上层楼跃新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