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半日行:踏阶寻史,在山水间遇见英烈与胸怀

黄松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5年10月24日的午后,长沙的阳光褪去了暑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温柔,我从岳麓山东门出发,用双脚丈量这座藏着半部近代史的山。这是我多次登岳麓山,却第一次摒弃观光车的便捷,选择用最朴素的步行,从山顶到山麓,从自然风光到人文史迹,终觉这才是「真正的岳麓山之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沿东门石阶上行,风里裹着樟叶与桂子的清香,脚步落在磨损的石阶上,仿佛在与百年时光对话。以往匆匆登顶只为俯瞰全城,这次却特意放慢节奏——石阶旁的石碑、林间的纪念碑文,都成了不愿错过的风景。抵达山顶时,湘江如练,长沙城景尽收眼底,而更让我驻足的,是山腰间那些静静矗立的墓茔,那里沉睡着曾为家国奔走的英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岳麓山的英烈墓群中,黄兴墓与蔡锷墓最是醒目,也最让人动容。走到黄兴墓前,花岗岩墓冢在松柏间愈发庄严肃穆,「黄公克强之墓」的碑文历经风雨仍清晰有力。这位辛亥革命元勋,曾率队在钦州、镇南关等地浴血奋战,以「无我」之心推动共和,1916年病逝后归葬于此,国葬之礼足见其功绩。我站在墓前,想起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誓言,不自觉地肃立,深深三鞠躬——这鞠躬,是向先辈的热血致敬,也是与百年前的理想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不远处的蔡锷墓同样令人心潮澎湃,墓塔高耸,塔座上「蔡公松坡之墓」的题字庄重典雅。蔡锷将军一生传奇,先是领导云南重九起义推翻清王朝,后又抱病发起护国战争,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那句「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誓言,至今仍掷地有声。1916年,他因喉疾病逝于日本,归葬岳麓山时无数民众沿途相送。我同样在此肃立鞠躬,风拂过松柏的声响,仿佛是对这份敬意的回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除了这两位核心英烈,山间还长眠着多位革命先驱:武昌起义的组织者蒋翊武、长沙起义的领导者焦达峰与陈作新、以《猛回头》唤醒国人的陈天华、为办学殉道的姚宏业、主持公葬英烈却惨遭杀害的禹之谟。他们的墓茔或简约或朴素,却都被草木细心环绕,每一块墓碑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家国故事,静静诉说着先辈们为理想献身的赤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同行的朋友是第一次登岳麓山,一路听着这些故事,虽累得腿脚发酸,却反复说「值得」。而此行另一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张辉瓒墓。这位曾参与「围剿」苏区、双手沾满革命群众鲜血的国民党将领,其墓冢规模仅次于黄兴、蔡锷,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起初我也疑惑为何会保留此墓,转念便懂了:这正是大陆的大度与格局——历史从不因立场而被抹杀,保留一座墓,不是为了认可其过往,而是为了留存完整的历史记忆,也为了让后世(包括台湾同胞与相关亲属)登临时,能从这段复杂的历史中,读懂包容与和解的深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从英烈墓区下来,沿旧步道缓行至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不远处的爱晚亭,更是藏着岳麓山的另一重精神密码。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亭子,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句改名为爱晚亭。更动人的是它与一代伟人的联结——1917年,毛泽东曾与蔡和森、张昆弟等青年学子寄居于岳麓书院半学斋,爱晚亭便是他们常聚之地。他们在这里挑灯夜读、纵论时事,在清苦的生活中酝酿着「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生活」的理想,甚至在此孕育了「新民学会」的雏形。如今亭上那方红底鎏金的「爱晚亭」匾额,正是1952年重建时毛泽东所题,笔力雄健,为这座古亭注入了永恒的精神气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站在爱晚亭下,虽未到枫叶红透的季节,但零星红叶已缀在枝头,风过林梢,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青年们的慷慨言谈。这一路,我们看遍山水景致,触摸到英烈的热血,也读懂了伟人早年的理想与情怀——岳麓山从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是英烈的安息地,是思想的摇篮,更是包容与厚重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山时夕阳西斜,光影在石阶上拉长。朋友说下次要来看红叶,我却想着,下次再来,一定要带一本近代史,在黄兴、蔡锷的墓前再读一遍峥嵘岁月,在爱晚亭中再品一回青年毛泽东的理想豪情。因为这次行走让我真正明白,登岳麓山的意义,从不是「打卡」景点,而是在踏阶寻史中,与这片土地的灵魂真正相遇。</span></p>